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閱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閱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5/08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四):寓意深遠的故事

以撒辛格說:「有些作家寫一本書,不是因為他們喜歡這個故事,而是喜歡它能帶給讀者道德教訓。」沒錯,誰喜歡聽訓!但是「好的故事本身,自然含有它的寓意。」當下可能不明白它要傳達什麼訊息,但是又如何呢?「一個好故事,自然會有許多種詮釋方式。」

在「有錢人不死的地方」這本書裡,個人很喜歡這幾則故事,讀完後或許你也會像我一樣「吮指回味」哦!
  • 山羊茲拉提(有繪本:上誼「山羊日拉德」)
  • 赫胥爾
  • 兩片葉子的故事
  • 流浪者雅客
  • 精明的托迪與吝嗇的萊瑟
  • 自以為是狗的貓和自以為是貓的狗

但記住:「一個好故事有許多種詮釋方式」,我的經驗、我的生活影響了我對故事的解讀,自己去看看吧,讓你心動的故事可能便和我不同。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一):全世界最瞎的地方-海烏姆村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二):以撒辛格與兒童文學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三):以撒辛格的猶太文化觀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一):全世界最瞎的地方-海烏姆村


讀書會找尋猶太人相關資料,因而找上「以撒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原本以為這位1978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的作品可能很難入口,沒想到他竟然有一本專門為孩子寫的書-「Stories for Children」,中文版則取其中一個故事的名字做為書名-「有錢人不死的地方」。我想這是出版社的行銷考量吧,「給孩子的故事」這種書名,真的是太過平淡了。

以撒辛格在自序中寫道:「我雖然很喜歡圖畫書插圖,也贊同很多時候插圖能讓故事增色不少,但我仍認為,文字是教育及娛樂年輕讀者的最佳媒介。」是的,這本書全都是字,沒有插圖、一張都沒有,只有文字,試煉作家最嚴酷、最純粹的考驗!別先叫苦,閱讀之後,你會感謝:真好!都是字,一個故事不夠,再來!

沒有插圖,回歸故事的本質-情節。繪本看久了,頭腦都變簡單了。誰說兒童消化不了複雜的東西?有時就是複雜才吸引人、不懂才會回味。「有錢人不死的地方」一書共有三十六個故事,每個故事短則二千多字、多則上萬字,但字數不是問題,好不好看才是重點,情節老套、內容沈悶就算幾百字也嫌長,你一定遇過忍不住想翻到後面,看看還要忍耐多久才結束的文章吧。

以撒辛格的故事為什麼好看?就像出版社在書背寫的簡介:他筆下所創造出來的傻子,有的自以為是,有的單純的可愛,有的固執可笑,有的荒唐迷糊。尤其是那個「海烏姆村」,住的都是傻子,由其中最聰明的(最笨的?)長老葛大牛、雷癡子、蔡呆瓜、崔愚人、唐驢頭、薛草包所統治,每當村子發生任何疑難雜症,他們就會挺身而出,提出一堆空前絕後、世界無敵、超級漿糊的解決辦法,令人絕倒!

在我說故事給小孩聽的經驗裡,小朋友最喜歡「有趣」的故事。讀這本書時,小二女兒老是問我在笑什麼?我說我在笑海烏姆村裡的傻人,忍不住,她索性自己拿去看,果然她也被「傻子商人施勒米」逗得哈哈大笑!

如果要說給小朋友聽(二年級以上),推薦以下幾篇發生在海烏姆村的好笑故事:

  • 海烏姆村的長老們
    天才長老們如何解決猶太五旬節時,酸奶油短缺的問題 。解決方法是:制定一條法律,規定「水]改叫「酸奶油」、「酸奶油」改叫「水」...。結果的確不缺酸奶油,但家庭主婦卻抱怨她們缺「水」。

  • 海烏姆的鯉魚
    有人送了一尾很大的鯉魚給長老葛大牛,沒想到當大近視葛大牛要仔細看時,鯉魚卻給葛大牛一個耳光,葛大牛很生氣,為此要想一個特別的方法殺牠,但在想到好方法前,得好好養著牠...。最後葛大牛想到的辦法竟是-淹死牠!

  • 雷默與琪帕
    有個富有的鄉下人生了一個傻瓜女兒琪帕,拉比建議到海烏姆為她找個笨丈夫,兩個傻瓜結婚應該會過得很快樂。
    結婚後,有錢的岳父要傻女婿雷默拿錢去做生意。在路上客棧 休息時,肚子餓的雷默把店裡的東西都吃完了還是不飽,直到最後一塊餅乾才吃飽。雷默想:要是我知道如何烤出這種餅乾的話,我就發財了...

  • 傻子商人施勒米
    海烏姆的施勒米想到盧布令買隻母羊,之後再把羊奶做成起司來賣,但在路上被壞心的客棧老闆換成乾瘦的老公羊...。第二次施勒米想賣滅火喇叭,...結果燒掉岳父的房子。第三次賣甜白蘭地,結果施勒米花了三文錢向妻子買了一杯、妻子再拿同樣的三文錢向施勒米買了一杯...就這麼賣光了一桶酒,但卻只賺到三文錢。

  • 胡圖旦到華沙
    胡圖旦一直夢想到遠方旅行,他相信沿著海烏姆的華沙街一直走就能到華沙,但陰錯陽差地又走回了海烏姆村,就在他焦急地發現為什麼又回到海烏姆村時,他想到了:世界上有兩個海烏姆村,現在這是第二個...

  • 有錢人永遠不死的地方
    海烏姆村最富有的泰比西要長老葛大牛們為他找出永遠不死的方法,如果葛大牛可以提出好建議就給他們兩千個金幣。就在快放棄時,有人說可以請他住到「達富卡」,葛大牛說那不是海烏姆的窮人和乞丐住的地方?可是根據紀錄那兒從沒來沒死過有錢人,這表示有錢人在達富卡可以永遠不死...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二):以撒辛格與兒童文學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三):以撒辛格的猶太文化觀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四):寓意深遠的故事

    2023/05/14

    讀《科學怪人》

    對五年級的男孩來說,繪本在他現在的眼中是小朋友的讀物,已經好幾個月沒唸,改做 Khan 的數學英文。但畢竟是測驗題目不太能算是閱讀。

    後來想到可以一樣還是唸書,但不是繪本,是大一點的少年讀物。這讓我想到可以往經典小說那邊找,像是:金銀島、地心冒險、環遊世界八十天。但原版文字可能太過深澀,連我自己都看不懂。還好有許多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改寫版本,比如 Classic Start 系列的書。

    用 Read Aloud 關鍵字在 YouTube 找到:Frankenstein Abridged and adapted by T. Ernesto Bethancourt。今天就從這裡開始吧!

     

    約莫一天兩頁的進度,我們在6/27讀完了這個故事。

    男孩說這是主角被他創造的怪物追殺的悲傷故事。我從小時候就知道《科學怪人》,直到現在才藉著男孩一起讀了這個故事。在此之前不能理解為何有人會想動美容手術,讀了《科學怪人》之後,聽到他因可怕外表遭遇無來由的悲慘、惡意對待,甚至連創造他的主人都遺棄他,我才明白為何街上那麼多的美容診所。別讓外表成為彼此的阻礙。

    2023/01/12

    男孩寫作:高層次閱讀與思考

    高層次閱讀與思考

    作者: 黃春木
    出版日期:2021/08/25

    閱讀此書可感受到黃春木老師對教育的莫大熱誠,思路清晰取材用心,提供許多不錯的參考資源。從「閱讀理解」開始,接著「批判思考」,接下來才能「論證寫作」。

    可信度較高科普文章來源

    • 自然科學

    科學人、科學月刊、科學發展、泛科學、科技新報、科技報 導、環境資訊中心、研之有物、食力、動物當代思潮等。

    • 人文及社會科學

    天下、遠見、商周、今周刊、多維新聞、風傳媒、上下游、獨立評論、關鍵評論網、換日線、報橘、地球圖輯隊、新頭殼 社企流、思想坦克、聯合報「轉角國際」及「鳴人堂」、說書、故事、 史家周刊、歷史學柑仔店、巷仔口社會學、芭樂人類學、菜市場政治 學、哲學哲學雞蛋糕、沃草烙哲學、哲學新媒體、司法流言終結者、法律白話文運動、GeogDaily 地理眼、研之有物、食力、動物當代思潮等。

    擷取訊息

    混合文本的挑戰

    阿鴻參加大學同學會,同桌有四位任職於我國中央政府機關的同學,分別談論了自己的工作職權,聊天內容與座位如圖(二十)所示。若阿鴻兩旁的同學分別任職於行政院與司法院,根據圖中內容判斷,他的座位最可能位於圖中何處?

    109年國中教育會考社會科Q39
    批判思考

    我覺得寫得最好的是「批判思考」這章,不只用實際的例子說明以下抽象名詞,還有對應的「練習」可以馬上試試自己會不會分析、分別事實與證據,如何詮釋、推理、判斷:

    • 批判並不等於反對
    • 分析及評論:判讀 CAE(Claim/Conclusion, Argument, Evidence)
    • 主張 vs 斷言?
    • 論點 vs 意見?
    • 證據 vs 事實? 
    • 論證及推理
    • 詮釋及價值判斷

    這就像手裡確實抓到一些磚頭後,砸起人來才有力才能蓋出穩固的主張。

    拳拳到肉的練習

    作者用心準備書裡每一節的練習,是真的、很不錯的練習。

    他舉2017年多益測驗台灣地區成績統計報告為例,國小考生分數566,大勝專科及技術學院學生的四百多分,還贏過以英文為官方語言的香港527分、印度488分。

    所以推論是:臺灣英文教育問題很大,教育程度愈高不一定愈好?


