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男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男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5/14

讀《科學怪人》

對五年級的男孩來說,繪本在他現在的眼中是小朋友的讀物,已經好幾個月沒唸,改做 Khan 的數學英文。但畢竟是測驗題目不太能算是閱讀。

後來想到可以一樣還是唸書,但不是繪本,是大一點的少年讀物。這讓我想到可以往經典小說那邊找,像是:金銀島、地心冒險、環遊世界八十天。但原版文字可能太過深澀,連我自己都看不懂。還好有許多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改寫版本,比如 Classic Start 系列的書。

用 Read Aloud 關鍵字在 YouTube 找到:Frankenstein Abridged and adapted by T. Ernesto Bethancourt。今天就從這裡開始吧!

 

約莫一天兩頁的進度,我們在6/27讀完了這個故事。

男孩說這是主角被他創造的怪物追殺的悲傷故事。我從小時候就知道《科學怪人》,直到現在才藉著男孩一起讀了這個故事。在此之前不能理解為何有人會想動美容手術,讀了《科學怪人》之後,聽到他因可怕外表遭遇無來由的悲慘、惡意對待,甚至連創造他的主人都遺棄他,我才明白為何街上那麼多的美容診所。別讓外表成為彼此的阻礙。

2022/11/22

天還沒完全亮(合唱比賽)

今天六點不到就出門,天還沒完全亮

不怕,他自備手電筒

路上沒人,連車都少

但一個國中棒球隊早已整隊準備出門

每個男孩都頂著好短的平頭

從宿舍走出來

他們應該每天都這麼早出門

是我們今天特早才遇上

努力的人,常不被看見

因為那時我們還在睡覺😂

男孩今天要合唱比賽。加油!

2022/11/17

詩的變奏

男孩國語來到第八課,《古今西湖詩選》介紹了兩首詩,一首是蘇東坡把西湖比做西子「淡妝濃抺總相宜」,一首是劉大白的〈西湖秋泛〉:

但就如哥哥說的:別小看「白話」詩,新詩比古詩難懂。


〈西湖秋泛〉 劉大白

厚敦敦的軟玻璃裡,
倒映著碧澄澄的一片晴空:
一疊疊的浮雲,
一羽羽的飛鳥,
一彎彎的遠山,
都在晴空倒映中。

湖岸的,
葉葉垂楊葉葉楓:
湖面的,
葉葉扁舟葉葉蓬:
掩映著一葉葉的斜陽,
搖曳著一葉葉的西風。

我向男孩提問:第一課余光中〈貝殼砂〉也是新詩,你覺得這兩首新詩有什麼不一樣?

〈貝殼砂〉只用了一個問號,〈西湖秋泛〉每句都有標點符號。

「我覺得那個冒號很特別。」不只一個,劉大白先生用了三個冒號。

男孩說冒號是用來解釋,比如第一個冒號就是解釋有那些東西倒映在晴空裡。

「那第二個、第三個呢?」這兩個冒號就不太像是用來解釋了。

男孩看著詩,想⋯⋯

「垂楊、楓,映襯,扁舟和蓬。」(他說老師說「蓬」是指船篷。但這艸部應該是指植物。對此爭議,Google之後,應是水生植物萍蓬草。)

我說我覺得這兩個冒號其實也是「解釋」,詩人「轉化」了的解釋。

「湖岸上的垂楊和楓,可以『解釋』成湖面上的扁舟和蓬。
最後一個冒號也是『解釋』,解釋前面寫垂楊和楓、扁舟和蓬,最後詩人其實是想帶我們看到斜陽和西風。」

但西風看得到?

看不到。這最後這一個冒號,是詩人的華麗「轉身」:從具體的垂楊、楓、扁舟、蓬,到沒有固定形狀的斜陽和西風,看不到,要去「感覺」。

和詩一樣,要去感覺。


Google 〈西湖秋泛〉解析,【敘事脈絡的節奏與變奏】詩中冒號問題 提到,冒號是「紐結」,不只是文義上的紐結,還有轉換讀者視角的作用。

還談到詩的「形式錯綜」:

如果我們稱冒號之前的部分為「總」,稱冒號之後的部分為「分」,可以發現〈西湖秋泛‧其二〉前半段是「總2分4」,後半段則為「總4分2」。

但我倒覺得最後應是:分 4 總 2。

厚敦敦的軟玻璃裡,
倒映著碧澄澄的一片晴空:
總2
一疊疊的浮雲,
一羽羽的飛鳥,
一彎彎的遠山,
都在晴空倒映中。
分4
湖岸的,
葉葉垂楊葉葉楓:
湖面的,
葉葉扁舟葉葉蓬:
分4
掩映著一葉葉的斜陽,
搖曳著一葉葉的西風。
總2


這首詩的討論還沒結束!

說到「形式」,我想到男孩電玩裡的關卡。〈西湖秋泛〉裡的段落分組,古典樂裡的樂章、曲式,都是一種形式,電玩裡的關卡也是一種形式。每一關可以獨立,但彼此又有些關連。

男孩想到古典樂裡的變奏,和詩的鈕結很像,類似的主題旋律不斷反覆,但每次都有些變化,可能是節奏拉長或變快,或調性

談著談著,我們推向所有的藝術,所有作者創作的其實是一個宇宙觀,一個空間,歡迎所有人來玩,每個人可以用他自己的方式(玩法)去探索(對作品的解釋),作者沒辦法控制,也控制不了。

男孩興奮地說起他最愛的遊戲做例子:像《Minecraft》、《曠野之息》都是開放世界,沒有固定的目標,玩法自由,甚至還有人專門熱衷於挖掘遊戲裡的 bug 玩法。

酷,連 bug 都能玩,我倒是沒想過。男孩幫我在想像力裡破了一關!

