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首週四天過得順利,第二週開始!
第一週像在試水溫,接下來第二週「要做什麼呢?」兒子問。
身為一個母親,就算腦筋一片空白,也要裝做很有智慧的樣子,若有所思地,硬擠出個答案:「嗯,我們就來逛書架吧。從編號0開始,看每一種編號的書架上放的是哪一種的書⋯」為母則強,「強凹」的強。
然而說完,自己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提議,佩服。常來圖書館,也不曾好好了解書如何分類,每種分類的特色是什麼,正好和他逛逛。
突然覺得有點感謝,感謝小孩在有意無意間,逼了我,讓我不得不往前走一點、想多一點。
中文圖書分類法
尋找圖書館裡的0號書架。今天便從「000 總類」開始,十位數是更細的分類,比如他第一本挑的《為什麼豬不能抬頭看天》成人版十萬個為什為屬於「040」開頭的「百科全書」。
尋找作者
他「速讀」後跟我說:這是本從中國翻來的書,因為其中插圖裡的字有簡體字。我看書封面就知道這書品質不會太好,問他:「你看作者是誰?」
「作者是⋯⋯熊貓翻書館?」
如果一本書的作者曖昧不明,表示作者不想現身,為何不想現身,若不是對書的內容沒信心,就是對書的內容不想負責。這樣的書絕不值一讀。兒子點點頭表示認同。
接著他又拿一本《好冷好冷的生活知識大百科》讀完也覺得不好,兒子說這本書也是大陸人寫的。
「怎麼說?」
「裡面有些用語不是台灣說法,是中國講法。」
我們再看作者是誰,「熊育林」,有名有姓但沒有任何介紹,我再指出不是「著」,是「編著」。可能是熊育林從大陸那邊「借」來內容,整理後出版。(回來上網查博客來,熊育林只出過這本書,更讓我懷疑他是個假帳號。)
「那你還看?」
「因為裡面有笑話。」
今天最大的收獲是「作者是誰」很重要,日後挑書除了書名,一定要看的就是「作者」。
螢幕閱讀 vs 紙本閱讀
這也是我今天看《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書的你》的原因,作者Maryanne Wolf,書上明確介紹她一個閱讀語言研究中心的主任,尤其她有面對閱讀障礙兒童的親身經驗。
這本書細探人腦是如何閱讀的,從意識到理解,再延伸出感受、看法,螢幕閱讀和紙本閱讀在人腦中的反應是不同的,她談到「紙本書」的三個勝出的特性:
*路徑感
人類需要「路徑感」,也就是知道自己身處哪個時空,這能在必要時幫助他們一再回到事物上(return to things),並從中學習—這就是所謂的「重複技術」(technology of recurrence) 。
*對抗碎片化
知識化成原子碎片,而那些碎片在較廣大的概念與構禮並沒有家。一旦發生這種事,我們就會被迫把意義交給知識保護,於是意義便失去它自己的價值。
在數位媒體上這種物理感的削減—在螢幕上既有身在他處,也有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
*物理真實性
在螢幕上讀書像住在無菌的飯店房間,尖刻地說:「書本是家—真實、有實體,你可以愛、可以珍視的地方。」
書本的物理真實性能助我們進入那個不帶評判,有多層次思想、情感一同居住的地方,進而找到回家的路。
——————
我可以再補充,電子書的所有權可能因出版社消失而不見。
後記:在孩子面前,不得不當個好人。他推著我走,我有推他往前嗎?我推得太用力、還是不夠用力?
其實也不一定要往前,但總是要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