    2017年多益測驗台灣地區成績統計報告外,作者在練習中提出另一篇文章,東海大學外文系何萬順教授〈別再說大學生英文差了!戳破多益成績背後的焦慮假象〉,看看他如何用數據、推論來支持他的主張:數字是真的、解讀是假的。

    反駁

    作者還很細緻地指出(P.179):在一個完整的論證中,最好能包含「推理」、「反駁/rebuttal」。他說「反駁」是一種特殊的推理方式,可以深思對反駁做出「再反駁」,或採納調整自己的訴求,甚至修改、改棄原本的立場,坦然接受論證的結果。

    閱讀第一階段的閱讀理解是處理訊息,第二階段的批判思考是「賦予意義」,此時讀者才正式上場(P.184)。賦予意義就是詮釋,反映各人的價值判斷,若要超越爭議,作者提醒我們可以把政經意識型態和責任倫理分開來看。對我來說,即便如此,因為問題是多面向的,最終還是只能取捨啊。

    論證寫作

    閱讀之後,作者鼓勵我們:發展自己的想法!尤其「論證寫作」和「作文」不一樣的地方是,從摘要(Evidence)、分析(Argument),最後才是心得(Claim/Conclusion)。

    千萬不要跳過「摘要」、「分析論證」,直接寫心得往往就是情緒抒發,對批判思考沒有幫助。

    愛迪生教我們的事

    在「創造思考」這章,作者取材自他另本書《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學》說明愛迪生不只是發明電燈,為了讓電燈普及,他花了很多時間分析成本,建築電廠、鋪設電路,還安排市長及市府人員參觀公司,還特別選在傍晚,讓他們摸黑來到,最後簡報時突然燈火通明,如此才得到發電廠的建置許可證。

    從一個「發明」,到讓人們願意選擇的「改變」,需要的不只是一個電燈,愛迪生看到比電燈更大的輸電系統,而且還有很多很多的努力和用心。

    2022/12/31

    2022讀英文繪本:Storyline Online

    讀了《If I Ran for President》
    他忍不住畫下民主黨的驢
    和共和黨的象

    《Peter And Jane》是我們英文的起點,他是從這套書開始,才真正對英文有了感覺,看得懂字、句,唸得出來。

    接下來就是唸繪本,比起背單字、句型,讀繪本我和他都能獲得樂趣。

    我們唸過 FREE eBook Library from Oxford OwlCoolEnglish 裡的 Scholastic Bookflix。兩者都能聽它唸,再跟讀。有畫面、有文字,閱讀時圖文對照,對內容了解很有幫助,不只是在學英文。尤其 Oxford Owl 電子書品質很不錯。

    但差不多都被我們唸完了,除了些目前對他來說太難的。Storyline Online 唸完後,再回頭去唸,無論是回味過去喜歡的繪本,還是挑戰以前覺得很難的書,應該都蠻有趣的。

    在此記錄 Storyline Online 唸的繪本,補之前只留印象,沒留記錄的缺憾。從 Storyline Online 開始,我請他唸完「寫」下一句喜歡的句子,讀了這麼久了,也該動動筆,「寫」的時候就會意識到拼字、句子的結構。

    當然他會挑最短的,看過幾句自己之前寫的句子後,他心裡也是會有個標準的。

    以下有連結代表內容不錯的:

    1. Strega Nona 2023/1/10
      這本超有趣!Tomie dePaola 的故事和畫,滿是義大利風情,讀者用義大利口音唸對話,咒語部分用「唱」的,同時用復古手風琴伴奏:
      Bubble, bubble, pasta pot.
      Boil me some pasta nice and hot.
      I'm hungry and it's to sup.
      Boil enough to fill me up.
    2. Sophie's Masterpiece 2023/1/7
      "Booties" cried Sophie. The young woman was going to have a baby.
    3. When A Dragon Moves In 2023/1/1
      With a dragon in your castle, you'll have a built-in marshmallow toaster.
    4. Enemy Pie 12/31
      在2022年最後一天讀完這本,完成今年讀完四十本的小心願。
    5. The House That Jane Built 12/27
      Jane 六歲看到需要幫助的人,便埋下想做事改善世界的心願。最後她藉由建立 Hull House技能訓練所,幫助需要的人自立、改變社區風氣。(我喜歡作者把一些真實問題也寫出來,比如:有人破壞、有人偷東西,Jane 抓住那個偷東西準備破窗而逃的人,跟他說:「門在那裡,從門出去才不會受傷。」)
      想起和飯粒弟上星期才看到的一則德國新聞:八年前德國接納難民,並讓他們上語言學校、技能訓練。八年後各國缺工,德國剛好有這些生力軍投入勞動市場。
      而明天要考的國語〈一萬五千元的學生證〉,正好也談助人。女學生說當鋪老板是她的貴人,當鋪老板說女學生也是他的貴人,提醒他延續父親的熱心助人。
      當飯粒弟唸完 Jane 的故事,問我:這故事是真的嗎?我不知道,沒想到再往下看,唸故事的人便說:It's true. 我們倆個張大眼睛,覺得好神奇:這影片會通靈嗎?
      心裡懷抱希望,世界會回應你!
    6. Zombies Don't Eat Veggies! 12/24
      Mo是愛吃蔬菜的Zombie,但他的父母完全不喜歡,因此:Mo's heart sank to his toes.
      我是很愛吃蔬果,但有時讀繪本會覺得其中有些想「教育」的意識型態,什麼時候會這麼覺得?當繪本中的情節不自然的時候。
      比如殭屍一族就是吃肉,而繪本中小殭屍不一樣,他不愛。
      或許有些事情並不是不自然,而是本來就存在,只是我沒「發現」。
      但對於無中生有的「發明」,所有人造的事物,我會保持一點戒心,先觀察觀察再說。
    7. Memoirs of an Elf 12/23
      「妳不知道 elf ?」他用吃驚的語氣問我。原來 elf 是精靈,電玩裡常出現的角色。但對我來說,它真是個生字。
    8. The rainbow fish 12/18
      The more he gave away, the more delighted he became.
      這本書出現面前多次,一直不想唸它,因為它殘留著不好的印象。今日再唸,還是不喜歡其他魚因為 rainbow fish 不願拔鱗片給他們,便集體排拒 rainbow fish。
      若有人開口向你要東西,你就要給,這似乎有點奇怪。
    9. The kiss that missed 12/16
      The king promised to stop always being in a hurry.
    10. The coal thief 12/13
      The mountain of coal had swallowed him up.
    11. Remember to dream 12/11
      You are the caotain of all your dreams.
    12. Snappsy The Alligator 12/10
      It's just a coincidence!
    13. A Tale of Two Beasts 12/7
      I raced back to the deep dark woods, before the terrible beast could catch me.
    14. Hanukkah in Alaska 12/4
      A rainbow on black velvet. They're called the northern lights.
    15. Rent Party Jazz 12/3
      That money belongs to anybody who needs it for rent or food.
    16. Guji Guji 2022/11/30
      Everyday Guji Guji became a stronger and happier "crocoduck".
    17. Clark the Shark 2022/11/29
      Maybe if I make a rhyme, I'll remember everytime.
    18. Library Lion 2022/11/27
      Sometimes there was a good reason to break rules. Even in the library.
    19. I'm Not Scared, YOU'RE Scared! 2022/11/21
      Bear felt something he had never felt before, courage.
    20. The Tale of Peter Rabbit 2022/11/20
      It was a blue jacket with brass buttons; it was quite new.
    21. Mice Twice 2022/11/15
      He tried to back away, but Cat house, was too tight around him.
    22. If I Ran for President 2022/11/13
      The two major parties are the Democratic party and the Republican party.
    23. Julius, the Baby of the World 2022/11/11
      GA-A-A-A MAA-OOO MMOOO. Such a vocabulary!
    24. Never Play Music Right Next to the Zoo 2022/11/6
      由作者本人唸這本繪本,不,應該說是「唱」,還搭配了管弦樂團的演奏。很有趣又好聽!
      The yak played the sax until red in the face - a surprisingly musical mammal.
    25. No More Noisy Nights 2022/11/5
      週六晚,我和姐姐去看表演,父子倆很認真地唸了英文才去看動漫⋯⋯
      So he shut his ears with cotton ball, pulled on his thickest ski cap, wrapped his pillow around his head.
    26. The Empty Pot 2022/11/4
      姐姐回家,姐姐陪唸。姐姐說這影片的朗讀者是電影「波希米亞狂想曲」的主角,她說我才知道,本人和電影裡演Queen主唱的那人差很多。
      I admire Ping's great courage to appear before me with the empty truth.
    27. The Elves and the Shoemaker 2022/11/3
      The shoemaker and his wife lived a long and happy life.
    28. Quackenstein Hatches a Family 2022/11/2
      Quack could feel his cold heart melt.
    29. Sebastian's Roller Skates 2022/10/31
      He'd like to be tall enough to reach every single button in the elevator, even the ones at the very top.
    30. No Mirrors in My Nana's House 2022/10/30
      The beauty in everything was in  her eyes.
    31. Turkey Trouble 2022/10/28
      "Oink, Oink, Oink" snorted Pig. "Holy cow ! Is that you, Turkey ?"
      Storyline Online 其實是一段段 YouTube 影片,但它的字幕不是自動產生,至少英文不是,因此我們是看字幕唸。唸時要自己搶時機在斷句時按暫停,有時按慢了,字幕就跑走了。
      很多繪本都是一個基本句型重覆出現,就像照樣造句。今天又按慢了,字幕跑走了,但類似的句子已重覆出現多次,於是我讓他試著自己說看看。有些漏字,像是: But looking [at] Pig g[i]ve Turkey a new idea. 沒有注意到時態。
      唸下一本時,可以來試試:聽、讀幾次後,不看字幕唸,再對照字幕。
    32. Wilfrid Gordon McDonald Partridge 2022/10/26
      What's a Memory? Something that makes you cry, my boy.
      唸完這本簡單的書後,想省事的他發現,他竟選了本書名最長的書⋯⋯(因為要抄下書名)
    33. Me and My Cat 2022/10/25
      "Bowwowowowowowowow!" The Cats ran away in all directions.
    34. T-he Tooth 2022/10/23
      Now, all he needed was a pillow.
    35. Please Please the Bees 2022/10/22
      Every month! Every year! Do the math, Einstein!
    36. The Kissing Hand 2022/10/20
      唸時已晚,他想來本簡單的,年級程度是 K - 1st、只有 5 分鐘。但唸完後,我們都覺得這本有點無聊。下次還是讀年級高一點的書。
    37. The Night I Followed the Dog 2022/10/18
      This is a place where dogs can be dogs.
      唸到這句時,他問我:「不是要寫下一句?」
      「對。就這句?」
      「就這句。」
      沒到他現在的 sense 已到這個程度,和我感受到的一樣,我也很喜歡這句。
      詩有「詩眼」,故事核心是「梗」嗎?
    38. When Pigasso Met Mootisse 2022/10/16
      While the other piglets rolled in the mud, Pigasso painted.
    39. Harry the Dirty Dog 2022/10/15
      He changed from a white dog with black spots to a black dog with white spots.
    40. Arnie the Doughnut 2022/10/11
      Who could you protect me from -- a cookie?
      姐姐帶回來美國口味甜甜圈
      弟弟指定要上面灑煙火碎糖的,
      因為那正是他們倆上月讀《Arnie the Doughnut》時,
      在繪本裡看到的那種甜甜圈。
    41. Halloween Hustle 2022/10/9
      He sticks his bones back into place, adds rubber bands, just in case.
    42. Carla's Sandwich ?
      回頭找書時發現這本我們也唸過,因為裡面談到許多噁心的「特製」三明治。但沒記錄,補上。
    43. Maddi's Fridge 2022/10/8
      The sun went down behind the buildings and took all the colors with it.
    2022/03/26

    《動物園的放飯時間》跟吃有關的事

    動物園的放飯時間 /どうぶつたちの給食時間
    作者:並木美砂子 繪者:植木七瀨

    每隻動物的狀況不一樣,有時候會遇到好不容易找到食物了,卻非得讓給別人不可的場合(如山羊會被其他山羊用⻆撞);也有動物不會當場進食,而是暫時將食物貯存在某處(如松鼠),又或者把食物塞進頰袋裡,塞得鼓鼓的,再到自己喜歡的場戶一點一點慢慢吃(猴子就是這樣)⋯⋯ 

    「把決定好的食物放在平時的固定場所,那麼,餵食的時間就結束了喔」的狀況是不會發生的。

    餵養一個家的媽媽,和中央廚房看菜單做菜很不一樣,要考慮的事情可多著。

    她必須是一個經濟學家(計算食材成本、性價比)、營養師(設計健康、營養均衡的菜單)、廚師、時間大師(設計製程,充分利用各種廚具,在指定時間完成,並盡量讓每道菜保持在最好吃的溫度及狀態),同時也要是客製化的行銷高手,針對不同的客戶推銷不受歡迎但營養的食物。

    而最重要的,還必須是公關高手,佈置用餐環境,經營用餐氣氛,讓一家人一起吃頓開開心心的飯。

    所以真的就像動物員裡的保育員:不是把食物放在固定場所,就完成了餵食任務。

    我就是「保育員」

    看《動物園的放飯時間》時,深深覺得「保育員」根本就是我同事!

