2025/07/31

圖書館 Day 10: 真實

昨晚要離開阿媽家時,婆婆正好從門前一株盆栽剪了幾葉泡在水杯裏,她拿給我看:「這就xx草,妳爸說他耳孔隆隆叫。」公公順著附和:「這古早人的藥方,真的有效。」

原來這是治療耳鳴的傳統療法。

最近腦中也一直有聲音,不整理整理書上的字都讀不進去。

到底我是活在真實還是想像?

常常要透過「挫折」才感受到,原來真實是這樣的啊。

比如:帶兒子來圖書館。我的想像是:只要他願意來,就能慢慢把他的浮躁靜下來,喜歡上讀書。但事實是:每天午後都要我催促起床,他總是沒有動力地賴床。

真實清晰,甚至有時粗糙到傷人。所以呢?當真實展現時,張大眼睛好好看,機會難得。

練武的人會說,拳頭打來不要閉眼,看清楚才知道怎麼進攻。我沒練武,想到的是把肉湯拿去冷藏後會凝結出一層浮油。真實,常常就是去脂,也像婆婆說的:沒油不好吃。

沒辦法,要健康就要刮油。好像扯遠了。

現在兒子的樣子,記下來,好的壞的。想到之後他不會一直這個樣子(腦海中浮現一張原始人進化到現代人的圖),竟有點珍惜現在的他。

今天他讀的是《格局設計全書》,因為哥哥老是說設計如何如何,可能讓他想做室內設計。

2025/07/30

圖書館 Day 9: 不一定要讀書

昨天沒來圖書館,和同學去玩。

今天一樣嚷嚷不想來,但又說不出來想做什麼。

「那就還是來吧。」

他賭氣,拿平板來圖書館畫畫。

古代有孟母三遷,現在的我是「推」子三催-推兒子上圖書館三催四請。和孟母一樣,覺得環境很重要,只要他願意走進圖書館,自然就有潛移默化的改變。這個被綠樹環繞、建築優雅的圖書館,就像聖堂,眼睛和心都賞心悅目。

他賭氣不看書,來圖書館畫畫也行。事緩則圓。



2025/07/25

圖書館 Day8: 繞了一圈

真的是乏了。

前兩天他便有些懶,但車開了,也就去了。然而今天下午下雨,還不小,涼涼的,午睡得很舒服。

「想睡覺!」

去不去?要是他爸一定就算了。但是我,安排了,不容易要開始跑起來的慣性,今天要破例?

在他又睡了十分鐘後,我們還是出門吧!

他算是孝順,雖然不太情願但還是跟著上圖書館、翻書看。看他在後座「續眠」,改先去買婆婆要的嘉鄉油豆腐,還在睡,我也是會心軟,改去附近的一家書店,換個地方,新鮮感讓他精神好多了。

逛了一圈,我就走出來。

「怎麼這麼快就走?」他知道我逛書店總要一些時間。

「沒冷氣,你的溼疹受不了。」

時間所剩不多,便回阿媽家煮飯。

今天沒去圖書館,回到阿媽家他自己把昨天借回來的《小便斗裡有蒼蠅》打開來讀。

2025/07/24

圖書館 Day 7: 《用Google Earth 穿越古今》

前兩天晚上十點多了,中二生還在遊戲裡忙,趕他去睡覺,隔天早上壓線起床,以致慌張出門。在他出門前,我用當媽的權威宣布:晚上八點後不準再用3C。

他當然不爽,但是也自知理虧,沒什麼好說的。我呢,要把這規矩寫到手帳裡,才不會忘了執行。

常常愈規定愈增加被限制事物的吸引力:要把握時間在八點前儘量用3C。管不到了,至少八點後讓心情歸於平靜。

他今天翻讀《用Google Earth 穿越古今》。科技工具好用,但也要有動機和背景知識才能用出意思。這本書介紹Google Earth很多有趣的應用,像是”糞便地圖”透過豬糞了解河川污染問題、孔子如何周遊列國,地理廖振順老師有很新鮮的角度。

在圖書館遇到三個足球男孩,蹲在書架裡嘰嘰喳喳,偷聽之下,原來他們在討論《雞皮疙瘩》系列。

其中一人大力推薦:「這很好看⋯」

另一男孩瀏覽書冊,抽出一本:「這本好看嗎?」

「好看,他在說⋯」

我也好想湊過去,到底是哪一本?



2025/07/23

圖書館 Day 6《自戀病》

今天的他有點不耐。我們在4字頭附近,進展到第二排書架。

一帆風順很好,但一波多折也是正常。至少我們依然照計劃來圖書館。

心情浮躁,書也看得蜻蜓點水,自己在心理學的書架上選《自戀病》,翻翻,無奈時間還沒到,再翻翻我推的《電玩哲學》。他是翻書,不是讀書。

有點乏的今天。

至少今天選的書的作者比昨天實在,有名有姓,有專業。



2025/07/22

圖書館 Day5 :作者是誰?