付出與收穫

星期天的早晨,六點四十,我們在走往學校的路上。今天合唱團要預演。

我問男孩今天想完成什麼,他不開心地說:要唸英文什麼的,都沒什麼時間玩。

事實上他昨天玩了一、兩個小時的BOTW,但遊戲總讓人覺得玩不夠。

YouTube上的影片,看一輩子都看不完。遊戲可能也是這樣,

我勸他想清楚一點,定個里程碑,才不會覺得玩不夠。比如:「你上次說你想拍片,教如何做...,影片做出來就是完成,不會覺得玩不夠。」

「但是上次拍了半個多小時,最後做出來的影片只有兩分鐘。」

「對,很多事情就是這樣。」

他自己的經驗化解了他自己的不開心。


難得星期天這麼早出門,我說去摩斯吃熱狗堡,「吃」一向都能好好地安慰他。

但我們沒想到摩斯的東西好吃,但要「等」。還好星期天早上人少,但還是等了一下。

想到他在寫〈付出與收穫〉作文時說:付出不是沒有收穫,有時需要『時間』才看得出來。我問他:你拍片花了半小時最後影片只有兩分鐘,是不是也是類似的道理呢?

熱狗堡來了,很長,跟我們等的十分鐘一樣長,男孩因為想著怎麼吃它,剛才的等待早已煙消雲散。

我對邊擦嘴巴的男孩說:摩斯東西好吃,但要等。

「你看,挫折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吧!『付出一定有收穫』。」

如果有記取教訓的話⋯⋯



2022/11/07

多睡一會


今早是合唱團的模擬比賽日,七點就要到校。

前晚催男孩早點上床,他要我無論如何六點十五一定要搖醒他。睡前還突然爬起來,把明天合唱團要用的譜、聯絡簿、鉛筆盒,放進小提袋,免得忘記。

早上看他睡得好,心軟了一下:讓他多睡會,等一下開車載他去好了?

暗影裡的他,睡得真香。

再看看他。還是走路好。如果連走路二十分鐘都怕累,這樣的體能也太弱。如何唱歌?如何中氣十足的唱歌?

真想讓他多睡一會,不是開車載他,而是早點上床。

充足睡眠、鍛練體能才是真愛。

2022/10/25

琴弦

星期天清早,洗衣機裡的襪子才洗好,男孩就起床了。看看時間,七點半。

「你這麼早起床做什麼?再去睡!」

繼續晾我的襪子。

晾著晾著,像有蚊子,耳朵癢癢的,仔細聽是琴聲,再仔細聽是小提琴,曲子有點熟。心想等一下要跟男孩說,社區也有人學琴,拉的曲子和你差不多。

再仔細聽,聲音來源愈來愈近,我從工作間走進家裡,才發現原來是男孩把自己關在書房裡拉琴。

「現在是禮拜天八點不到,你不要拉了,會吵到人!」

好,他說:「等一下要去學校團練,我去收東西。」合唱團十一月要比賽了。

晾完襪子,他已在餐桌旁等我,抱著小提琴,邊撥弦邊寫譜。

「媽,我把黑人棺材舞的譜寫下來了!」


上面的場景有點像在做夢,早幾年別說我,他自己一定不相信,他會星期天一大早起來拉琴,還期待著合唱團團練。

這刺激應來自週五他帶琴去學校拉琴給同學聽,獲得許多熱烈回應,讓他很有成就感。早幾個星期他就問可不可帶琴去學校。

他主要是想拉電玩《曠野之息》配樂給同學聽,還有最近練的《匈牙利舞曲》(很帥的小提琴炫技曲),同學們果然聽的很過癮,連連安可。他還帶了宮崎駿的譜,裡面的曲子同學們都聽過又好聽,也很受歡迎。

爸爸說會不會是最近從圖書館借來看的《阿瑪迪斯》、《魔鬼琴聲帕格尼尼》(小心這裡面有幾個18禁的畫面)。

從篠崎小提琴第一冊開始,到現在第五、六冊和 Kayser 練習曲。當初拉小星星、小綿羊的那個男孩,看到現在的自己,一定十分崇拜吧!

我的感想是,這些應該都是我的功勞:每天堅持地要求他練琴。累積五年的結果。


週末哥哥回來吃飯,他說這學期他不在羽球社了,他現在參加國樂社,拉二胡。

他把二胡當小提琴玩,就拉弟弟覺得很帥的《匈牙利舞曲》:「二胡只有兩根弦,音域有限,要頻繁地換把位。」

《魔鬼琴聲帕格尼尼》裡激動的帕格尼尼把四條弦的小提琴拉到斷弦,只剩 G 弦也能繼續演奏,傳聞誇張:即使只有一條弦,他也能演奏出一首交響樂(我可能記得不太精準,大概是這個意思)。

對比國樂裡的二胡,一直以來就只兩條弦。中西樂器的不同隱含了什麼意思?


大陸作家史鐵生有一個短篇〈命若琴弦〉。

七十歲的老瞎子帶著十七歲的小瞎子跋山涉水,到處說書賣唱,三弦琴上的弦斷了一根又一根。因為老瞎子的心裡有個希望,他師傅在琴糟裡藏了一帖藥方:用彈斷的一千根琴弦做藥引,能讓盲眼復明。

「想看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信念支持著老瞎子,終於彈斷了一千根弦,他興沖沖取出藥方,抓藥人告訴他:那是張白紙。

他思了又思,師傅騙了他嗎?

仔細回想,師傅最後其實是這麼說的:「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以上是〈命若琴弦〉故事梗要,小瞎子和他心愛姑娘那條副線讓這故事的味道更幽遠,請自己去看!

2022/10/17

男孩十一歲了

自己畫的小米錶面

五年級了,早上起來還是會來「抱抱」,就像爸爸還是會叫你「Baby」,僅管你身高已經超過140、體重已經36。

今年生日你原本想要的是搖桿,因為這樣可以和哥哥姐姐一起玩,但在爸爸勸說下改買 Switch 遊戲片,打打殺殺的《薩爾達無雙災厄啟示錄》。就算我一直無法理解電玩到底給人多大的滿足感,這時代的男孩似乎就是無法抗拒電玩。

身為你的母親,我工作的重點便是和電玩拔河,把你的時間和專注力留一點在電玩之外。

和哥哥姐姐相比,你的功課不太好,並不是理解有什麼問題,而是動機和精細度。


有天你從姐姐房間抽屜找到她高中留下來的口琴,玩了一下,爸爸說何不 Google 一下怎麼吹口琴,喜歡嚐新的你喜孜孜地做了,就這樣學會了音階,姐姐回家,接姐姐回來的車上便等不及展示〈瑪麗的小羊〉給她聽。

五年級我開始和你走路上學。對是「我」,絕對不是你,你只會一直問:為什麼不開車?有車為什麼不開?