    保育員最重要的觀察項目是「進食方式」及「殘留方式」:如果動物表現和平常有所不同的話,就代表牠很有可能身體出了什麼狀況。整體動作、皮毛狀態、眼神光輝、糞便形狀和氣味,每一項細節都不能馬虎,每隻動物的喜好也都得好好記住。

    沒錯!面對一個只會哭、一句話都不會說的 baby,或是一個生氣中或叛逆或挑食的小孩時,那個媽媽不是這樣動用所有觀察力去猜「他到底怎麼了?」

    不愛吃的小孩

    我第一個照顧的動物,不知道是對食物不感興趣,還是她本來需要的食物就不多,進食速度很慢。吃飯速度讓人抓狂,我從台北回到台中,她的晚飯還沒吃完。

    幼稚園小朋友都睡完午覺了,她還在吃,因為那天老師忘了收她的碗。因為吃早餐,小學遲到一整個學期。學校健康檢查發通知單給這個全年級最矮、體重最輕的小孩,她也不以為意,因為所有人都叫她開心果。

    一套制服可以從小一穿到小六,爸爸誇她很環保,而且小的方便攜帶。

    這讓我想到《動物園的放飯時間》裡的樹懶。樹懶英文Sloth,也是Slow的名詞型,因為身體肌肉量少所以活動緩慢,也可能因此用來進食的肌肉也比較少。代謝量很少,只要少許食物就能生活。

    你不會看到樹懶「搶食」,也許牠會想:「那是我先找到的啦!」但絕不會出現打成一團的場面,因為根本沒有能量可以打鬥。

    警告,接下來要說的事有點不雅,慎入。

    記得有個孩子小時候吃飯很慢,又吃的很少,又不愛喝水,以致好久好久都沒有便便(這小孩是誰請自行對號入座,讀者自己想像,如果你覺得我在說你,那也是你自己覺得哦,不要說我把你的糗事說出來。)

    小孩還不太會說話,但看她的樣子常因肚子不舒服、想便便而哭。邊走邊繞邊哭,但偏偏就上不出來。大人們問來偏方喝蜂蜜水有效,她不愛喝水但愛吃糖,或許這方法有效。只要能讓她多喝水馬上去準備。

    喝水量增加後,終於等到關鍵時刻。

    愛她的姑婆,只要看她想上廁所,便就地鋪上報紙,自己坐在矮凳上,把她抱在胸前、叉開兩腳,省下移動到廁所的時間,讓她在便意來時馬上就有得上,不要錯過。尤其她又是個有潔癖的小孩,不喜歡廁所。

    這次是真的了,小孩不哭收起眼淚,用力。用力到滿臉通紅。姑婆也出聲應援,「好!出力!」、「加油哦!」,又是台語又是國語,「嗯~」。

    終於,出來了。

    (事實上,我還幫了點忙。這部分太噁心了,省略。)

    經歷過這段,那小孩之後就不再抗拒喝水了。

    就像這樣,慢慢地和這個不愛吃飯的小孩磨啊磨地,現在她正正常常的,和我一樣高,不瘦也不胖。

    吃得好的小孩

    除了不愛吃的小孩,還有愛吃的小孩。

    不只吃得好也睡得好,吃奶期一星期沒有便便,醫生檢查結果是:吸收能力好。

    照顧愛吃的動物要留意的不是他的食物,而是他有沒有搶了別人的食物。小學中年級開始像吹氣球一樣變圓,像麵糰發酵後的白胖饅頭,原本就小的眼睛,被擠得細成一條線。

    還好,上了國中後,身形就開始拉長,現在都比爸爸高了。

    不知道和我們家姓「飯」有沒有關係。爸爸說愛吃的人最好相處了,再怎麼不開心,「吃」就開心了。雖這麼說,我倒覺得這是因為家裡「餐桌」的魔力。

    喜歡在家吃飯,也喜歡一家人去餐廳吃飯,但在家吃飯最日常也最舒服。

    週間上課上班只要回家,就可以脫掉臭襪子、換上舒適的家居服,躲到自己熟悉的領地/書桌裡做事,不用排隊也不用等位。冰箱裡有喜歡的食材,等一下媽媽就會煮好,飯做好時,功課也完成許多,剛好休息一下,吃飯。

    吃飯聊天,吃飽後再回來寫功課,感覺又不一樣了。

    主動性

    雖說是「餵」食,但如果要說到「吃得好」其中一定有很強的「主動性」。

    只要有「我愛」吃的,那餐就特別美味,心情也特別滿足。準備時,吃的人的喜好是一定要考慮的。

    家人不只在桌上吃菜,偶爾他們也會一起上菜市場一起買菜。當有些菜是他們自己挑的,或是來自他知道的菜攤,吃起來都會特別有感。再不然,當我說到買菜時和菜販間的對話,或買菜比價或看到的事,大家都會吃得更有滋有味。

    「參與」,無論直接、間接,動手或動情,都讓吃飯這件事增加了主動性。我們是主動的吃,而不是「被餵」。

    主動性讓他們覺得吃是「有選擇」的。

    這很好,因為這樣,一旦在乎,就不會隨便吃。珍惜吃,也就不會吃過頭。

    自己包水餃

    但這也不好,因為他們變得挑剔。豆腐就該吃那裡的豆腐,味噌湯一定要有蔥花,煎個蛋,有人要全熟、有人要半熟,連要淋那種醬油每個人都有不同意見。

    生命以「覓食」為中心

    《動物園的放飯時間》提到鯨頭鸛喜歡獵食,雖然這些活鯉魚是保育員準備的,但對牠們來說,這魚是牠自己獵的:慎重地接近獵物,咻地用喙部前端夾住魚頭,瞬間向上仰頭吞下。緊張的氣氛立刻像繃到最緊而斷的弦,瞬間釋放。

    動物園裡的動物基本上不會特別對保育員有感情,保育員會在動物不在場時去「藏」食物,讓動物自行去發現食物。

    將你的想像力發揮到極限,「尋找食痕」 想像那個發生過的覓食場景。以生命基本的「覓食」為中心,深度思考那些關於動物們的事。

    閱讀《動物園的放飯時間》每每讓我想到為家人準備食物的過程,吃是件大事,餵飽一家人,教他們「如何吃」,快樂地、有意識地、有選擇地。

    能自己「覓食」後,就可以獨立了。 

    2021/05/09

    睡前故事:向田邦子〈吃飯〉

    最近讀《1984》心情跟著有些灰暗,讀點什麼擺脫?想起苦中作樂的「向田邦子」,拿起書櫃裡的《父親的道歉信》,今晚來讀〈吃飯〉。

    1945 年二戰期間,美國對東京進行大空襲,向田邦子當時高三,白天還和同學去海邊挖蛤蜊,晚上剛入睡便被空襲警報驚醒。

    之前空襲不過是幾架飛機飛過,向田邦子會帶著《明星》這樣的女性雜誌一起躲進防空洞。這個成天高喊「英美畜生」的軍國少女,自動把好萊塢和敵國切割開來,一邊翻閱食譜一邊想像,食材沒有著落,只能在腦海裡描繪「奶油燉雞」這些山珍海味。

    然而今晚空襲不一樣,天空通紅一片,來回盤旋著看起來像巨鳥般的黑色B29戰鬥機,投擲大量的燃燒彈。

    父親用溼棉被蓋在十多歲的弟妹身上,斥責地要他們去空地避難,向田邦子和父母親則在家留守。那晚向田邦子一家人大難不死。

    當弟妹在空地聽到家附近全部陷入火海,便把急救袋裡的乾糧全部吃光。妹妹事後表示,那時沒有身為孤兒的悲痛,而是很高興能吃乾糧填飽肚子。

    父親說接下來還會有更激烈的地毯式攻擊,於是決定:「照這樣下去,我們肯定難以倖免,不如把剩下所有好吃的東西都吃掉再死吧!」

    對「吃」執著的一家。

    於是,母親把收藏的白米拿出來煮一大鍋飯,向田邦子挖出院子裡的地瓜,再用之前藏起來的麵粉和麻油做成油炸地瓜片。

    他們家隔壁是外科醫院,不斷有傷者被送進去,也有人就這麼嚥下最後一口氣,但向田邦子一家竟在光天化日下油炸美食享用,實在太放肆,當時這可是驚世駭俗的大餐。

    家人。戰爭。每當這兩個名詞連在一起,腦海中便自然浮現那天我們家淒慘又滑稽的最後午餐。

    向田邦子另一段和吃有關的記憶是更小的時候,小學三年級,她生了一場大病-肺間淋巴腺炎,兒童肺結核的初期症狀。父親得知那天便開始戒菸,把原本存來買房子的錢拿給她長期住院療養。

    母親每次探視常會帶她去吃饅魚飯,但總說「媽媽今天身體不舒服」只點一份。

    向田邦子從小說中得知肺病即便當下治好長大也可能復發,整個人會愈來愈瘦,吐血而死。

    我有種自己彷彿變成美人的感覺。饅魚固然美味,但是得了肺病,卻更淒美動人。

    向田邦子不會掩藏她如平凡人一樣,有點白目、不合宜,然而卻真實直帥的感想。這是向田邦子可愛之處,讀到這,讀者我覺得被她輕輕拍了拍肩膀。

    背著家人,一個人享用美食,雖然高興也感到內疚。再怎麼可口的食物,如果心情不好也一樣吃不出好滋味;相反地,僅管情緒不對,美食終究是美食。

    以上就是我唸給兒子聽的睡前故事。

    隨口問問一樣愛吃的他,在至今為止的十年歲月裡,最好吃的一餐是什麼?

