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國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國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12/29

高中生國寫7:學測倒數24天

昨晚睡前經過書房,看兒子有點沮喪。

「成大很難考耶!」聽他述說同學用模擬考成績試算,成大想唸的科系要五顆星,而他只有一顆星。

「只剩24天。」深受打擊。

當媽的我能說什麼呢?


升上高三兒子改變很多,從手機不離身、有空就打手遊,到現在,上學不帶手機之外,甚至還把手機用線綁在家裡的充電座旁,禁止自己把手機帶進廁所、書房。之前姐姐是請同學幫她設密碼、鎖定手機使用時間,兒子的方式比較原始,比較有效/笑果。

看到他願意為想唸的科系改變自己,甚感欣慰。連之前碰都不碰的國文寫作,如今也能寫個成篇,甚至有不錯的破題。

腦筋硬梆梆的兒子,最受不了白話文、新詩,每個字都認得,但卻完全看不出其中的含意,只能靠猛刷題本累積經驗值。(唉,誰叫你不愛看書。)

前兩天他指著這道題目忿忿問我:為什麼答案是人生短暫?不是人的渺小?

「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聊遺教於子孫耳。」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陳圖後》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贈白馬王彪》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白居易《對酒》 
以上三句中的「風燭」、「朝露」、「火光」指的是?
(1)人的渺小⋯⋯(4)人生短暫

我跟他說:「風燭」的確比較難推測是指短暫還是渺小,但「朝露」就是指短暫,太陽一出來就不見了。「火光」打一下就消失,也是短暫。所以答案就是4。

經過解說,他還是無法接受。他很執意用「大小」來看,「風燭」、「朝露」、「火光」明明就是很小,為何不是答案。

我說,你要看上下文啊,題目不也說「句中」?國文就是閱讀理解,你要放下自己,走到作者的時空處境中,從他上下文語境裡去感受,不能固守在你自己的位子。

「用你的想像力!」


「只剩24天,我真的考的上嗎?」接著又說,東海一學期學費要九萬塊耶⋯⋯

看他這麼擔心,心底倒是有點想笑。每次看兄弟倆被打擊,我都偷偷幸災樂禍,這好像有點不應該,不過其實是為他們高興,因為困厄才能使人成長。而且,你考不考得上都還不知道,煩惱學費會不會太早?

先別考慮這個問題,「你『還有』24天!」

24天也是很長的,照你安排方式繼續努力,每走一步就前進一步。

就像《吉屋出租/Rent》的主題曲《Seasons of love/愛的季節》裡問的:你用什麼衡量一年?

幾次夕陽、幾杯咖啡?多少歡笑、多少爭執?幾哩還是幾吋?

用愛來算如何?

用我們學會的道理,用我們哭過的次數,用逝去的人事,用決心!

兒子加油!

2020/12/11

高三生國寫6:馮諼市義 vs 游俠仗義


106年試辦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

106年試辦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 閱讀四則事例,分析馮諼、朱家、士紳、廠商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或目的,然後分別加以評論。

這題目有點難,不是難寫,是難讀,因為有「四則」事例,而且前兩則是文言文,光是閱讀四則事例就讓人有點吃不消。

審題

遇到這種情況:大塊文字先跳過,找出題目要什麼:四則事例背後的「原因」、「目的」,然後「評論」。

和兒子審題後,覺得找出原因、目的不難,而評論雖有點難,但也不至於難到什麼都寫不出來。經這番審題評估後,知道怎麼答心裡便輕鬆了點:

  1. 逐則事例,列出原因、想要達到的目的、相關所有人有什麼好處。
  2. 最後再加上自己的評論。

完成!