圖書館首週四天過得順利,第二週開始!

第一週像在試水溫,接下來第二週「要做什麼呢?」兒子問。

身為一個母親,就算腦筋一片空白,也要裝做很有智慧的樣子,若有所思地,硬擠出個答案:「嗯,我們就來逛書架吧。從編號0開始,看每一種編號的書架上放的是哪一種的書⋯」為母則強,「強凹」的強。

然而說完,自己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提議,佩服。常來圖書館,也不曾好好了解書如何分類,每種分類的特色是什麼,正好和他逛逛。

突然覺得有點感謝,感謝小孩在有意無意間,逼了我,讓我不得不往前走一點、想多一點。

中文圖書分類法

尋找圖書館裡的0號書架。今天便從「000 總類」開始,十位數是更細的分類,比如他第一本挑的《為什麼豬不能抬頭看天》成人版十萬個為什為屬於「040」開頭的「百科全書」。

尋找作者

他「速讀」後跟我說:這是本從中國翻來的書,因為其中插圖裡的字有簡體字。我看書封面就知道這書品質不會太好,問他:「你看作者是誰?」

「作者是⋯⋯熊貓翻書館?」

如果一本書的作者曖昧不明,表示作者不想現身,為何不想現身,若不是對書的內容沒信心,就是對書的內容不想負責。這樣的書絕不值一讀。兒子點點頭表示認同。

接著他又拿一本《好冷好冷的生活知識大百科》讀完也覺得不好,兒子說這本書也是大陸人寫的。

「怎麼說?」

「裡面有些用語不是台灣說法,是中國講法。」

我們再看作者是誰,「熊育林」,有名有姓但沒有任何介紹,我再指出不是「著」,是「編著」。可能是熊育林從大陸那邊「借」來內容,整理後出版。(回來上網查博客來,熊育林只出過這本書,更讓我懷疑他是個假帳號。)

「那你還看?」

「因為裡面有笑話。」

今天最大的收獲是「作者是誰」很重要,日後挑書除了書名,一定要看的就是「作者」。

螢幕閱讀 vs 紙本閱讀

這也是我今天看《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書的你》的原因,作者Maryanne Wolf,書上明確介紹她一個閱讀語言研究中心的主任,尤其她有面對閱讀障礙兒童的親身經驗。

這本書細探人腦是如何閱讀的,從意識到理解,再延伸出感受、看法,螢幕閱讀和紙本閱讀在人腦中的反應是不同的,她談到「紙本書」的三個勝出的特性:

*路徑感

人類需要「路徑感」,也就是知道自己身處哪個時空,這能在必要時幫助他們一再回到事物上(return to things),並從中學習—這就是所謂的「重複技術」(technology of recurrence) 。

*對抗碎片化

知識化成原子碎片,而那些碎片在較廣大的概念與構禮並沒有家。一旦發生這種事,我們就會被迫把意義交給知識保護,於是意義便失去它自己的價值。

在數位媒體上這種物理感的削減—在螢幕上既有身在他處,也有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

*物理真實性

在螢幕上讀書像住在無菌的飯店房間,尖刻地說:「書本是家—真實、有實體,你可以愛、可以珍視的地方。」

書本的物理真實性能助我們進入那個不帶評判,有多層次思想、情感一同居住的地方,進而找到回家的路。

——————

我可以再補充,電子書的所有權可能因出版社消失而不見。

後記:在孩子面前,不得不當個好人。他推著我走,我有推他往前嗎?我推得太用力、還是不夠用力?

其實也不一定要往前,但總是要長大。



2025/07/18

圖書館Day4《北韓日常生活》

如同之前暑假游泳課,約莫兩三天開始摸索出最佳行車路線,知道那裡轉彎可以避開紅燈,趕上另一條路上的綠燈。今天只花了八分鐘就到圖書館,含停車,加上步行、等紅燈兩分鐘,很有效率,離家十分鐘便進入圖書館。