    「在我們家,五家人一起吃飯。」

    我們常在家吃飯,「那一次?」

    「只要是我們五家人一起在家吃飯,就是。」

    「吃什麼?」

    「麻婆豆腐、青江菜、煎中卷、蘿蔔排骨湯。」

    我提醒他:「竹筍排骨,爸爸、姐姐很愛。」

    他同意,但接著說:「不要青椒。」

    他特別聲明。



    2021/03/20

    說給阿嬤聽的故事

    陪伴母親的經驗讓我覺得,人老了也像小孩,也很適合唸故事給她聽。看張子樟教授編選的世界文學名作選,覺得他別具品味。一般給在學讀者的選畫或選文總是樂觀正向,讀多了覺得膩,張子樟教授選的短篇,有些酸酸的,有些苦苦的,後韻強。

    《鷹的飛翔:世界文學名作選》

    以下這幾篇,有點年紀的人讀來會別有感觸,看短篇中的主角及遭遇的經歷,叩問自己的人生。和子女的關係、和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曾經的逞強、錯失的機緣、無解的疑問,或許得到啟發,或許得到慰藉。
    • 布朗太太的手杖 ∕[英國]維吉尼亞‧吳爾芙
    • 窗 ∕[美國]艾倫‧西格
    • 半張紙 ∕[瑞典]奧古斯特‧史特林堡
    • 遠與近 ∕[美國]湯瑪斯‧沃爾夫
    • 河的第三條岸 ∕[巴西]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
    • 早餐 ∕[美國]約翰‧史坦貝克
    • 插曲 ∕[美國]威廉‧福克納
    • 兄弟 ∕[挪威]比昂斯滕‧比昂松

    除了這本,幼獅出了一系列張子樟教授編的世界文學名作選,除了《鷹的飛翔》,還有《神奇記憶瓶》、《愛的傳奇》、《文學花博》和《文學星斗》。

    《活著》

    2021/3/20 最近讀了余華的《活著》,覺得這也是很適合和長輩分享的小說。

    本來小說《活著》是以第三人稱撰寫,卻一直覺得彆扭,後來改爲第一人稱就順手了。余華在序言中提到:

    《活著》裡的福貴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從旁觀者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

    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裡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活著》裡的福貴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

    我想,這可能是二十多年寫作給予我的報酬。

    以上,是余華的感想,也是我的。

    2021/03/09

    《小狐狸買手套》:新美南吉寫了狐狸之後,就再也沒人能寫狐狸故事了

    每天晚上唸故事其實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不,這件事的前提是,必需是我也喜歡的故事,很多童書都太幼稚,別小看孩子好嗎!

    日本童話:北有宮澤賢治,南有新美南吉。這是我讀完《小狐狸買手套》後,在書後的導讀裡看到的,其實不用書後的導讀,我早已被這本書裡許多簡單的可愛故事迷醉。日本新美南吉的研究者谷悅子說的沒錯:「宮澤賢治是大氣層中的人,而新美南吉是大地上的人。」因為新美南吉質樸自然,作品充滿人情味。

    這本書裡的小故事,真的都很「小」,不到幾分鐘就講完了,但很美。

    因為體色不同,本來互看不順眼的〈兩隻青蛙〉,冬眠後,春天把事物都變美了,泉水不僅可以把泥土,連眼裡的偏見都能洗掉。新美南吉最後說:「不管是人也好,青蛙也好,好好的睡上一覺,心情都會好起來啊!」拿來當睡前故事,實在太適合了!

    「好好睡上一覺,心情會好起來!」這不是在對孩子說,這是在對愛生氣的媽媽我說的吧!

    〈馬棚邊的油菜花〉中的蝴蝶和花,我想起像羅北兒《蚱蜢旅遊記》裡的一對旅伴。新美南吉的蝴蝶和花是會飛和不能動,羅北兒的旅伴則是很高和很矮,兩邊故事裡的視野同樣都被窗擋住了,怎麼辦?

    每個生命多少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困境,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後天際遇走著走著就碰到了;有些可以憑自己的力氣去突破,有些可能怎麼就是跨不過、做不到、被困住了。即便沒什麼大事,偶爾我也會埋怨除了洗衣、做飯、看小孩,我就不能做點別的嗎?我也是有夢想的啊!

    讀到這裡,新美南吉讓蝴蝶代替花飛起來,羅北兒讓高個子舉起矮個子。是的,此身非我有,但我有孩子,他們可以代替我飛起來,用他們的眼幫我看,我做不到的,或許他們、別人可以。

    〈糖球〉、〈喜歡孩子的神仙〉也都很清新有趣。

    嚴肅威武的武士把〈糖球〉這個故事變「甜」了。
    「媽媽,有東西扎進我眼睛裡了,快幫我拔出來!」是什麼扎到小狐狸?原來是白雪反射出的耀眼光芒太強烈,沒見過雪的小狐狸竟以為是有東西扎進眼裡了!新美南吉的寫法真令人驚艷。

    還有:「黑黑的、黑黑的夜,像包袱巾一樣的包住了原野和森林,但是雪實在是太白了,不管怎麼包,白茫茫的雪地都會露出來。」也很佩服他用包袱巾來形容夜。

    除了新美南吉的故事,《小狐狸買手套》這本書插畫家何耘之的畫也很棒,原以為這是日本原著的插畫,散發著樸實的日本風,只有黑白墨色,但圖說故事的能力不下於文字,沒想到最後介紹是台灣插畫家。

    讀故事時,以為小狐狸伸手那一幕會畫出小狐狸,結果畫家採用的視角是人那邊的,仔細看才會看到小狐狸從門縫伸出的手掌,雖不明顯,但仔細找圖的細節,讓「看圖」這件事變成一種探索的體驗。

    〈小狐狸買手套〉
    讀故事時看了一次故事,看插畫時又再看了一次故事,另一個有別於自己腦海中想像的故事。兩個故事互相對照,又產生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真有趣。
    〈喜歡孩子的神仙〉可愛的神仙被孩子作弄。

    〈小狐狸阿權〉是個悲傷的故事,的確是阿權惡作劇在先,但自從他知道小男孩的母親過世後,便因自責而一直默默送東西給小男孩陪罪,最後雖然沒有好結局,但至少,男孩明白了阿權的心意。對我來說,只要有人明白你的心意,那就夠了。

    可惜,新美南吉比宮澤賢治更早逝,在這個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九年,在三十歲生日前夕離開人世。還好他寫了故事,這些故事就像幫牧人燈籠點著的〈一束火苗〉,一個傳一個,可以一直傳很遠、很久。

    2021/01/28

    陪公子讀書:男孩書單

    回顧以前唸故事給姐姐哥哥的時光,現在再拿起重讀,有些書的感覺不一樣了。有些當初很驚艷的,現在平淡了,有些則發出不同的光芒,而有些還是閃閃發光。

    通常是我自己讀了很喜歡的書,當這些書他們還無法自己讀得來時,我就會唸給他們聽。而他們回報我的,也很有趣,像是站在另一個維度看世界。

    有時借託故事人物,大家可以安心地說出自己的害怕、擔心、黑暗想法,現在想起來,那些很自在、很有安全感的夜晚,讓人睡得真好。

    雖然是唸書,但其實,比較像是在閱讀彼此...

    男孩的書

    我們家有兩個男孩,典型的男孩,喜歡玩電動。

    我,一個喜歡閱讀的媽媽,總想著把他們拉進書的世界裡,靜一靜,發現書裡的樂趣⋯⋯

    2020/11/03

    閱讀履歷表 - 南美英的《晨讀十分鐘》

    南美英是韓國閱讀教育開發院院長,使命感強烈作者寫的書讀來總有一絲急切感,讓我想起「急功近利」,然這沒有不好的意思,而是反應她有多麼想把理想傳達他人。比如:

    • 快而多是消遣性的閱讀形式。能夠使孩子成長的閱讀才是更高層次的正確閱讀。(策略6 別滿足於「閱讀量」,培養「閱讀力」才是關鍵)
    • 為孩子朗讀一些稍高於他們水準的書。⋯⋯,一邊唸書一邊回答他們的問題,這過程是非常好的閱讀指導方法。⋯⋯,逐漸累積詞庫,孩子的閱讀水準也隨之提高。(策略8 透過閱讀,培養孩子專注力)
    但也有溫柔的一面:
    • 孩子喜歡的不是書的內容,而是父母的關心。(策略8 透過閱讀,培養孩子專注力)

    讀的是2007年的第一版,對照2018年的新版,編輯重新整理標題。我猜第一版是直譯,11年後的新版各段標題比較切合內容。如 策略6 從:<不要下「我的孩子喜歡書」的結論>,變成:<別滿足於「閱讀量」,培養「閱讀力」才是關鍵>,的確比較吸引人。

    閱讀履歷表

    這是我覺得本書最重要的部分。想讓小讀者喜歡閱讀,首要任務就是研究一下他的閱讀履歷。

    作者認為如吃藥前要先接受診斷,研究小讀者所看書籍的數量、種類,閱讀態度是粗略還是仔細,性格是開朗還是安靜等等。透過履歷表可以看到一個人的過去,閱讀履歷表可以知道他讀過什麼書、用什麼方法閱讀,也可看出他想法、價值觀以及夢想,展現了小讀者的精神內容,也是接下來為他擬定閱讀策略時很好的導引。

    閱讀履歷表製作方法(策略1 製作閱讀履歷表)

    找個安靜的時間,讓孩子獨自列出曾經閱讀過的書。作者強調,要「獨自」,任何人在旁邊發表意見將無法得到正確結果。
    1. 讓孩子把目前為止讀過的書籍書名寫在紙上
    2. 書名旁註明主角的名字
    3. 主角旁用一句話歸納出該書的主要內容

    檢視閱讀履歷

    1. 本數/閱讀態度
      履歷表上所列的是孩子記住的。如果之前讀過但是寫不出書名,表示當時看得比較粗略,也就是用眼讀但沒有用心讀。
    2. 書的種類/價值觀
      名人傳記、世界名著、歷史、魔幻、暴力等等,出現最多的種類主導著孩子的精神和價值觀。
    3. 閱讀精細度/閱讀態度
      能否寫出書名、主角和内容,如果都寫出說明這是個用心閱讀的孩子,完成度愈低表示看書很粗略。

    判斷孩子的閱讀能力

    基本上,我覺得以下幾個是比較客觀可行的判斷方式:
    • 詞彙量:可以使用詞彙的量和質決定人的思考體系是閱讀理解能力的鑰匙。
    • 句子的理解:閱讀的基礎技能,詞彙是它的根本。
    • 摘要:把長文壓縮成短文的能力,不攙雜個人的想法。
    • 分析思考:透過部分看整體的能力。
    • 邏輯思考:有次序地理解事物。

    有趣的看法

    策略24 從「味道好」的書開始

    作者說閱讀如同吃飯,味道不好,營養再多孩子不喜歡吃也是沒輒。尤其在閱讀初期,和「營養」相比,她更注重「味道」。

    看到作者提到有些書單很沒品味:「會不會是為了讓人討厭書才列出這些書呀?」我忍不住想笑。

    「味道好」的書:

    • 沒有過多冷僻詞彙的書。
    • 沒有過分強調教訓和道德的書。
    • 封面和插圖漂亮的書。
    • 不是過分厚重的書。
    • 不是說教而是像朋友講故事一樣的書。
    • 讀後能使人感覺有益於成長的書。

    策略30 主角有魅力的書

    具有魅力的人物對我們的人生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偉大作品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就是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主角,他有鮮明的個性、與眾不同的容貌,能清晰地印在讀者的腦海中,這樣的主角閱讀起來十分有趣:

    • 《湯姆歷險記》的主角孤兒湯姆是個淘氣的男孩
    • 《紅髮安妮》中的主角安妮有紅頭髮。
    像長襪皮皮、孫悟空、瑪蒂達也都是很有個性的主角。

    策略43 以 平靜 感性的心情閱讀

    我覺得用「感性」更切題,因為作者說「知識是透過感性發生的。」沒有感性做媒介,書的內容就不能被讀者理解。

    我想最好的例子就是品德教育,直接講真的很讓人打哈欠。什麼都不用說,讀讀傳記,看看別人如何面對生活、面對挫折,很有趣,也很熱血,回看自己便會覺得一點都不孤單。

    策略44 遇到不懂的詞慢慢推敲

    選擇生詞量在20~30%的書,一邊猜測一邊閱讀也頗有樂趣。生詞就像小階梯,可以引導我們一步步爬上更高的地方。

    策略46 像畫家一樣閱讀

    閱讀時有畫面,不僅有趣,也比較不容易遺忘。

    男孩的閱讀筆記

    2020/10/13

    煤氣燈:《馴悍記》、《花園裡的獨角獸》


    格林的大師名作繪本、繪本莎士比亞系列是很不錯的兩套書,編者的選文能力、繪者的藝術能力都讓我佩服,因為系列中的《春雨》,才認識鄭清文這位本土老作家,他的小說真好。當我從圖書館搬了幾本回來後,小三的兒子大推莎士比亞的《馴悍記》。

    莎士比亞的《馴悍記》

    繪本莎士比亞系列中是譯者蕭乾改寫後的版本。一位有錢人家的老先生,有三個女兒,兩個女兒都有對象了但無法成婚,老先生說:大女兒的婚事要先完成才行。大女兒人稱[潑婦],有天一個男子主動上門求親,口口聲聲稱要娶溫柔的大女兒,老先生確認男子對象是大女兒後,便答應了。

    婚禮當天男子遲遲沒有出現,正當大女兒擔心男子是否在作弄她時,人來了,但他和從僕穿著隨便、粗聲大叫,但對新娘倒是很和善。老先生問他怎麼不穿正式點?他回答,女兒嫁的是他的人,不是他的衣服。婚禮結束男子拉著新娘轉頭就走。

    回到夫家,一進房間,男子便把床上的枕頭被子全部扯掉,溫柔地對新娘子說:這些東西品質不好,全部不要。新娘子只好坐在椅子上休息。當她一打瞌睡,男子便大罵僕人,吵的沒法睡。

    吃飯時間,山珍海味上滿桌,但男子全部丟地上,把廚子找來大罵一頓,新娘也沒得吃。男子溫柔地對新娘子說:這些食物配不上她。新娘偷偷請僕人給她東西吃,僕人怕被主人罵沒人敢拿。

    男子看新娘又累又餓,親自為她做飯,男子顯然手藝不佳。男子問:妳不想吃?那我收走囉。性情爆烈的新娘也沒力氣嫌了,趕快說好。男子說:我為妳做飯,好歹妳也得說聲謝謝吧!

    就在男子這樣的折磨下,最後就算黑的,女子也乖乖配合男子說是白的。故事的結尾便是男子成功馴服了潑婦,成為事事順從他的妻子。

    賽伯的《花園裡的獨角獸》

    這讓我想起另一個類似的故事:《花園裡的獨角獸》,同樣收錄在格林的大師名作繪本系列中。也是一對夫妻,先是妻子說先生瘋了,之後妻子因轉述先生的話,因而被人認為妻子瘋了。

    作者賽伯(James Thurber)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漫畫家。筆下的人物,大多是發威的妻子、膽小的丈夫,賽伯的黑色喜劇風格可用台語的一句俗諺形容:荏荏(羸弱)馬,也有一步踢。

    雖然同情的丈夫長期忍受妻管嚴,但妻子直來直往是真小人,丈夫的做法陰險可怕。

    和《馴悍記》不同的是,獨角獸裡的妻子沒有改變她的意志,如果有,是不是就不會被送進瘋人院了?但代價是放棄自己,這和送進瘋人院相比,那一個比較慘?

    煤氣燈/gaslighting

    紐約時報中文網有篇文章《謊言、心理虐待與「煤氣燈操縱」》,提到戀愛真人秀節目《愛情島》中有個男性告訴其中一個女性:他是因為她的行為,才轉而追求另一個女性。他對女性的心理操縱引發激烈討論。

    「煤氣燈」一詞來自1944年由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主演的《Gas Light》電影。「煤氣燈操縱」目的在讓對方質疑自己的記憶、感覺和理智,以否定、誤導和謊言等手段,讓對方懷疑自己的認知。因此電影名稱「Gas Light」變成了含有特殊義意的「gaslighting」。

    透過 煤氣燈操縱/gaslighting,受害者對自我認知產生動搖後,就很容易操弄了。

    男孩眼中的《馴悍記》

    不知道格林編者選《馴悍記》給小讀者看的用意,我想不會是要人像妻子般順從或教訓人不要像潑婦。我問兒子他的讀後感是什麼?他說:很氣,氣那個男子。男子雖然沒有動手,但卻是精神上的暴徒。

    《馴悍記》讓我最不舒服的不是倡導女人順從,而是男子用「精神虐待」的方法,否定、折磨妻子的心志,把剛強的潑婦變成繞指柔。根據維基《馴悍記》是1590年至1594年間的作品,四百多年前婦女要溫柔順從是主流民意,但現在這部劇顯然非常政治不正確。

    四百年前的《馴悍記》裡的道德教訓如今已不適用,但它清楚展示操弄人心、精神折磨的可能做法,這手段至今卻依然被廣泛使用,比如:「被認罪」、「被道歉」。(維基百科:「被」字句式

    或許,這是《馴悍記》至今仍被閱讀,不退流行的原因。

    2020/09/11

    談娛樂:那些我們一起看的 YouTuber

    小時候最大的娛樂是星期天晚上的《楚留香》。

    星期天收假的前一晚,本就會早早收拾、吃飯、洗澡,有了《楚留香》之後,這些準備更重要了,一定要把所有該做的做好,否則被處罰不能看,隔天上學大家熱烈討論時,你會有深深的邊緣感。

    七點多,播放「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的麵包車來了,箱型小貨車在巷子裡停妥,老闆下車、打開點著黃色燈的後車箱,裡頭是一層層的層架,層架上是一排排香噴噴的台式麵包:鹹蔥花、肉鬆美乃滋、海螺捲奶油、克林姆(Cream),最澎湃的是麵包中間一刀剖開塞進火腿、小黃瓜、熱狗、水煮蛋的美奶滋三明治。爸媽讓我們每人買一個麵包做等一下看劇的點心。

    這便是小時候最棒的娛樂了!

    時至今日,現在小孩已經不看電視,自從他們有了自己的手機後,父母更失去控管視聽管道的權力,他們有自己Follow的IG、YouTuber,很多無厘頭、中二的搞笑消遣:HowHow、大蛇丸。為了讓我們了解他們的笑話哏,週末便成了影片分享時間:把當週經他們海選(不知花了多少時間),覺得好笑的影片轉播到大電視上,閤家觀賞。以下是這一、兩年來覺得有趣的。

    NiceChord (好和弦) 

    兒子喜歡聽一些有的沒的音樂,更愛玩Game,NiceChord 主持人官大為音樂底子好,對電腦程式、音樂編輯軟體也熟,他常用很新的方式介紹音樂、玩音樂:

    • 為什麼超級瑪莉會聽起來像是超級瑪莉?(Super Mario Bros.)
      從1983年的《瑪莉歐兄弟》開始介紹,熟悉的電子合成配樂是多少人的童年樂趣啊。透過影片才知道,這配樂音色之所以如此特別,原來是受限於紅白機的音效處理機。遊戲中如果動作需要音效,這時就要空出一個配樂頻道來播,仔細一聽還真是這樣!   
    • 我是台北市長參選人,柯媽媽
      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超有趣,候選人吳蕚洋力推「蜂蜜檸檬」為政見,還在電視發表會唱起《愛江山更愛美人》,超激舉動讓許多 YouTuber 為他推出Cover版,以鋼琴、古箏...伴奏。但好和弦的官大維更酷,從兩個小時的政治發表會中摘選五個候選人的聲音片段,重製成一個阿卡貝拉(acappella)版本:《我是台北市長參選人,柯媽媽》。
      小二的兒子有陣子每天總要聽個幾回才過癮。(真的是洗腦歌)
    • 蛋餅 How 朋友之歌
      2018年《How 哥射了之歌》說明電子樂器的「取樣」概念。兩年後,2020年五月 HowHow 為回應各方畢業祝福詞的邀約,在〈HowFun / 超萬用祝福影片〉中唸出有所有華語音節發音,方便網友自取所需組成以 HowHow 說出的畢業祝詞。幾天後,有群自稱吃飽太閒的學生著手開發〈HowHow 發聲器〉:輸入文字後按下播放,即可讓 How 哥唸出這些字。然後又回到好和弦,發佈以此合成的〈蛋餅 How 朋友〉之歌。
    • Siri 跟 Google 小姐誰唱歌比較好聽?
      看標題就覺得有趣吧。

    反正我很閒

    這是姐姐推薦的,從一個沒帶記憶卡的影片開始:

    • 電影影視劇組工作出包!攝影師傻眼!
      「我就怕被罵啊!」成為我們家那段時間的熱句。不知道女兒是怎麼接觸到《反正我很閒》,或許因為和片中的樂咖同樣唸電影、這片在講劇組有關吧。
      在這片中首次見識到新一代人如何用手機拿香拜拜,最後還可以用Air Drop把香集中在製片的手機裡,真是把手機發揮到極致了呀!
    • 【核爆後】糧食危機!一個道德、規範、犯罪界線模糊的世界
      常常他們的影片就是兩個主角在吵架,但是吵的內容很「學術」。國小三年級的弟弟聽不聽得懂我不知道,但他看的很認真。
      影片場景從類似《STAR WARS:天行者的崛起》的空曠沙地展開,本來要把一張拾得的記憶卡拿去賣錢,結果放進電腦一讀,裡面關了三百個罪犯,其中一人主張把記憶卡格式化拿去賣錢,另一人不同意,因此吵到:「法律是誰訂的?是維護那些人的利益?我們用多少理由合法殺人?我們用多少理由合法監禁?」資本論、人民、功利主義⋯⋯他們影片常會出現這些很硬的名詞。
      對小三兒子而言,這些論點會不會太過反動?不久之後要他守規矩,他是不是就會搬出這套台詞來挑戰我?
    • 第一屆羅馬競技生死鬥 示範賽
      女兒上大學後分享一段拿著寶特瓶互K的影片,我問這有什麼好看的?不就是國中男生玩的遊戲。她說:「媽妳知道嗎?這影片讓政大到成大,很多大學開辦生死鬥,而且還有『全國性』的大比賽!」
      沒想到當初一個墊檔影片會引發這麼大的回響。現在大學生真的是「反正我很閒」?

    博恩夜夜秀

    現在年青人不看電視、報紙,YouTuber 是他們主要的資訊來源。高中兒子要我看博恩,評語是:他很好笑。原以為不過又是個搞笑 YouTuber,沒想到主題還蠻硬的,雖然氣氛歡樂,但嘲諷質疑得有憑有據,很有料!