有腳為什麼不走路。我反駁你。之前開車是因為你小,現在都五年級了,走個二十分鐘絕對不算什麼。腳就是用來走的,現在能走了就該走,身為你媽,我得解鎖你的能力。

「請選出3的倍數⋯⋯」27、51你都選了,但 84 沒選。

檢討時問你為什麼?你喃喃:8+4=12 ,12是3的倍數。你知道怎麼算,但偶爾就會出錯。我猜是分神了。

我自己也曾是小孩,能體會小孩的專注力就像小肌肉,一開始本來就巍巍顫顫,需要時間發展練習,才能站穩走跑。

但也不是就放任你漫不經心,該會的終舊要會,不該錯的,要愈錯愈少。

肌肉和心志都要鍛鍊,吃力的重訓就交給學校和老師,權威能執行強度較高的規訓,反覆訓練你記住84是3的倍數、挑錯別字、背誦地理⋯⋯

放學之後,就不要再做這些「技術」訓練了,我們來做些有意思點的:多讀點書。

讀《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知道「人中翹楚」中的楚是指一群人裡最高的,而木部的楚字本意是一種枝幹堅硬的植物,用在念書的兒童身上,《禮記.學記》裡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天生愛作對》是趣讀中文套書的第一本,講如何「作對」,表面看是對立,其實是在追求一種和諧。可以拿來嗆人:

牛頭喜得生龍角 狗嘴何曾吐象牙

也可以拿來暢懷: 

海到無邊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 

上星期我們去爬步道,到最高的瞭望臺時,你就提到這幅對子。姐姐回來,我們跟愛吃甜食的姐姐分享糖果店的對聯:

到來盡是甜言客 此去應無苦口人

而我到目前最喜歡的是: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要你唸這些課外書,不是我想和你「作對」,除可以幫你的國學常識墊墊底子,彌補一下國文不好哥哥的遺憾(實際讀文言文會發現這沒什麼難,不過就是精練一點的文字),重點是可以增添些生活情趣,分點古人的「雅」。

除了做好吃的給你吃,讓你看點「好看」的、學「看好」也是我該做的。

或一起讀 StoryLine Online 上的英文繪本,《When Pigasso Met Mootisse》看豬卡索 PK 哞蒂斯,《Harry The Dirty Dog》怎麼從一隻有黑點的白狗變成一隻有白點的黑狗。

雖然和你搶奪電玩時間、逆你的意走路上學,老是和你「作對」,但一個月下來,開始聽到有人說你長高、變瘦了,我相信在你心中絕不會把我「黑」掉,而我和《Harry The Dirty Dog》一樣,how much fun it had been getting dirty,還蠻喜歡扮黑臉的結果呢。

剩下兩年的小學時光,我們好好地讀讀書。



2022/10/12

請 Google Lens 看看你的字

字好不好看是天生的嗎?

應該吧,字和人一樣,都有自己的樣子。

不可能大家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帥哥美女,是對自己字不好看的藉口和解釋。

字好不好看是天生的嗎?

部分是,但不是的那部分就該好好寫,讓字展現出自己的樣子。

不要求字寫漂亮,但男孩的字實在是亂,不「好看」,這樣的筆記怎會想讀?怎麼讀?

吳培基先生「字醜很糗? 3 招練出漂亮手寫字 」:

  1. 橫豎均間:等距間隔
  2. 緊縮伸展:展露頭角站穩腳步
  3. 穿插避讓:緊緊相依往外發展

最簡單、明白,男孩看了之後,他也能抓到要領。

興致一來,他還自己在 Procreate 裡自製字帖,自寫、自評:

但最有趣的是請 Google Lens 識別一下,看他自己的字 AI 看不看得懂?

沒想到還認得出來,他和我都很意外。不過看得出來,不代表看得「對」,比較一下,他自己就知道,字寫不好看是有關係的。

「寫」這個動作

仔細觀察男孩寫字,有幾個問題。

坐正、挺腰。

椅子、筆、紙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坐正了才好寫字。尤其要把腰打直,腰打直帶動挺胸,眼睛和紙筆的距離也拉開了,才不會近視、斜視。

慢寫。

基本上只要慢慢寫都好看,但他只想衝著把它結束。不是寫字,是「畫」字。

筆順。

還記得一開始小孩寫 ABC 時,不是相反就是巔倒,尤其常把 b、d 搞混,因為一開始他們把字看成「圖形」,正三角形、倒三角形都是三角形。但字不是。

可能是他也用畫圖的方法寫字,認為寫字不過就是描出那個字形,因此完全沒有注意到筆順。但寫字和畫圖不同,筆順對了,比較好對稱、留空間,結構對了,字便好看很多。

不用記筆順1、2、3、4,基本上就是:橫、豎、撇、捺。

但「繩」字的筆順,我也不會,要我寫也是用畫的,還有那個「龜」超難的。 萌典 有動畫展示筆順,可以去查查。

不喜歡男孩字醜,不是因為不漂亮,是因為那字寫的很隨便。希望他把字寫整齊,整齊就好看。寫下的字不是交待用的,筆記裡的內容是之後要看的,字寫那麼亂、那麼隨便,怎麼看,看的時候心情都變差了。

而字,也像人,每個人的字應該都有它的樣子,那個樣子不是天生的(亂),好好寫字,久了,它就會有你的樣子。




2022/10/11

一切都需要感情做基礎

爸爸讓小五男孩買 Switch 遊戲片《ZELDA無雙 災厄啟示錄》做為生日禮物,雙十連假這幾天,他也老實不客氣地每天都玩三個小時來慶祝,為了保護他的眼睛,總是要出去走走平衡一下。昨晚風涼,散步考察南屯幾條熱鬧路上有什好吃的小店。

正當此時也是公婆遊玩回來的時間,我們唸著什麼時候打電話問他們需不需要開車去接,擔心沒辦法好好吃飯的男孩問:為什麼要去接阿公阿媽?