事例1:馮諼市義

事實:馮諼燒毀薛地百姓的債券。

原因:為孟嘗君收買薛地民心。

各方好處:薛地百姓免債,孟嘗君得到民心。

事例2:游俠仗義

事實:魯人朱家冒死藏匿季布,並說服劉邦赦免季布的罪。

原因:魯人朱家游俠仗義。

各方好處:季布做官,朱家仗義無所求,終生不與他相見。

事例3:輪鐵達尼號

事實:鐵達尼號沉船危急時刻,士紳協助婦孺優先搭乘逃生。

原因:紳士精神。

各方好處:婦孺優先逃生,紳士得到敬佩。

事例4:賣一捐一

事實:廠商每賣出一雙鞋,就捐一雙給需要的人。

原因:增加消費者購鞋動機。

各方好處:消費者買鞋可同時行善,廠商促進銷售、建立公益形象,受捐人得到需要的鞋。

評論

益處與善行的大小很難客觀衡量,因此若要評論四則事例的行義之舉,我會思考行義人可以從這行為中得到什麼好處。

事例1中的馮諼代孟嘗君行義,百姓免債,孟嘗君本身也是受益人-得民心,因此也會讓人懷疑馮諼及孟嘗君是為了得民心而做?還是真的苦民所苦?

事例2中的魯人朱家冒死藏匿季布,還託人推薦季布為官,事成之後,終生不與季布相見。冒死行義,之後避不見面,完全沒有得到什麼好處。高風亮節真的讓人敬佩,不過行事的清高程度,讓人覺得不合一般的人之常情。

事例3鐵達尼號上的士紳士在危險之際禮讓婦孺,除了得到敬佩,其它別無所求,也是讓人敬佩。

事例4廠商的賣一捐一活動,雖然可讓消費者、受捐者兩方受益,但是也會讓人懷疑廠商是真的想鼓勵消費者捐鞋?還是這是增加銷售的行銷活動?亦或是經營公司形象的公關活動?

因此,這四則事例若以行義人得到的利益來看,馮諼及孟嘗君得到的政治利益最大,再來是賣一捐一的廠商,再來是鐵達尼號上的士紳,最後是游俠仗義的魯人朱家。

魯人朱家出手相救沒有好處,甚或還要冒險,最讓人敬佩其行義的勇氣。士紳也是沒有實際利益,甚或要付出生命,讓人尊敬。至於馮諼及孟嘗君、賣一捐一的廠商,因為有利可圖,減損義行的純粹性。

阿公的故事

說完國寫,順便和兒子談談做好事這件事。

公公在家巷口的土地公廟服務,因為負責認真,也因為沒有人願意接手,已經當了好幾屆的主委。十年前左右新里長上任,想插手廟中業務,當主委的公公請新里長先來當志工服務,新里長表示里長處理里內宮廟事務天經地義,但公公堅持里長也是和一般人一樣先從服務志工做起,至於廟內事務,每月廟裡開會、清點香油錢時,歡迎新里長來䁂指導。

結果新里長不高興,竟然自行打造一個捐獻箱,趁廟裡無人時逕自安裝在廟裡。找律師打官司,指控公公為首的委員會覇佔土地公廟,公公因此為廟務跑了好幾年的法院⋯⋯

最後終於以不起訴結案。

公公主持廟務,公開公正,不支薪,唯一得到的便是我們閤家平安,還有心安理得。

行義 vs 受益

並不是做好事一定不能拿好處,但若做好事的同時也有好處拿,情況就複雜了。

對於人心中想做好事與想拿好處的動機比率,沒辦法證明或測量,行義的舉動容易讓人質疑其純粹性。

因此對做好事的人而言,可能被誤會,行義的效果也因被人質疑而打折。有人不想被誤會,有人乾脆放棄行動。原本可能成就的一樁美事因此無疾而終。

另一種則是因為好處而模糊了原本想做好事的動機,在兼顧兩件事的情況下,很難周全,需要妥協時,犧牲好處還是好事?還不如完全不考慮好處,做決定明白容易些。

因此別想好處,做好事就做好事。我希望你是個行動者。

利益迴避

最近打房新聞很熱鬧,因為出來打房和批評打房的立法委員,名下都有房子和土地,有人是真小人:批評央行打房措施太急太倉促,有人則是以租屋者自居,結果被問為何買房不住,質疑是否囤房。

既得利益者願意仗義直言、做好事有何不可?有些事真的需要能力或財力才辦得到,但是當行事有好處可圖時,最好還是迴避,或是誠實表白,除可避免眾人悠悠之口,也讓自己思考行動時可以清𥇦對準目標,專心做好事。

2020/12/10

高三生國寫5:語文力 vs 文學力

飯粒弟問:什麼是「回味燒『腦』」?