    • 【博恩夜夜秀】欸!礦業法
      挑這種題目根本就無法討好觀眾,但用 Minecraft 挖礦來比喻亞泥,讓玩 Minecraft 的兒子很有共鳴,用這種方式講「礦業法」,看完後對公眾之事會更加關心。用綜藝的方式表達公共議題,比較容易入口。
    • 【博恩夜夜秀】欸!苗栗國
      苗栗從未政黨輪替、25年預算未刪紀錄、拿K他命眼鏡蛇質詢,真是看了才知道。
    • 黃大謙其實政治超級不正確?
      姐姐則推薦黃大謙和博恩玩「政治正確小警察」的這片。什麼是「政治正確」?什麼又是「政治『不』正確」?兩個人給了很生動的示範。
      當政治正確過頭時,真的是很矯情,非常政治不正確。

    關於「文化」

    小時候和大人看外國影集或電影時,我常看不懂,原因是:那些外國人長的都一樣,以致我無法分辨角色、理解劇情。如今網路無國界,他們比我的小時候更容易遇到外國人,在網路上。

    • Uncle Roger DISGUSTED by this Egg Fried Rice Video (BBC Food)
      BBC 的炒飯教學,看在我們眼裡真的是大錯特錯,Uncle Roger 的馬來西亞腔英文、抱一隻腳的坐姿、愛用味精,展現刻板的亞洲人形象。和政治正確一樣,把一個東西推到極致,笑果就出來了。
      不過哥哥同時也推我們看《志祺七七》對 BBC 炒飯教學的看法,透過這影片,我才知道「文化挪用」這名詞。其實 BBC 不過就是把亞洲炒飯改成英式做法,但看在亞洲人眼中真的讓人跳腳:炒飯求粒粒分明都來不及了,怎還會加水?!
      亂改別人食譜,義大利人看到台灣的夏威夷匹薩就是這種感覺吧。
    • Real VS Fake, 大陆人伪装台湾人, 会被发现吗?
      這是我推的,試試看能不能在八個台灣人中找到兩個偽裝的大陸人。就像以前警察查偷渡客的方法是接唱:哥哥爸爸、當我們同在一起,透過問答分辨敵我,到底什麼是「台灣人」?最終憑的是生活在這土地上的共有回憶。

    每個世代的娛樂型式或許不一樣,上一代的布袋戲、我們的電視、現在的網路,但本質上都是讓人沈浸到另一個空間,脫離現實,透過轉換讓心情得到釋放。然而以前娛樂不多,同世代的人比較有共感;現在,每分鐘有數百小時影片上傳到 YouTube,而且沒有費玉清出來唱晚安曲,全年無休⋯⋯。

    歡笑過後,哥哥回房唸書、弟弟洗澡、爸爸蹲廁所,我洗碗,大家回到現實。後遺症是:接下來國小三年級的弟弟會問很多問題,討論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笑?

    這也好,笑完之後,想想看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笑。從前不喜歡周星馳的搞笑片,覺得它很俗,而且物化女性,但現在看卻有些地方會讓人想哭。

    笑點有很多層次,抽絲剝繭到最後往往是一點酸⋯

    後記:

    有天在 Podcast 聽到波茲曼(Neil Postman) 在1985年,針對總統是演員(雷根)、新聞娛樂化的美國社會寫了一本書:《娛樂至死》。

    書中引用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兩個完全相反的預言:奧威爾認為「老大哥」會奪走我們知的權利,赫胥黎則認為人失去自由是因本身耽溺享樂。歐威爾害怕禁書,赫胥黎則害怕沒有理由禁書,因為沒有人想讀書。歐威爾擔心我們會毀於自身所惡,赫胥黎則認為我們會毀於自身所愛。

    波茲曼的看法是:赫胥黎的預言可能成真。

    《美麗新世界》中當權者的管理方式就是用各種娛樂來滿足、麻痺大眾。當所有人都快快樂樂時,統治起來容易多了。就像 baby 哭鬧時,塞個安撫奶嘴(奶頭樂/tittytainment)。

    我把以上內容和兒子分享,介紹這兩本反烏托邦小說,好增添他學力測驗寫作材料,並等著他用讚佩眼光看我時,沒想到倒是他教了我其他東西:老鼠烏托邦(Rat Utopia Experiment, John B. Calhoun)。

    2020/07/31

    男孩閱讀《出事的那一天》12年後弟弟再讀此書⋯⋯

    《出事的那一天/On My Honor》 瑪利安‧丹‧包爾(Marion Dane Bauer)

    本來也想逐一記錄兒子閱讀這本書的每天討論,但因為忙網誌工作坊而錯過,只記了以下這些:

    12年前曾讀給哥哥姐姐聽,後來還在孩子班上當晨光媽媽時,口述了這個故事給國小一年級的31個小朋友聽⋯⋯,多年過去,這本書一樣在發揮它的力量。

    為什麼選這本書?

    我承認我的動機不太高明:想讓男孩透過書模擬遭遇意外的可怕過程。感謝作者 瑪莉安.丹.包爾/Marion Dane Bauer 用不慍不火、側重男孩內心反應的方式寫下這個故事,讓我們可以「安全地」經歷一次可怕的意外,感受到強烈衝擊,但毫髮無傷地全身而退。

    Learn To Read

    希望男孩能體驗閱讀之樂、從閱讀中學到點什麼(Read To Learn),我應該先讓他學會如何閱讀(根據 Jeanne Chall 提出的「閱讀發展階段論/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先要「學會閱讀/Learn To Read」,才能「透過閱讀學習/Read To Learn」)。我們家的小三男孩還在學習閱讀的階段。

    問好問題

    在他自己讀完第一章後,我問他在這章中看到什麼?也就是簡單的人、事、時、地、物。
    不要小看這些簡單又直接的問題,在《問好問題!》、《問更好的問題》讀書摘要中已討論過:
    別被PIRLS的閱讀理解「層次」誤導,以為層次愈高就愈厲害。不要否定「有助直接理解的問題」,因為「詮釋理解」是構築於「直接」理解之上,所以每一層次的問題都重要!

    • 兩位主角:喬、湯尼。幾歲?

    • 暑假、夏天。早上?可能是星期幾?

    • 美國伊利諾州餓死岩附近。

    • 湯尼要喬和他一起騎車去攀岩。

    • 喬和湯尼的腳踏車。

    準備上路的心情

    一開始把故事發生的情境、背景搞清楚,像是在出門旅行前準備行李,盤點好作者給我們的線索,有助我們順利出發,同時也可預測這一路上會糟遇什麼景點,要準備好什麼樣的心情。
    閱讀如果可以懷抱著某種心情上路,疑問、好奇、期待,應該會收獲更多吧!

    劇情轉折點

    第三章「滔滔河水」是小說中很關鍵的一章,不僅因為憾事就在這章裡發生,也因為這章有點「複雜」-劇情轉折很多。兒子讀完是沒說什麼,但在和他討論劇情時,他知道最後的結果,但卻沒辦法說清楚、找不到線頭。
    於是我請他把這章裡幾個情節重點寫在小紙片上,依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列如下,湯尼的部分放上面,喬的反應放下面:

    誰在帶風向?

    看著紙片,我和兒子想把這些紙片間的關聯找出來:
    一開始湯尼提議要到河裡游泳。喬不想,因為:⋯⋯
    湯尼不聽勸下水。喬不想但也下水了,因為:⋯⋯
    兩人玩了一下水很開心,但湯尼和喬吵架了,因為:⋯⋯
    湯尼不游了,喬和他打賭游到河中,因為:⋯⋯
    似乎都是湯尼帶頭,喬跟著。但喬也不是都順著湯尼,他也有他的想法、顧慮、害怕,於是喬會拉著湯尼試著去影響他,幾乎都失敗,只有一次成功:用打賭的方式留湯尼下來游泳。但意外也就發生在游泳時,唉。

    兩個男孩的性格分析

    我們在紙片上寫下每個時刻,湯尼和喬的心情,看看是不是比較能看清楚兩個男孩的差別:
    上面的湯尼,做每件事時都是開心的(除了和喬吵架時),因為都是他想做的,喬也都順著他。
    而下面的喬,寫出他的心情後,我們才發現,他還真複雜。除了開心、不開心,還有一半開心、一半不開心,而且還變來變去。
    所以兒子覺得:湯尼的個性比較白目(小三屁孩的說法)-不管別人,只想自己。喬很矛盾。
    2020/03/29

    男孩的第2本書:《女巫》


    家裡小二生讀的第二本「書」。

    羅德達爾的故事總讓人緊張,擔心魔法力量有點失控的強大,有點越過安全範圍、安全劑量⋯⋯,但也因為有點狂放不羈,而覺得刺激、緊張、好看。 
    變成老鼠的小男孩,寧可與外婆一起死去,這似乎有點「厭世」。的確,但對一個變成老鼠的人,你能多陽光樂觀?人,正常的人不可能總是正向、總是向上。 
    想起《陽光普照》裡的哥哥,「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這樣的陽光讓人無處可逃,把人曬的遍體鱗傷。 
    小男孩這樣的想法,我覺得很自然,有益心理健康。人生很長,這不過是個喘息。
    2020/03/10

    《問好問題!》、《問更好的問題》讀書摘要

    在圖書館裡看到這本《問好問題!》,喜歡這書名,問好問題的確很重要。
    陳欣希老師是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工作不外乎就是教人如何閱讀,書雖小,但還蠻多簡要的重點。

    PIRLS 閱讀理解層次

    PIRLS「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將閱讀理解歷程分為直接歷程及解釋歷程(高層次思考),如下:
    預、問、摘、釐
    《問好問題!》詳述如下:
    但這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每5年一次的 PIRLS 國際評比結果發現:臺灣學生可以找出文章中明確事實,但若要他們提出想法,或舉證支持理由時,卻沒辦法。

    大腦處理訊息的歷程

    書裡說人閱讀時,大腦其實是很忙的,要透過如下歷程,才能「閱讀」然後「理解」。
    因此陳欣希老師在書中提到:閱讀其是需要學習的。如果有經驗的閱讀者引導可讓「閱讀理解」事半功倍。這說法與《有效的讀寫教學》作者的看法一致。

    可以這樣「文本分析」

    書裡舉了很多示範文章及相關的問題,我很喜歡羅德達爾這篇《倒立的老鼠》:
    我其實很不喜歡文本分析,覺得好像把美女大卸八塊,一點美感都沒了!然而,冷靜客觀的讀法是有助深度理解的,從時空背景、人物、段落結構等不同角度分析,找出為什麼這文章為什麼能感動人,或打動人。

    問好問題

    陳欣希老師是師範體系的老師,因此這本書其實是給學校老師們參考的,不過我們也可看看如何問好問題:
    • 能否引導孩子走一遍閱讀理解歷程?
    • 除了問內容,也要問形式:圖片的用意、標題的目的?
    • 以文章為答案基礎
    不過,別被PIRLS的閱讀理解「層次」誤導,以為層次愈高就愈厲害。如書中說的:不要否定「有助直接理解的問題」,只強調「有助詮釋理解的問題」,因為「詮釋理解」是構築於「直接」理解之上,所以每一層次的問題都重要。
    這感覺,以媽媽來說就是:不是菜、水果、食材愈貴就愈好,肉要消化也要有足夠的纖維質啊!