「如果是你,我們也會去接你。」

他雖然理解,但他剛才問話的語氣,表示他和阿公阿媽好疏遠啊。仔細想想,他們祖孫間還真的沒什麼感情。


大他十歲左右的哥哥姐姐,年幼時光真的都在阿媽家過的,和阿公阿媽的相處時間多,放學回來本該寫功課,但阿公阿媽一定是先招呼他們吃水果、吃零食,再不然午後行動攤販的廣播喇叭也會招呼:枝阿冰、蚵仔麵線、肉圓,祖孫相偕出門買點心,小販沒來還有家附近的黃昏市場的肉包、水煎包、甜甜圈。

祖孫的感情,是這樣一點一點、一天一天地堆疊起來。

但慢了十年才來的男孩,哥哥姐姐都大了,回阿媽家的時間少了,也不和阿公阿媽看《戲說台灣》,上二樓看他的網路電視 YouTuber,祖孫的時間、空間都不再相疊,看到精彩,連阿公阿媽招呼吃東西都說不用。

因此假日還要去接送阿公阿媽,沒有感情基礎,便成了一件多餘的差事。


最近熱中做筆記,拉男孩一起玩《用圖解來思考》,作者說圖不外乎四種:表達變化、表達結構、表達關係和象形會意。

我們拿國語課文來練習,討論每課課文適用那種圖,再整理出來:

𨌺林 第六課 《書信》

𨌺林 第四課 《與山為鄰》

𨌺林 第五課 《我的隱身術》

(除了字不太好看)我們都還滿意一起圖解課文的結果,還有過程。


男孩願意被我要求一起做作業的時間是有限的,若超過一個量,我和他都要抓狂。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做什麼?

寫測驗卷,或許對熟悉考試很有用,但訓練應試技巧、背答案實在有點無趣。像這樣圖解課文對他和我來說都很新鮮,用不一樣的方式來理解課文,找出它的結構,有趣!

做完後,我想到並建議他:下次寫短文時,你要不要也先想想這四種表達方式-變化、組成結構、關係、抽象會意,先圖解畫一下大綱再來寫?他覺得不錯,下次可以試試。

圖解,不僅可用來理解國語課文,也可以用在作文上,這是做完課文分析後的意外收獲。

玩「圖解」,要把課文看過、再看過,找結構、挑關鍵字,這是在「培養感情」。感情好了之後,自然便會有整理出來的東西。

雖然參考書就是整理出來的結果,而且可能整理得更多、更好,但沒有經歷整理的「過程」,直接跳讀結果,我會食不下嚥。就像直接吞維他命丸最有效率、A到Z什麼營養都有了,但是一點都不好吃。還是吃真正的食物比較美味,好消化。

男孩常常寫錯字,想辦法增強他對字形、字音、字義的認識,但找到的書都是匯整型的參考書,打開一看再怎麼有學習動機的人都想睡了。

許暉寫、麥田出版《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和陳麗雲老師寫、小兵出版的《不再寫錯字》,還好有這兩本好讀,如介紹所說:帶你重返語文的歷史現場,看這則詞條當初如何誕生,既長見識又長知識,再也不會誤用、錯用和濫用中文。

好好地說,踏實地學,一切都需要感情做基礎,人和人之間如此,學習更是如此。


2022/10/07

NTSO音樂會《諾特的神奇機器》


NTSO親子音樂會—諾特的神奇機器

NTSO 不定期在歌劇院舉辦推廣音樂會,票價親民,曲目的選擇老少咸宜,如今晚的《諾特的神奇機器》:

菊池俊輔:小叮噹(陳樹熙編)

安德森L. Anderson:打字機交響曲、切分的時鐘

庫普蘭F. Couperin:小風車(陳樹熙編)

詹森A. Jensen:水車(陳樹熙編)

耶塞爾L. Jessel:錫士兵進行曲(陳樹熙編)

奧芬巴赫J. Offenbach:機器娃娃之歌

赫曼.尼克H. Necke:郵遞馬車(陳樹熙編)

海托爾.維拉-羅伯斯H. Villa-Lobos:巴西鄉間小火車

涂敏恆:大憨牯汽車(陳樹熙編)

阿布拉姆.查辛斯A. Chasins:香港尖峰時刻(陳樹熙編)

高一生、鍾耀光、張徹、鮑元愷:阿里山的登山小火車(陳樹熙編)

劉湲:火車托卡塔

麥可.尼曼:MGV,法國高鐵(TGV)音樂,第一區&第五區

一開始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巴松,由樂手一個個獨奏吹著《小叮噹》的旋律進場,像是聆聽管弦團合奏前的開胃菜。

接下來的《打字機交響曲》搭配了專人打打字機(在後來曲目中發現他是樂團裡的敲擊樂手),第二段則換成搭配踢踏舞踩出原本打字機的節奏,那「唰」的一聲推打字機的聲音呢?用洗衣板。

奧芬巴赫J. Offenbach《機器娃娃之歌》不是漫畫機器娃娃,而是花腔女高音的經典名曲(選自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今晚的女高音王依吟音色溫潤、宛轉玲瓏,表演了許多花腔炫技,讓首次聽聲樂現場演出的我們三人十分驚喜,真感謝她給我們如此美好的初體驗。

除了西方作曲家,也有客家籍作曲家涂敏恆的《大憨牯汽車》、鄒族音樂家高一生(歌手高慧君的阿公)的《阿里山的登山小火車》,中國當代作曲家劉湲為管絃樂隊而作的《火車托卡塔》。

聽一場管絃樂團音樂會像是看一場綜藝表演,數十個樂手演奏各種樂器,管樂、弦樂、打擊樂,甚至是很酷的 Bass(男孩因為哥哥引介 Davie504,因此對 Bass 特別注意)。有趣的是演奏中大鈸一打,把一個 Baby 嚇得大哭。

尤其這次特別選了一個很靠近舞臺的座位,近到可以看到女高音肚子在運氣,真的是十分有臨場感!

