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做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做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1/04

母親的早餐

 媽在台中的這段時間,每天早上除了準備兩個兒子的早餐,還要準備她的早餐。

因媽有糖尿病,衛教師指示我們每餐只能有兩份澱粉類的食物:白飯90g、麥片50g、地瓜90g、南瓜280g、白麵條120g⋯⋯,蔬果一天只能兩份,最好在白天吃,晚上血液循環差糖類比較不易代謝,媽的血脂有點高,油脂攝取要注意。其他蛋白質、蔬菜不僅沒有限制,反而要多吃,媽媽才33公斤太瘦了。

於是我拿出烘焙時用的電子秤,每餐小心計量白飯、麥片,原來秤上量的麵粉、糖、奶油現在都成了管制品。

還好,媽媽不挑食,各種食物她都吃,所以準備起來其實有很多「發揮」空間,尤其原本小孩不吃的紅椒、南瓜、地瓜,也因為媽媽來才有機會煮,上市場看到什麼奇怪沒見過的蔬菜,媽媽也都願意嚐試。

山蘇炒肉片

原本婆婆給了一袋綜合瓜子,不知如何處理,媽媽來給我靈感,瓜子擀入麵糰、灑些白胡椒,做成鹹的雜糧饅頭。一半白麵粉、一半全麥麵粉,發現這樣比例柔和有咬勁。完全全麥太健康了,有一股生味和粗糙口感。

綜合瓜子雜糧饅頭

因為工作,午餐請媽媽自己處理。雖然同樣的廚房、同一個冰箱,不同人煮起來就很不一樣。

媽媽菜都切的很碎,無論是高麗菜、紅蘿蔔、青椒、香菇,都是成絲的長條,而煮法都是全部炒在一起,炒成水水的、爛爛的。婆家阿嬤之前住養老院裡時,吃的餐點就是這樣。

我想她應該知道,切口愈多、加熱愈久,愈容易氧化、營養也愈容易流失,媽戴著假牙雖然可以咬,但一定有什麼不一樣吧?我沒戴假牙,無法想像。

一煮就是一大盤,牛蒡紅蘿蔔也是一大鍋,就這樣一菜、一湯、一飯。分量很多,她當然吃不完,明天再熱來吃,不用再煮,她覺得這樣比較省事。但是隔餐再熱的菜、湯,顏色味道和口感都跑掉了,我會沒有食欲,媽覺得方便就好。

方便?省事?這年紀的媽獨自一人,不用照顧人也沒有工作,什麼沒有時間最多,方便省事圖什麼?後來我想想,因為沒有「對象」。

若不是家中有愛吃的兒子,每天的早餐我不會做的那麼起勁,當天午餐如果兒子半天課,準備起來特別有動力,想像著他回來連鞋都還沒脫下,便大聲問:今天吃什麼?的愛吃模樣,對煮飯的人來說是多大的鼓勵!

同樣的,雖然媽在的時候要煮兩次早餐,但也多了一個「對象」,這個對象澱粉不能多,要有蔬菜、要有蛋白質。於是我們有:蒸地瓜、雜糧饅頭、鹹蛋蒸雞絞肉、彩椒麥片粥、菇菇肉絲鹹麥片粥、六分鐘沸水煮蛋、咖哩高麗菜南瓜、菜脯蛋炒青菜配白飯...。每天早上媽媽和我一樣,當天才會知道吃什麼。

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會對煮食失去興趣,現在別想這些,我只想趁著有對象時,盡量滿足他們的食欲,也餵滿自己的創作欲!

咖哩雞肉高麗菜煮南瓜
蕃茄鯖魚


鹹蛋雞肉黃瓜盅


青椒鮮菇肉絲麥片粥


菜脯絞肉配紫菜蛋花湯
2020/12/22

逛市場:現代雜食者的採集活動

有別於超市、大賣場、便利商店,菜市場有很多選擇、驚喜,無論是否帶著購物清單和欲望而來,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要享受逛市場的樂趣,第一個條件便是:不要有時間限制!閒適的心才容得下樂趣,我一緊張只想如何趕快做完,把菜市場當大賣場,規劃最佳路徑,在最短時間內買完走人。這樣不可能有趣。

我的「逛」法是沒打算買什麼,掃瞄一下攤位的擺放,有趣就進去看一下,記下、不急著買。如果真的很特別或所剩不多,則馬上下手,像豬尾、山蘇;有點遲疑的,想想,逛一會再決定,像混身都是泥的芋頭。

洋蔥、蘿蔔很多攤都有賣,但千萬別用一顆多少錢來看,大小、新鮮度、品質才是重點。看到一顆8塊,結果袋裡裝是一顆10塊,先別難過,或許一顆10塊的才物差所值。當然也是會有買貴了的情況,但別不開心,總共不過就是幾塊錢,比起在股市上的損失,這連手續費都不到。

這陣子菜市場逛下來,便覺得連鎖商店太單調,一年四季,甚至7天24小時,賣的都是一樣的東西,連位置都固定。

拿家附近的家樂福來說,直走到底是衛生紙,右轉是洗衣精,再往下零食區第一排是甜餅干如可口奶滋、第二排是鹹的蝦味仙、最後一排是糖果巧克力,穿過奶粉、茶葉、酒,來到開放式冷凍櫃拿牛奶、蛋,後一排的密閉冷凍櫃有雅芳羊肉爐和火鍋料,接著右轉蔬果區拿金針菇、小玉米,再往前走到肉品區拿肉片,一圈最後剛好到終點結帳。