    問更好的問題


    書中有欣希老師可愛的自我介紹:

    P.14 問題引導了思考
    有些問題引導我們「喚起過去的記憶」(知識、經驗);有些問題引導我們「留意文本的訊息」(細節、重點);有些問題引導我們「思索多元的可能」(創造、想像)

    P.14 想像創造的歷程是:有-->無,不是無到無,要多思索多元,需要有先備知識經驗。

    P.15 什麼是更好的問題?
    作者認為:更好的問題 = 能引領小孩思考 + 有邏輯 +好問題
    可用以下八個指標來判斷:

    P.16 如何做文本分析?
    我覺得作者的作法很值得參考,頁碼標在左列,相關連的頁數就劃直線(情節段落),空白處就是摘要。間單、清楚!
    《鼠小弟的禮物》文本分析
    作者的摘要用圖表示,好可愛!

    書中還有知識型、故事型的文本分析及出題示範,以及推薦書單。

    2020/02/02

    《有效的讀寫教學》讀書摘要

    《有效的讀寫教學》Reading Instruction That Works

    Ch1 「全語言」教學的政治意識論戰:保守派 vs. 自由派

    何謂「全語言」

    浸潤在文字和寫作裡,給孩子時間和機會練習真正的讀寫,允許犯錯-錯誤乃學習的一部分,老師的角色在以大量時間提供回饋,指點兒童反映自己的錯誤。

    全語言和其他語文教育不同處:對字詞辨識的觀念。全語文論者認為增進閱讀理解的技能,就是閱讀、閱讀、閱讀。(P.42)

    自然發音法讓兒童乖乖聽話的方法?

    Constance Weaver 1994《自然發音法和全語言:從政治到研究》寫道(P.38):
    極右派人士強調把字詞搞對(get the words "right"),看重逐字提取而非意義建構。⋯⋯強調個別字詞的信念對基督徒有著至高無上的重要性,他們相信聖經經句帶來的語言啟示。重度的自然發音法教學是一種讓兒童乖乖聽話的方法,並且讓他們不至於為他們自己去閱讀或思考。
    Weaver 認為自然發音法是一個維持社會階層化計劃中的一部分,讓社會一代一代複製貧窮:
    重劑量的自然發音法教學將會鞏固許多非主流兒童的社會階層,讓這些孩子忙於練習閱讀技能,而無法真正閱讀。(P.39)

    使用基礎讀本限制老師的自由?

    Michael W. Apple(1986)主張(P.40):
    使用基礎讀本不但限制老師的自由,更讓老師們的教學技能自廢武功(de-skill)⋯⋯,用了基礎讀本,老師就臣服於外在權威,放棄教學自主權。
    然根據實際調查研究,老師很有創意會選擇、調整教材內容。

    提到全語言教學的政治面,本書作者想讓讀者知道,有些全語言支持者對技巧導向教學有很強烈的反對。

    平衡取向教學

    作者認為全語言的優點應該和更明確的解碼、理解教學結合,採取平衡式的教學,提倡使用具體有效的讀寫方法,才能讓兒童有機會在社會中向上流動。(P.41)

    Ch2 熟練性閱讀(Skilled Reading)

    優讀者的特色

    優讀者最大的特色:能在去情境語義線索的情況下,正確快速地讀出文字。(P.47)
    1. 瞬認字(sight words):自動化、不費力地狀況下辨識出來。
    2. 讀出未見過生字新詞的能力。
    3. 自動化辨識常見字串(如:kle, pre, ing)。
    情境最單字閱讀幫助不太,但卻能有效判斷詞彙的意思。如下:
    • The duck could not be stopped from bitting the boy, so his mother grabbed the bill.
    • Th boy could not be stopped from using this money to buy the duck, so his mother grabbed the bill.
    第一句的 bill 是鳥喙,第二句的 bill 

    意義營造者(meaning maker)

    除非讀者可以確實有效地辨識個別字詞,閱讀理解是不可能發生的,這便是學習解碼的重要性。(P.48)

    閱讀內容會和原有知識結合起來創造新知識。(P.50)

    15位馬里蘭大學教授/優讀者的閱讀(P.51)

    • 主動:跳讀(尋找有興趣的內容)、在有問題看不懂處放慢閱讀速度、邊讀邊推論、確認無關提早棄、重讀有疑問處
    • 熱情:共鳴時會高興地說「對極了!」,衝突、不同意時亦會透過言詞或表情明確表達。閱讀絕不是一件情感中立的經驗
    優讀者的意識歷程(conscious processing)早在閱讀行為前便已發生。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閱讀這篇文章、想獲得什麼資訊?(P.53)
    What Good Readers Do

    Ch5 學習認字

    認字能力的發展歷程(P.110)

    1. 圖形意義閱讀期(如:麥當勞、漢堡王⋯⋯)
    2. 字母閱讀期(letter-sound relations):一對一字音 -> 條件性規則
      只靠語音線索閱讀,在學習一群有相同字母串單字時就會很困難(如:pots, post, spot, stop)。
    3. 瞬認字閱讀(sight vocabularies)
    4. 藉已知字來類比的閱讀:透過字首、字尾、字根,理解內容。

    詞彙身份證計畫(Word Identification Program)(P.131)

    Word identification 用拼字組來解碼一個字,關鍵就是掌握重複(repetition)的拼字組。如:dispatcher,先依音節拆成三個部分-dis、pat、cher,dis可對應到this、pat對應到cat、cher對應到her,如此便能唸出 dis-pat-cher。

    有效的解碼教學(P.147)

    1. 讓學生先觀察字母層次的聲韻線索
    2. 再將個別字母聲音及字根進行拼合
    3. 最後利用語意及句法情境線索檢查解碼是否正確。
    融合技巧教學、認字教學和全語言語意情境法。

    Ch6 流暢性

    只要解碼自動化的程度夠,注意力的容量便可被釋放,運用在理解上。(P.162)
    如果無法提升閱讀理解,應該不會有人對快速閱讀感興趣(意謂: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理解。P.163)

    Ch7 詞彙量

    P.179 Hidi 1990 當內容符合興趣時,學習便很有效率。

    P.181 該教那些詞彙?
    • 不要教生活中已認識的詞彙
    • 也不要教低頻詞彙(同位素...)
    • 教那些常出現在各種領域,多數學生不知道的(巧合、荒謬、勤勉...)
    Beck 2002:第二級詞彙(second-tier words)

    Ch8 低年級專家老師的讀寫教學

    P.194 有效教學的評量指標
    • 教室內的高度專注力
    • 學年未學生讀的書本難度
    • 學生寫作能力:學生寫的故事和短文,寫作技巧、文章長度、拼字、標點符號、主題發展
    P.196 教-學-作業-訂正:貫徹、要求到底,不可虎頭蛇尾,功虧一簣

    P.198 優秀老師十分明白教學的目的。讓學生有事忙絕不是目的。
    P.204 高效能教師強調 寫作歷程:計劃、打草稿、修正
    P.206 好老師會使鷹架成為教學中心

    P.228 閱讀和寫作是「在意識中刻意學習」的過程。口語能力會只要沉浸在說話的人群中便會自然習得,讀寫能力卻不可能如此。

    P.229 與其訓練那麼多老師,不如在「該選誰成為老師」上努力,如同挑選有天份的運動員一樣。

    Ch9 理解教學的必要

    P.239 讀書技巧教學 Study Skiils Instruction
    • SQ3R(Robinson,1946):
      • Survey 瀏覽全文
      • Question 自我提問
      • Reading
      • Reciting 摘要
      • Review 回顧
    • 圖像法(Levin, 1973)
    • 故事結構
    P.249 直接說、示範 是有效策略教學中重要的一環

    P.274 交流式策略教學:
    • 預測
    • 提問
    • 根據文本建立心智圖 constucting mental images
    • 尋求澄清釋疑 seeking clarifications
    • 根據背景知識回應文本 responding
    • 摘要 summarizing
    • 詮釋 interpreting
    P.274 閱讀不同類型文本、真實書籍(authentic books),強調解碼的書籍,有助學習閱讀。

    Ch 10 寫作

    P.277 Piaget認為7,8歲小孩是自我中心的(egocentric),無法從別人角度來看問題。
    Wollman-Bonilla(2001)以證據挑戰這個假設:兒童寫給家人,試圖說服家人的文章。為達目的,孩子必需提供一些情境訊息,解釋父母為何該行動。

    P.278 1980年代大家對寫作如何教有了戲劇性的大轉變。受心理學認知革命研究影響,把寫作視為一系列的認知歷程與策略⋯⋯。寫作可以被教導,一旦被教導,寫作就會改善。
    寫作的計畫歷程
    P.287 有效的寫作策略課程 De La Paz, Graham (2002)
    以小論文為例
    • 告訴學生什麼是好作品:
      • 有起頭、中間、結尾
      • 每個段落有個主題句
      • 段落間使用銜接文字
      • ...
    • 教導寫作計劃、組織的策略
      • 要傳達的主要訊息
      • 列出主要構想
      • 遞迴式修正構想清單
      • 構想順序(組織構想)
    • 各種起草策略
      • 依前面的計劃來寫作
      • 先寫論文主旨
      • 緊扣主題
    • 各種修正策略
      • 讓詞彙、句形多樣化
      • 轉折詞
    P.290 支持寫作發展的教室環境
    • 把寫作弄得像社交活動:詢問、討論與評論
    • 作家劇場:向同伴呈現自己的作品

    Ch11 動機和讀寫的學習

    P.298 不同年齡兒童的歸因方式
    努力、能力、工作難度和運氣,個人唯一可以控制的只有「努力」。
    兒童年級愈高,他們對自己表理的歸因改變了。
    P.300「持續的努力」讓他們無處可逃,「不再努力」則讓他們有一個合理解釋自己失敗的原因,相較於努力後卻失敗的結果比較不傷自尊。
    P.301 如果挫敗感不加以處理,校園生活就像不斷去上一堂「你好笨」的課一樣。

    P.303 學校不是要求完美的地方,學校是要求進步的地方。

    P.308 過度合理化效果(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奬勵已經願意自己讀的孩子,可能會降低他們閱讀的內在動機。對沒有主動意願的孩子,提供奬勵,可以使不讀的開始閱讀。

    P.309 愈是公開比較,愈有可能降低閱讀樂趣。

    P.314 用好的文學作品提升兒童的閱讀動機。

    2020/01/01

    《亞伯的小島》一隻「文明」老鼠的漂流記

    飯粒弟二年級了,感受到三件事:繪本時期過去了,想讀些字多點、長點的故事,我們共讀的時間不多了。

    長一點的書,代表要花多點時間讀,明年升到中年級在學校的時間更多了,得好好把握這半年和他多讀點有趣的書。就如王淑芬提的「閱讀貴族論」:要讀就讀好書。

    亞伯的小島》是他自己從書堆裡挑出來的,我猜可能是25小開本(14.8×21公分)、平裝、有點厚度,比起其他大開本、精裝的繪本,顯得成熟一點。再來就是封面,一隻小老鼠孤單地坐在樹上,不知道是他自己選擇的,還是被人遺忘,讓人好奇想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故事。