節目介紹:

「諾特」,就是樂音的「音符」-Note,也是組成世上所有美妙音樂的元素,透過作曲家的巧筆,這些「諾特」變身為一首首描寫機器的樂曲。這部《諾特的神奇機器》穿梭於不同的時間與空間,製造出打字機、時鐘、風車、水車,還有馬車、巴西小火車、歐洲高鐵(TGV)、街頭上班時刻吵鬧的汽車聲,到熱鬧的臺灣火車聲,利用管弦樂團的各種聲響演奏出鮮明生動的機器音樂。今天大家都是「諾特」的夥伴,讓我們一起出發進入Note的神奇世界。

 男孩這週末的短文就有材料可以寫了:




 

2022/10/06

質數

很想每天寫,但不是每天都有亮點或心情。

比如昨天,我在生氣,氣男孩上學路上抱怨題目難、計算煩,一放學卻全都忘光。就像借了錢,卻不還,利息愈積愈多⋯

他爸說,五年級的男孩大概就是這樣,妳指望太高了。

這說法可以接受,但我可能沒辦法就讓他這麼「快快樂樂」的。

我希望他愛我,不是因為我讓他快快樂樂,而是因為我讓他做到更好的自己。該做好的事做好了,才是真的輕鬆。

比如,合唱團。

老師說整組人都要通過近二十段驗收,才能進入出賽名單,這得花不少下課、放學時間,還要找同組人,困難度頗高。他本來吵著要放棄、退出合唱團,但我們要他堅持一下,雖然麻煩、花時間,但最後也是做到了。

回到昨天說的質數,會和小孩談質數的媽媽應該不多,不是我有多利害,純粹就是我個人喜歡數學(輕鬆的數學,嚴肅的我沒辦法),因為數學有趣,尤其質數很特別。

你不覺得質數跟人很像嗎?好像跟所有數在一起,但卻又沒有另一個數可以整除它。如此孤獨的存在,就像每一個人仔細看都不一樣。質數無限多?好多數學家花一輩子的時間在找這個答案。

你最喜歡那一個質數?

我最喜歡2。因為只有它是偶數,很特別。

有不特別的質數嗎?所有質數都蠻特別的,如果你能找到一個不特別的質數,這又讓它變得很特別了。

你看,數學很好玩吧!

2022/10/04

不輕鬆的上學路:100以內有幾個質數?

今早路上我們討論「質數」。

這其實是延續昨晚的數學,而昨晚的數學是因為今天要考因數與倍數。

一大早聊這個真的有點硬,你流露出「不能輕鬆點?」的眼神。

好輕鬆點,我改問:不然猜猜看100以內有幾個質數?

只要猜個數字,這好像比較簡單。

你說:50。
怎麼可能!偶數就佔了50個了。
也對。
33。
每3個就一個質數?
比例太高,好像也不對。
這時你有興趣了。
認真猜一個:25個。

好,我們就1開始檢查有幾個質數。

1、2、3、5、7、11、13、17、19、23⋯⋯

我們發現:
偶數可以直接跳過,
個位數5也可以直接跳過,
可疑奇數把數字加起來可否被3、9整除,
再看是不是7的倍數。
11的倍數很好看。

這些其實就在複習昨晚的因數與倍數,只不過換個方式。

遇到91,不是3、9的倍數,是7嗎?
先減去70再說。
21是7的倍數!

就這樣我們算到25個。

裡面有沒有最刁鑽的13、17、19倍數?

只要檢查13 x 7 就好,因為偶數、3、9的倍數都挑過了。
13 x 7 = 91 剛才算過了。

17 也是只要檢查 17 x 7。
超過100了。

所以100內的質數有25個。這是我們今早得到的答案。

我也不確定對不對,重點是我們「找」了。

數完質數,也到了校門,感到你輕鬆了些。

Bye bye!

不知道是因為終於可以離開媽媽,還是數完了質數。

2022/10/03

小學生筆記1:一張52分的數學考卷

小學生筆記1:一張52分的數學考卷

  • 多零題
    • 筆記技巧1: 箭頭與分支,字能少就少。
  • 直式計算
    • 筆記技巧2: 記下自己犯的錯。
  • 應用題
    • 筆記技巧3: 記錄思考/推理過程。
  • 計算技巧
    • 筆記技巧4: 整理出自己的小撇步。

男孩今天回家不開心,探聽後,怯怯地說:「老師今天考了一張很難的考卷,成績最好的四號同學也都只考了七十幾分。」

「那你呢?」
「只有52分。」你不要跟爸爸說,也不要讓別人知道。

他願意跟我說,信任我,我很安慰,要我保密當然沒問題。根據我對他的認識,男孩不是不會,一定是散漫和計算錯誤,再問他一下錯了什麼,他的回應也是如此。

「好,那我們把考卷拿出來好好的檢討一下吧!」

看他沮喪懊惱的樣子,我覺得很好,表示他在意,而且如此低的分數也才能狠狠打擊他的不在乎,否則之前八十幾分,他都覺得粗心不是什麼嚴重的事。現在他終於願意面對了。

攤開考卷,我們一題一題來。

多零題

第一大題填填看:

  • 已知 78 x 13 = 1014,求 780 x 1300 ...  等於多少?
  • 48000 / 600 = 4800 / (     )
  • 5400 x 300 = 54 x (     ) x (     ) = (     )

這些題目根本不用計算,完全是在考乘除法時,零要怎麼辦?