一致的商品項、一致的動線規劃,好處是增加購物效率也給人安全感,聽過不少人出國最愛麥當勞,因為整個場景和食物都和台灣一樣,彷彿回到故鄉。

連鎖商店為了效率(方便管理、節省成本、增加營收),追求一致性,固定的擺放位置、貨色、容量,最好連馬鈴薯每一個都一樣重,一年四季都有冷凍食物。在這裡,除了出清的肉品,我什麼時候來都一樣,不會錯過什麼。

然菜市場就不是這樣,在這裡更能感到四季的變化、時間的變化。最好吃的豬肉部位要趁早,貨好也便宜的那攤魚販也要趁早,十二月就算想吃也看不綠竹筍。這樣的遺憾提醒我要「珍惜」,不管是竹筍還是人。

採集者

人類歷史中 95% 以上時間是透過狩獵、採集維生(註1),沒有牛羊強壯的胃腸,人類必需透過吃各種不同食物補足身體所需的營養。雖然在1萬2000年前進入農業時代,約250年前進入工業時代,生活環境產生很大的改變,但檢視我的採賣內容,還真反映了雜食者的天性,囊括了三大生物界:動物界-肉品、植物界-各式蔬果、真菌界-蕈菇類。

而「逛」菜市場的整個體驗也似乎可對應到採集活動:無法預期收獲-看攤上有什麼好貨決定買什麼,放大眼觀察-才不會錯過,拿捏時機-太快下手可能買貴或出現更好的選擇、太慢下手可能就錯過了。最大的差別是,逛菜市場頂多買到不滿意的東西或遇到扒手,不像人類祖先要冒生命危險,今天不知道是吃還是被吃。

美味且有助思考

無尾熊只吃尤加利葉,沒有下一餐要吃的什麼的困擾,牛羊也沒有,牠們只有一種食物,簡單不費腦,而身為雜食者的樂趣就在有很多東西可吃,這是人類用「腦袋」取代四個反芻胃,用思考取代強力消化道換來的。

我想像人類祖先每一餐一定十分焦慮,一是不一定有東西可以吃,找到「可能是」的食物,也要擔心吃了會不會怎麼樣?在進行各種「試吃」活動後,還要記得若肚痛或上吐下泄,是之前吃了什麼的結果,這讓人類發展出連結「食物」與「後果」的能力,人類智力或許便這樣發展起來。

除了透過經驗記憶食物,火也是人類外部的消化道,人類不再需要有力的下顎、強固的腸胃,加熱後的食物,衛生美味外,原本有毒、難以咀嚼的也都可以吃了!

難怪人類學家李維史陀會說:食物美味又有助思考(food is not just good to eat; food is also good to think with)。對雜食者而言,每一次的食物選擇都是一個思考練習,可食/不可食?如何吃?

食物可不可以吃?營養與衛生方面的問題科學已有答案,如今人吃什麼除了是文化、宗教,還是個人信念、喜好、健康的問題。真的是好複雜啊。

一週過去,看看這些食材最後變成什麼吧!

芋頭、紅白蘿蔔排骨湯

山蘇炒肉片

菜脯蛋

滷豬尾

蓮藕排骨湯

蒜香奶油木耳洋蔥燴菇菇

味噌蛤蠣麵

註1:以智人距今25萬年到40萬年間出現在地球上來算,1萬2000年前人類開始進入農業時代。1.2/25=0.048,得出人類歷史中 95% 的時間都是以採集或狩獵維生。

2016/11/11

好的期待一定能開出美麗的花嗎?

人家說「期待」很重要,但只有期待就夠了嗎?

早在幾個月前我就開始問姐姐:下課回來要不要來幫媽媽煮菜?我跟高中的她說,如果不會煮菜,大學就只能住家裡。想說用恐嚇的會不會比較有效?就這樣說了幾次,卻都沒等到她來廚房幫忙。

但就在上個星期,不知是她心情好,還是我的建議/警告發酵了,有天傍晚一樣隨口問:姐姐要不要上來幫媽媽煮飯?在滑手機的她(據說是在背單字)仍然沒說什麼,但就在我準備開始炒菜時,她來了。我很開心,教她先在鍋裡放油、再放蒜頭、再炒菜。

就這樣有了第一次愉快的炒菜經驗,之後幾天請她幫忙煎肉片,我們一起做菜,一起聊天。

這美好的結果起於我的期待,但只有這樣是不夠的,早在需要姐姐幫忙煮飯前,我就不斷宣傳/洗腦:能做菜是一件很棒的事。想吃什麼自己挑食材、自己煮,不用靠別人,用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滿足自己(不只是做菜,所有DIY的精神都是自我成就的實現),能夠自己照顧自己是很棒的一件事!

而且說句實在的,日後離家、出國,若會烹飪,在室友眼中一定是加分的!尤其對節省又有潔癖的姐姐來說,自己下廚在花費和衛生上絕對划得來又安心。

所以第二個關鍵是:持續地溝通。讓我的期待慢慢地被吸收,從有好感到成為她自己的期待、她自己的想要。

至於等三個關鍵:就是不要太早/隨便讓抱怨出口。我也是人,當我的期待一再落空時心情自然不好,但請先把它寫下來(我的方法),千萬千萬不要在過程中失守,否則很容易讓氣氛走調,從期待變成抱怨,好事就很難發生了。

改變、了解一件事是需要時間的,他是不是不懂?還是「正在懂」?這時需要幫他懂、等他懂。

以上方法僅適用我愛的人。有些人積習深重,不是不能改變而是他值不值得如此對待?好的期待一定能開出美麗的花嗎?不一定,有時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