    若仔細看,觀察這隻老鼠的畫法,可以聯想到就是《驢小弟變石頭(Sylvester and the Magic Pebble)》、《奇奇骨(The Amazing Bone)》、《老鼠牙醫地嗖頭(Doctor De Soto)》的作者 William Steig。

    因為要多點時間讀,所以不再限於睡前,在午睡起床後的混沌時刻,來段故事,輕輕暖暖地恢復神智也是不錯。故事開頭,亞伯遇上一場暴風雨⋯⋯
    他掉進一個亂糟糟的世界,不知道自己往哪個方向移動,既不是北邊、南邊,也不是東邊、西邊,而是完全由風主宰,他所能做的就是等待。
    風雨之強大,完全不是一隻小老鼠如亞伯所能控制,只能任由風把牠東拉西扯。有點像剛睡醒的他,但隨著故事中的風雨漸歇,我一段、他一段的唸著,他和亞伯終於都慢慢恢復了意識和力量。

    一人一段輪流唸著,無論閱讀有沒有什麼功利的好處,我和他都很享受冬日下午暱在一起的親密感。

    日本有個研究,用近紅外光分析儀儀器,一頂內有探測貼片的帽子讓受試者戴著,偵測前額葉腦部的耗氧量活動性,耗氧量高,代表腦部活動性也越高。

    對照組是親子一起看故事影片,實驗組則是親子用對話互動的方式共讀故事。發現提問、親子對話都可有效刺激兩側前額葉的活動性。所以透過閱讀、對話,親子共讀就是一個很棒的全腦開發活動!

    其實我覺得也是培養感情,了解彼此很好的方法。了解得愈多,溝通起來較不費力,我就不用臉紅脖子粗,可以優雅地商量。這是最大的好處。


    2019/12/22

    英國人的海上冒險魂3- 《極地/The Endurance》

    凡被寒冰奪走的,就再也要不回來。
    中文版:《極地/The Endurance》
    因為《極地重生(Shackleton's Journey):薛克頓的南極遠征》 ,對薛克頓這趟號稱人類探險史上,最成功的失敗旅程很感興趣,因而去找了《極地/The Endurance》這本書來看。

    作者直接閱讀探險隊員的日記、相關文件,訪談他們的親友兒女,從這些第一手資料中勾勒出當時的氣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船員們、天氣、堅忍號、69隻雪橇犬、冰河如何交互影響,加上一百多幅珍貴的照片、隊員日記原文摘錄,說這本書是求生實錄不為過。
    攝影師賀理
    薛克頓南極遠征這段歷史為什麼沒有人把它拍成電影?過程跌宕起伏,有英雄、有柔情、有折磨、有淒涼⋯⋯,許多值得玩味的細節。

    史考特 vs. 薛克頓

    如果是我,這個故事會從1902年由史考特領導,和動物學家威爾遜醫生,和年28歲的薛克頓,一行三人挑戰成為世上第一支踏上南極點的探險開始講起。用軍紀嚴明的史考特對照薛克頓的樂觀變通,以及薛克頓對歷險的浪漫野心。

    南極探險隊

    英國在征服南極、北極連兩次失利,且史考特探險隊五名隊員全數喪生的低迷社會氣氛中,好不容易才募款成功。薛克頓在徵召探險隊員時除考慮人員能力及功能配置,還會打量此人的個性和嗜好,面對書呆子般的科學家,他問:你會不會唱歌?
    69隻身形壯碩的雪橇犬也一定要有戲份,「美女、野獸和嬰兒」一定有票房,雪橇犬兼具野獸的狂野和嬰兒的可愛,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愛。事實上牠們每一隻都有名字,是探險隊員的生活及精神良伴。
    原本雪橇犬是為拖拉雪橇,但後來成為眾人在冰上生活的好伴侶,和雪橇犬的相關活動:雪橇犬競賽,轉化被困在冰原中的心理負擔。
    還有那艘由老道工匠精心打造的「堅忍號」也要好好介紹。由厚達75公分的結實橡木及挪威樅木構成,表皮用堅硬無比的綠心奧寇蒂木以傳統工法仔細包覆。整個建製過程及船體結構、配備等細節,足以吸引許多工藝迷。可惜最後卻被力量更大的冰河摧毀,傾倒在冰川之上。

    啟程

    薛克頓對此次人力徒步橫越南極的計劃內容,28個團隊成員介紹能力、特長、任務分配。

    冰封

    第一道考驗:被流冰群困住,不得動彈。堅忍號被冰封,從觀望到最後棄船,大家搶救物資,他們在海上浮冰上生活長達497天。

    苦中作樂的冰上生活

    在被困在冰上的這段等待時間,如何排遣時光?對抗愈來愈長的,終至永夜的嚴寒考驗?他們如何苦中作樂?吃什麼?如何維持身心健康的作息?對我來講十分新鮮有趣。
    在極地的生活也要苦中作樂,薛克頓會想出各種慶祝的藉口提振士氣,除了有名有號的節日,每週六晚眾人固定舉杯「向我們的情婦和老婆致意」,或是週日晚的歌詠會。
    隨隊的木匠麥尼遜雖然個性陰沈,但手藝高超,據說只消打量一眼,便可做出尺寸不差恰恰合用的抽屜。用僅有的木料,把船改造為船員舒適的起居住所。

    人的問題

    除了看熱鬧,人和人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個很值得說的部分。探險隊就像一個小社會的縮影,成員來自不同背景、階級,薛克頓如何擺平他們彼此之間的歧異?用什麼方法領導才能讓他們心服口服?又使了什麼小心機安撫人心於無形?
    每帳的人員、裝備的分配、工作的安排,處處都要周到,除了公平還要顧及面子及心情。
    雖然只有28個人,但還是有階級之分,薛克頓是隊長,接下來是軍官、科學家船醫、最後是水手。但因薛克頓行事公平,指示合理,大家也就甘心服從他的領導。
    薛克頓行事公平,所有人輪值夜班、刷地板、照顧狗。
    發放物資時,第一線的水手先領,床位也是讓水手睡最溫暖的方位,再來是科學家、軍官,薛克頓和副隊長懷爾德、船長汱思禮睡最冷的艙房。某人回憶:若有人缺少裝備,絕不會是水手。

    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有人忠誠,有人船上繞一圈就成了人緣最好的人,也有人陰沈,也有人愛計較,那些人有問題薛克頓都心裡有數,在分配帳營時,如何把問題人物分開,每帳再安排可信賴的人安定民心,他要做得不留痕跡。

    薛克頓自己也有愛惡,但他隱藏的很好,處理的很好。據說他對愛出風頭,能力優異的攝影師賀理有點意見,但旅程中薛克頓在重要時機都會找他開會,以示對賀理的尊重。
    左邊是賀理,右為薛克頓。
    賀理正在剝企鵝皮當燃料,中間為他製作的獸脂爐。

    象島

    在浮冰之上漂流497天後,第一次踏上陸地-象島,有人在口袋裡裝滿石頭,有人在滿是砂礫的海灘上滾來滾去,抓起整把碎石灑在頭上。多生動、有畫面感的描述啊!
    最終大家發現乾冷的浮冰還好過溼濘強風狂吹的險惡陸地。

    求援

    象島不在任何航線上,沒有船會來這裡,再一次漫長的等待會導致軍心渙散,薛克頓決定帶一組人,前往最近,遠在1280公里外的南喬治亞島捕鯨站求救,他們靠的是一艘6.5公尺、沒有遮蔽的小船,必須穿越南半球最險惡的大洋,海上的浪高可達18公尺。

    象島上的眾人送別薛克頓六人求援小組
    副隊長懷爾德在薛克頓六人求援小組出發那天的日記寫道:
    看到有些人流下淚來,我趕緊支使他們去幹活,我自己心口也是悶悶的。我聽到那麼一兩個傢伙又在說什麼『那是最後一面』的喪氣話,差點忍不住要拿石頭砸他,不過我只能用最髒的粗話把他痛罵一頓,以洩心中怒氣。
    航行一小時多後,薛克頓六人求援小船進入令人毛骨悚然的大風大浪,四周是看不到盡頭的巨大冰山,身體都被打入船內的冰冷海水打溼,躺在下層艙休息會有被活埋的錯覺,無法好好休息之外大部分人都暈船。

    即便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薛克頓會注意若有人抖冷得厲害,就立刻下令所有人喝杯熱飲。薛克頓不讓那人知道這麼做全是為了他一個人,免得那人對自己的狀況益發緊張。

    撐過十七天的大風大浪,冒著撞上岩岸的危險,他們終於登上南喬治亞島。

    登陸只是第一站,因海相惡劣,三名水手留下,薛克頓和船長沃斯禮、柯林三人決定翻過厚冰雪封的山脊,到南極史東尼斯灣捕鯨站求援,歷經連續三十六個小時不闔眼體力大考驗,老天保佑,拼了命走到南極史東尼斯灣捕鯨站。

    隔天馬上領船救回南喬治亞島上的三個水手。三天後再往象島去救剩下的22個人。

    然而就在離象島約160公里時被集結海冰攔下,燃煤不夠,回去;再找一艘船,一樣被海冰困住三天,回去;第三次還是如此。

    就這樣過了四個月。終於智利政府派出「亞丘號」,8月25號出發,8月30號抵達象島,最終28個人全身而退。

    英雄回歸

    在史東尼斯灣捕鯨站的接風晚會中,全都是海上生活的老手,有幾個滿頭白髮的老人用挪威語說:他討海四十年,對南極冰洋瞭若指掌,從未聽過這麼勇敢的航海故事-膽敢乘著只有22呎長、無甲板的小船從象島來到南喬治亞島。

    當場所有人一一上前,用莊重的神情和薛克頓等人握手致意。能得到同行的尊敬,特別是挪威這樣的海上民族,是相當大的肯定。

    經歷了700多天生死垂危的冒險,這些人不是應該成了生死之交嗎?不,有些人那次之後終生不再相見。這是我覺得最令人玩味的結尾。

    1916年一次大戰打得正火烈,世人對英勇的認知改觀:那些人早該上戰場,不該在冰上瞎混。在英國除了戰場英雄,沒有別的英雄了。

    為探險債臺高築的薛克頓,試著謀得一官半職,喝酒喝得凶,最終又上船,這才展現他的生龍活虎,1922年逝於南喬治亞島的捕鯨站。薛克頓夫人不願他不羈的靈魂被約束在平凡狹隘的英國墓地,安排他葬於南喬治亞島。

    關於勇敢的探險、長達700天(近兩年)的探險生活、英雄的偉大事蹟,每看一次就過癮一次。一輩子總要做些大膽一點,跨出去一點,挑戰一點的事,豪邁地探險一回。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很值得,知道自己的能耐,真正在乎的是什麼。至少至少,老來還有這些甜美或苦澀的回憶可以品味、低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