他懂乘法時零要加起來,除法時要消去,但卻不太能掌握變化後的題目。我出幾題讓他練習,得到結論:乘法時零要加起來、除法時零要消掉。

請他寫入筆記。他打算一個字一個字寫,我阻止他:這樣「不好看」。想想可以怎麼簡單點表示。轉譯成用分叉箭頭表示兩種狀況:

現在看,去掉(一) (二),還可以更簡單點。筆記就是要愈簡單,愈好看。

筆記技巧1: 箭頭與分支,字能少就少。

直式計算

六題直式計算錯了三題。

「一半都錯,為什麼?」
「計算錯誤。」
「乘法背錯?」
「不是。」

原來是數字沒有對齊導致看錯、進位數沒寫好看錯。都是「看錯」。

而且當我要他重做一次第一題時,他看了題目 1580 x 606,口裡念著兩個數字,準備在紙上計算的卻是 1580 / 606!

重做錯誤三題後,他自承:每個數字要一樣大、一樣高、一樣寛,才不會看錯。進位數要小寫在固定位置才不會造成干擾。

我補充:注意看是乘法還是除法!他自己還在筆記上,多加了「重要」兩字。

筆記技巧2: 記下自己犯的錯。

應用題

每個數學單元總會有一些固定題型,掌握這些基本題型,學習就有信心。第一題應用題就是很典型的基本題型,他要能識別出來。

題型1

他能自己把文字題目轉譯成三個解題步驟:

筆記技巧3: 記錄思考/推理過程。

題型2

某數要加/減多少?才能被整除。

轉譯成兩個解題步驟,用 A、B 代表商及餘數。若問減多少答案就是餘數,若問加多少要再做個減法。

沒想到他對用 A、B 代表商及餘數很自然地接受,這便是國中要教的代數囉。

計算技巧

他說考卷題目有兩面,題目多、時間不夠、寫得很趕。我提醒他,數學練習少就生疏,有時看
題目就花了不少時間,更別說開始算了。如果認真想,其實並不是每個數字都需要拿來「硬算」。

比如說上面這題裡的46萬,不用真的拿 460000 來算,因為除數 8000 有三個零,想想你筆記的第一條:除法時零可以消掉。 460000/8000 其實就是 460/8,馬上視覺上就輕鬆許多。

於是我們再寫下第五條筆記:好算好快 → 不會錯。

筆記技巧4: 整理出自己的小撇步。

結論

筆記就是要愈簡單,愈好看,也才愈能抓到重點。

檢討完整張數卷,男孩微笑,放下心中一塊大石。

小學生筆記術參考:





2022/09/27

男孩寫短文:美食記者

(要提醒他:這個坐姿要注意)

新上五年級,老師要求每週寫幾篇短文,真是幫我一個大忙,老師指定,便可以名正言順要求飯粒弟動筆。

老師的短文要求很簡單:兩個成語。題目自訂。

飯粒弟愛吃,至今四篇短文,有三篇都和吃有關,前兩篇是幻想之作。第一篇寫和朋友上街吃拉麵、炸雞、喝珍奶。第二篇是腳踏實地店 vs 鈎心鬥角店。第三篇是我們週未常去的早午餐店。

這幾篇看下來,飯粒弟真的很愛吃。

寫,要有熱情

每次他都哀嘆、抱怨不知道要寫什麼。

當他打算就用流水帳的方式把字寫出來交差,我真覺得很沒意義。既然要做一件事,就算無趣,也要自己找樂子,在做的當下就讓它好玩。別讓自己變成無腦無心的傀儡。

「想想看今天有什麼特別的事?」既然題目自訂,就把它當小日記來寫。

通過合唱團四段驗收,包括其中最難、有切分音的那段?飯粒弟搖頭:不要,這沒什麼。

不然,今天早上讓你吃得很飽的豬肉堡?沒有回答,但愛吃的他打算動筆了。

「等等,先想想,把你打算寫的唸出來聽聽。」算是打草稿,在動筆之前討論、修正內容,省時省力。

當他又開始像流水帳的方式說話,我叫他停下來。你的熱情呢?

作文應該有中心思想、有目標讀者

《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是本好書,裡頭《成為閱讀者的國家/becoming nation of readers》1985 美國國家教育學院(隸屬於美國政府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報告指出:

唯有讓學生寫的更多、且針對特定讀者,從事更多有具體溝通目標的寫作,他們才能夠更進一步學習到一些寫作細節。

要有目標,箭才知道射向哪裡。

我跟飯粒弟說:你不要把這篇短文當成一個作業,只為了交差,應該想:如何讓閱讀的人得到一點收獲。

今天你寫了一家早餐店,是交差,但你讓讀者知道你吃了什麼、好不好吃、這家店值不值得吃,這就不只是篇交差短文而是美食報導,你寫的東西對讀者就有了價值。

「對讀者有價值」這句話似乎打動了他,他的眼神像柯南的眼鏡閃了一下。

趣味

「今天早上我吃了豬肉堡⋯⋯」

停!

我再次喊停。是在播報氣象嗎?資訊有了,但這樣寫實在太無趣。

你為什麼會發現這家早餐店?它為什麼吸引你?還有,我們終於決定要去的那天早上發生了什麼事?