學測國文寫作總分五十分,近三年分為兩大題:知性題與情意題,各有應考重點,林明進老師在《國寫笨作文-學測實戰篇》中剖析得很好,大致如下。

閱讀理解

雖是寫作,無論知性或情意,其實第一關都是閱讀理解。看出題目最後要問什麼,才知道要答什麼。

知性題

考的是所有人都應具備的基本語文表達能力:精準、明白、嚴謹。

情意題

考的是感性、美感、浪漫,用的是文學領域專用文字(各種修辭法),和知性題的風格完全不同。

高三男生怎麼寫情意題

高三男生最棘手的當然是情意題,面對作文腦筋像是硬直的木板,雖還不到鋼板的程度,但還是很硬。唉,先想辦法把它變成軟木塞吧。

《國寫笨作文-學測實戰篇》有一篇季節感思的範文,優美的短文,寫的也是小事,文章中的實際時間莫約只有五分鐘,但細寫這五分鐘的五感體驗、作者與週身景物的互動,最後的行動與感想,很完整也很美。

拿給兒子看,請他仔細觀摩:你總說你沒什麼經驗寫不出來,但這篇文章寫的就是冬日早上五分鐘看樹、觀葉、望天的一小段時間,你看看人家怎麼寫,學學吧!多看多看,就有七分樣。

出去轉一圈,就算再回到原地,一定有什麼地方不一樣了。

2020/12/05

高三生國寫4:倒數五十天策略

最後這五十天可以做什麼?越接近死線,越要精準。

一.看著目標

國寫沒有課本,把學測歷年考試題型拿出來看,準備才有具體方向。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網站上有歷屆佳作,看著這些真實案例,寫出國寫考試想要的文章: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國寫歷屆佳作。先從最近三屆開始看。

二.審題

曾擔任教育部「基測國文作文策略與實例」編撰委員,全國國語文競賽各級作文評審的林明進老師指出:

審題,看似簡單,但卻能決定文體,以及分辨題目的要求和限制。就曾有寫作頂尖的學生,在高中入學考試時,把題目「一場及時雨」寫成「及時雨」,忽略了題目中限定詞「一場」,因為審題不完備,痛失分數。

寫作之前,必須具備閱讀理解能力,先消化題目,如果在第一步就分不清是「限制型寫作」或「拓展型寫作」,那就注定無法得高分。 

就用歷年國寫題目來練習審題,和兒子先用「聊」的方式討論:

  1. 這題目的「重點」是什麼?
  2. 怎麼開頭?
  3. 第二、三段要寫什麼?
  4. 最後一段如何扣回開頭

上星期以琦君的「金盒子」為例,寫一篇「睹物思情」的文章。第一次討論時,我們都在想要寫什麼物?討論的結果兒子的物是他的小被被、情是外婆。然而兒子和外婆的相處其實不多,第二、三段會比較沒材料。

第二天我提醒兒子:睹物思情,我們搞錯重點,不該是物,而是「情」。應該先想要寫什麼情,再去找相對應的物。這便是審題不清的問題。

三.練寫:從寫第一段開始

兒子不愛閱讀,要提筆寫更難,但難還是要做,我的國中同學現在是閱讀寫作老師,她建議我們先寫第一段就好,把第一段練好就不簡單了:

  • 修辭:譬喻、擬人、排比
  • 收集名言佳句
  • 從場景或對話描寫開始
我覺得同學給的建議非常好,只寫第一段讓人覺得不難、願意動筆,尤其從場景或對話描寫下手很實際可行。

四.架構

找出不同類型文章的基本結構,學東西有個鷹架,比較容易起步。

國中同學對感性作文的建議是:

  • 第一段:從場景或對話描寫開始
  • 第二段:正例
  • 第三段:反例
  • 第四段:以祝福、期待、感恩收尾。

五.日常練功

  • 強化內容:
    • 充實材料-回顧自己的成長經驗、名人故事
    • 提升層次-從具象到抽象,把A事道理套用到B事上,把焦點從個人提升到團體
    • 嚴密結構-寫完後,檢查是否有與自身經驗連結、互動,扣題?
  • 刻意且有意識地練習:反覆修正自己的作文,這樣一定可以得到成果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