回去的路也是,前天因爲不想等,先轉了一個路口,結果繞回原點,不過也因此發現了一條隱藏的小捷徑,直接穿越到靠近阿媽家的路上。

每天下午的閱讀狀態是不是也能像這樣,愈來愈自然地變成一種習慣?一到下午,就想找個地方,窩起來看書。真的這樣,我會十分滿足。

今天讀《北韓日常生活》。我們3:40到、4:30離開,扣除逛書、找書的時間,不到五十分鐘他便「宣稱」看完了。

回來和他聊了一下,實在不相信他真的看完。

「這本書是北韓人寫的?」

「不是,是一個英國派駐那邊的外交官太太寫的。」

「北韓人生活如何?」

「他們過的像農村生活。」兒子並補充;「我看過一個YouTuber從北韓分享帶回來零食,全都是麵粉油炸物,只有形狀不同的差別。」

「那北韓人吃的飽嗎?」

「是比較簡樸,但還不至於一直在想下餐要吃什麼。」

「一直在想下餐吃什麼的人是你!」

一旁哥哥突然插入這句,大家都噗ㄘ笑出來,中二的男生愛吃也真是實話。

我很好奇:「那英國外交官太太在北韓一定很不適應吧?」

「那邊不能上網。金正日說:我們要躲在迷霧裏,讓敵人看不清楚。」

為了寫記錄,我Google 一下金正日原本是怎麼說,但卻找不到相關資料。兒子的閱讀能力到底如何,也像在迷霧裡,看不清楚。

2025/07/17

圖書館 Day3《日本現代監獄》

找兒子來圖書館最難的是什麼?

首先不能強迫。

過了幾天放牛吃草的暑假,打電動、上網有趣,但老實說他也覺得有點空空的。除此之外也想不出要做什麼,在我和哥哥的建議下,有個現成、偶像哥哥推薦的事,那就來看看吧。

第二,安排時間。

無論什麼事,一定要給的就是時間,這比花多少錢還更重要。暑假什麼沒有,時間最多,這也是暑假珍貴的地方。

寫到這,基於兩個已經離家的哥姐經驗,讓我想補充一句,孩子還在身邊的時候,在他們還沒離家之前,親子之間什麼沒有,時間最多,要好好把握這段珍貴的時間。

第三,也是最難的,起床。

圖書館時間安排在午睡後,約定下午三點出門,但事實上是三點起床,而且要叫他起床,而且總是懶床。

「好想睡。」

「再五分鐘。」

「哎喲,我就不能睡到飽嗎!」叫到最後他生氣。

應該生氣的是我吧?但如果就這樣吵架,圖書館即便去成了,但感覺絕對很糟。

「不要再睡了!

午睡到飽,晚上睡不著,隔天起不來⋯這樣下去不會比較好。

你應該現在起床,晚上早點睡才是。」

如此他起床了,雖然不高興,但還是起床了。

今天看《日本現代監獄》



2025/07/16

圖書館 Day2:《我當傭兵的日子與戰爭實況》

離家不遠有一座圖書館,建築物本身很美,座落在一個附近都是綠地的公園旁,有大片的落地窗、挑高的空間,美得像渡假飯店。不要求什麼,光是走進這裡,心情就舒適了起來。

我不知道人的記憶究竟是如何形成,但以我自己的經驗,「感覺」佔了很大部分。今天是來圖書館的第二天,如果暑假能持續這樣下去,一個禮拜、半個月⋯,日後當兒子想要「平靜」,希望他能聯想起圖書館帶給他的感覺。

想到有機會在兒子記憶裡留下一個溫柔印記,便感到十分值得和踏實。

只說好一起來圖書館,沒說一定要做什麼。可以看看有什麼書,覺得有趣的書就拿起來翻翻,再不然什麼事都不做,看看窗外的風吹綠葉,發呆,也行。

昨天他自己找了一本小說來看,我則在「新進圖書」櫃裡借了一疊回家,其中有套日本人出國當傭兵的漫畫,想他會有興趣,推薦給他,的確被他喜歡。

今天他問我來圖書館要做什麼:「已經借書回家了?」我說那就帶書來看吧,有冷氣氣氛佳。

來圖書館靜下來,讀一本書。

今天讀的是《我當傭兵的日子與戰爭實況》



2025/07/15

圖書館Day1:首讀《狗與剪刀必有用》

暑假,大把的時間,怎麼安排?

第一個星期,北上和花蓮阿姨、表弟找外婆吃飯,其餘放牛吃草,上網閒晃、電玩,放假。

升國二,暑輔三個星期,只有半天。中午吃過飯後,睡個午覺,又放牛吃草了幾天。他是很自在,但當媽媽的我忍不住問他:「你自己想想有沒有想做什麼?」

盯著平板想不出來,放下平板一片空白(有押韻耶!)。

剛好哥哥回來,幫忙督促:「你就是只上網,接觸的東西太少了!」

「啊我就是想不出來啊!」

我說:「把時間排下去,要做什麼都要先有時間。」

於是談好,自7/15起,每天午休後去圖書館一小時。

才談好,那週他就「腸病毒」,難過、休養了一個禮拜。週一圖書館休息,暑假第三個週二我們終於去了圖書館。

睡了午覺,出門前他還從冰箱裡拿了瓶小飲料,一副輕鬆愉快,像是要去看電影。本來計畫去家附近的圖書館,但那裡小、有點舊,搭不起這氣氛。

改變心意,來到有點距離的,但是我心中認為僅次於北投溫泉圖書館,全台第二美的圖書館。還有兩個好處,這附近好停車,雖然偏僻了點,但最近對面開了間便利商店,加上有書、有美景,萬事足已。

首讀《狗與剪刀必有用》,兒子自己挑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