這些進入主題前的鋪排可以讓你的短文變得有人味、有個性,讓讀著感到「趣味」。文章有內容很重要,但要讓一篇作文「跳」出來,要有趣才行。有趣可以是搞笑,但也可以憤怒、害怕、悲傷,反正就是拿出點專屬你個人的東西就對了。

 

這家早餐店在我們走路上學的途中,已觀察了好幾次,有天早上特別空著肚子去,結果遇到店休。比起順順利利,有點挫折,讓讀者更期待。

最後他用「飽到豆漿喝不了,帶去學校喝。」做結,簡短有力,也蠻特別的。

感情是時間培養出來的,字感、語感也是

曾試過用讓飯粒弟語音聽寫作文,雖然文章字數變長了,但我不喜歡那個過程。

一是聽寫不順,無法預期的停頓、跳出,常要停下來處理技術問題,打斷思路。

二是錯字一堆,聽錯或辨識錯,看起來就像網路文,品質不好,不注意訂正會造成積非成是的不良影響。

還是親筆動手寫好。

怕擦擦寫寫沒效率,就先唸出來,討論出個大概,再動筆寫。一段一段來,便容易駕馭。

萌典》是國語文的好幫手,筆順、同義字、注音、部首、解釋、原典出處都有,甚至還列出閩南語、英語、法語、德語的同義字。

目前沒有找到能查同義成語的成語典。

四篇短文看下來,「美食記者」這個寫作人設看來蠻適合飯粒弟的。

2022/09/12

執行:走路上學


學區國小就在社區車道口出來不到200公尺處,但每天早上電梯裡遇到的媽媽全都用機車載小孩上學,無論是一年級還是高年級。

而我也是。不同的是,飯粒弟的國小在1500公尺外,阿媽家那邊。

但,1500公尺又如何?當飯粒弟出生後,三年級的哥哥、五年級的姐姐就自己走路上學,直到國中。所以,升上五年級的小弟也該自己走路上學了。

今天,天氣好,開始執行!

早被告知的小胖弟,今早便為此賴床,試圖以遲到的時間壓力,測試我是否會改變心意載他上學。

當然沒用。

原訂7:10出門,拖拉到7:23才出社區。今早,薄涼的秋天清晨,正是走路的好天氣。他拿著昨天才買的指南針,邊走邊看方位,暫時忘了抱怨。走到學校7:41,約二十分鐘,日後走順了,絕對可以更快。

快到學校,他開始抱怨,從校門走到教室還要爬四樓,還要抄聯絡簿,根本趕不上7:45的合唱團練。我回他:「那是你不早點起床、不走快點的結果。」他無話可說。

儘管不太開心,我們還是走到了校門口。「要認真哦!」我總是這麼跟他說。


「不刻意」的結果就是什麼都不會發生。覺得該自己走路上學,就去執行。

當個被討厭的媽媽真的不容易,除了勇氣,還需要體力。希望孩子不要過得太舒服,要有自己也沒辦法過得太舒服的體認。 

這是前兩天我自己寫下的話。今天要再補充一下:要有雙倍體力,因為我還得走回去。

 

2022/08/24

(開學)早上八點二十

「媽媽,八點二十了!」

小胖胖跑上屋頂催晾衣服的我快點。

今天合唱團集訓開始,昨晚的他為此賭氣,收東西收的不情不願,老師吩咐帶的USB用丟的,罰他當下就去洗澡準備睡覺,不能再跟姐姐追《荒唐分局》。

今早為他準備水煮蛋、牛奶巧克力玉米片當早餐。食物總是能讓人心情愉快。

「哥哥說:水煮蛋要沾烹大師才好吃。姐姐說:巧克力玉米片用夾鍊夾好、不用放冰箱。」暑假哥哥姐姐在家,有他們在,家比那裡都好玩。

合唱團三個早上集訓後,就是開學。

昨晚還氣噗噗的他,現在看起來蠻開心的,在車上還擔心會不會遲到。

我也很開心,因為他開心,因為開學⋯

2022/06/26

午後的音樂會


趕一早起來洗衣服、晾好,今天是男孩的小提琴表演日。

每半年老師都會舉辦一次,去年夏天因為疫情,線上,今年恢復現場但有約三分之一的人沒來。

四年級的他第三年參加,今天才開始為上台緊張。是長大了嗎?

拉琴,是他爸的夢想,他想送小孩的音樂禮物。苦的是我——執行人,為了讓自己心甘情願一點,支持我的是把這件事當做責任與考驗。

你爸覺得音樂很棒,希望你們會一樣樂器,在你有能力的情況(不是音痴)就去承擔——責任感。人生裡的責任不會問你喜不喜歡。

每天練琴也是考驗:耐煩。重複做一件事,把它做好。

今天會緊張了,很好。看一百遍戴資穎從落後九分到反敗為勝,都比不上這親身經歷的軟腳、發冷,更能了解什麼是心理素質。

「昨天你拉得很好,我很喜歡,你也覺得不錯不是?放輕鬆,昨天怎麼拉,今天再拉一次就好啦!要勇敢!」

平常我可沒這麼溫情!練琴本該挑剔,但一切的努力在昨天結束,今天是展現的時候,看你能做多好,就做多好。

男孩和我抱抱,轉身到後台做準備去了。

而我,只擔心下午別下大雷雨,我有衣服晾在樓頂。然而音樂會場最好的就是隔音,不知道外面是陰、是晴⋯

2022/05/04

費華要考驗的是⋯⋯


每個星期三傍晚是小男孩小提琴課的時間。中午回來把功課寫寫、吃飯、休息一下、練琴、午覺一下,爸爸就會回來載我們去老師家上課。

或許是午覺睡得太舒服,起床後的他總會嚷著不想上課。他心裡知道我們絕不會因為他抱怨就不去,邊抱怨邊拿東西,雖然慢還是出門了。

上車後,他可能心情就好了,也可能是就醒了,拿我手機撥放起他的歌:李宗盛的凡人歌、王傑的一場遊戲一場夢,或是 JOJO 的 il vento d'oro

「現在上小提琴課就好好把自己放進去。」抱怨沒有用,我們這麼開導他。

老師家約半小時車程,下車時他其實已經好了,但表面上還僵著。「加油!」爸爸下車時都會跟他說。

走進老師家,他已收拾好情緒,開始上課。認真。

因為他的認真,童心,老師上課也上得很愉快,倆個人有說有笑,問題、回應、了解⋯⋯。

教新功課,老師要他自己在心裡唱譜一次後開始拉。拉了一小節停了下來,他遲疑這曲聽起來怎麼怪怪的。「對啊,沒錯!繼續。」老師說。又拉了一小節又停了下來,老師一樣說:「沒錯!繼續。」接著他才比較有信心地繼續拉下去。

一個小時過去,他和老師結束一堂彼此都感到滿足的課。

我跟小男孩說:要相信認真的自己,面對陌生時不要怕去用你會的東西。

人人都有理性,但普遍甘心依賴權威人士設計好的社會組織與生活方式,而非自己去獨立思考。 

人類之所以未能運用理性並不是沒有理性或不足,而是個人求知的意志力不足⋯⋯ 

康德:何謂啟蒙? - EP38 | 香港01 

費華練習曲裡有些曲子真的不好聽,費華設計這些曲子可能就是故意要虐待拉小提琴人的手指,還有考驗視譜人的信心,相信自己的信心。

2021/05/05

總是平靜的兒子

「只有 2% 才能成為頂級」
那其他 98% 不能成為頂級的,可以成為什麼?
真正的好廚師,應該是能讓把大多數的 98% 也料理成美味的人吧。

大學申請榜單公布後,我和先生才明白兒子的藝術天分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高。

打擊讓人反思,到底什麼沒做好?同時還會,激起一些事後豬葛的口水。

「一定是不看書,面試分數才會如此。」兒子對字消化不良,除了課本根本不碰書,一直都這樣,如今面試結果,我對他的不唸書又多了一個遺憾。

學測、大學申請他的確有放在眼裡,但不及遊戲、動漫放在心裡。

大學申請前兩個志願都沒上,他失望是有,但也就這麼接受,比試回合已結束,回復追劇、研究電玩的日常。

他的內心對於失敗,有想再試一下?或是有想知道為什麼、輸個明明白白嗎?

昨晚睡前看他還在研究電玩,心煩地問他:「你在學測時不是說,學測完要做什麼⋯⋯。如今學測、申請都結束了,你做了什麼?」想也知道,這純粹是我的發洩,只能引發一陣不愉快的爭吵,沒有任何貢獻。

直到今天早上,昨晚的煩悶還在,他要出門了,我還在情緒裡。

「媽,我走囉!」,兒子平靜溫柔一如往常。

2020/07/31

男孩閱讀《出事的那一天》12年後弟弟再讀此書⋯⋯

《出事的那一天/On My Honor》 瑪利安‧丹‧包爾(Marion Dane Bauer)

本來也想逐一記錄兒子閱讀這本書的每天討論,但因為忙網誌工作坊而錯過,只記了以下這些:

12年前曾讀給哥哥姐姐聽,後來還在孩子班上當晨光媽媽時,口述了這個故事給國小一年級的31個小朋友聽⋯⋯,多年過去,這本書一樣在發揮它的力量。

為什麼選這本書?

我承認我的動機不太高明:想讓男孩透過書模擬遭遇意外的可怕過程。感謝作者 瑪莉安.丹.包爾/Marion Dane Bauer 用不慍不火、側重男孩內心反應的方式寫下這個故事,讓我們可以「安全地」經歷一次可怕的意外,感受到強烈衝擊,但毫髮無傷地全身而退。

Learn To Read

希望男孩能體驗閱讀之樂、從閱讀中學到點什麼(Read To Learn),我應該先讓他學會如何閱讀(根據 Jeanne Chall 提出的「閱讀發展階段論/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先要「學會閱讀/Learn To Read」,才能「透過閱讀學習/Read To Learn」)。我們家的小三男孩還在學習閱讀的階段。

問好問題

在他自己讀完第一章後,我問他在這章中看到什麼?也就是簡單的人、事、時、地、物。
不要小看這些簡單又直接的問題,在《問好問題!》、《問更好的問題》讀書摘要中已討論過:
別被PIRLS的閱讀理解「層次」誤導,以為層次愈高就愈厲害。不要否定「有助直接理解的問題」,因為「詮釋理解」是構築於「直接」理解之上,所以每一層次的問題都重要!

  • 兩位主角:喬、湯尼。幾歲?

  • 暑假、夏天。早上?可能是星期幾?

  • 美國伊利諾州餓死岩附近。

  • 湯尼要喬和他一起騎車去攀岩。

  • 喬和湯尼的腳踏車。

準備上路的心情

一開始把故事發生的情境、背景搞清楚,像是在出門旅行前準備行李,盤點好作者給我們的線索,有助我們順利出發,同時也可預測這一路上會糟遇什麼景點,要準備好什麼樣的心情。
閱讀如果可以懷抱著某種心情上路,疑問、好奇、期待,應該會收獲更多吧!

劇情轉折點

第三章「滔滔河水」是小說中很關鍵的一章,不僅因為憾事就在這章裡發生,也因為這章有點「複雜」-劇情轉折很多。兒子讀完是沒說什麼,但在和他討論劇情時,他知道最後的結果,但卻沒辦法說清楚、找不到線頭。
於是我請他把這章裡幾個情節重點寫在小紙片上,依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列如下,湯尼的部分放上面,喬的反應放下面:

誰在帶風向?

看著紙片,我和兒子想把這些紙片間的關聯找出來:
一開始湯尼提議要到河裡游泳。喬不想,因為:⋯⋯
湯尼不聽勸下水。喬不想但也下水了,因為:⋯⋯
兩人玩了一下水很開心,但湯尼和喬吵架了,因為:⋯⋯
湯尼不游了,喬和他打賭游到河中,因為:⋯⋯
似乎都是湯尼帶頭,喬跟著。但喬也不是都順著湯尼,他也有他的想法、顧慮、害怕,於是喬會拉著湯尼試著去影響他,幾乎都失敗,只有一次成功:用打賭的方式留湯尼下來游泳。但意外也就發生在游泳時,唉。

兩個男孩的性格分析

我們在紙片上寫下每個時刻,湯尼和喬的心情,看看是不是比較能看清楚兩個男孩的差別:
上面的湯尼,做每件事時都是開心的(除了和喬吵架時),因為都是他想做的,喬也都順著他。
而下面的喬,寫出他的心情後,我們才發現,他還真複雜。除了開心、不開心,還有一半開心、一半不開心,而且還變來變去。
所以兒子覺得:湯尼的個性比較白目(小三屁孩的說法)-不管別人,只想自己。喬很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