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7

詩的變奏

男孩國語來到第八課,《古今西湖詩選》介紹了兩首詩,一首是蘇東坡把西湖比做西子「淡妝濃抺總相宜」,一首是劉大白的〈西湖秋泛〉:

但就如哥哥說的:別小看「白話」詩,新詩比古詩難懂。


〈西湖秋泛〉 劉大白

厚敦敦的軟玻璃裡,
倒映著碧澄澄的一片晴空:
一疊疊的浮雲,
一羽羽的飛鳥,
一彎彎的遠山,
都在晴空倒映中。

湖岸的,
葉葉垂楊葉葉楓:
湖面的,
葉葉扁舟葉葉蓬:
掩映著一葉葉的斜陽,
搖曳著一葉葉的西風。

我向男孩提問:第一課余光中〈貝殼砂〉也是新詩,你覺得這兩首新詩有什麼不一樣?

〈貝殼砂〉只用了一個問號,〈西湖秋泛〉每句都有標點符號。

「我覺得那個冒號很特別。」不只一個,劉大白先生用了三個冒號。

男孩說冒號是用來解釋,比如第一個冒號就是解釋有那些東西倒映在晴空裡。

「那第二個、第三個呢?」這兩個冒號就不太像是用來解釋了。

男孩看著詩,想⋯⋯

「垂楊、楓,映襯,扁舟和蓬。」(他說老師說「蓬」是指船篷。但這艸部應該是指植物。對此爭議,Google之後,應是水生植物萍蓬草。)

我說我覺得這兩個冒號其實也是「解釋」,詩人「轉化」了的解釋。

「湖岸上的垂楊和楓,可以『解釋』成湖面上的扁舟和蓬。
最後一個冒號也是『解釋』,解釋前面寫垂楊和楓、扁舟和蓬,最後詩人其實是想帶我們看到斜陽和西風。」

但西風看得到?

看不到。這最後這一個冒號,是詩人的華麗「轉身」:從具體的垂楊、楓、扁舟、蓬,到沒有固定形狀的斜陽和西風,看不到,要去「感覺」。

和詩一樣,要去感覺。


Google 〈西湖秋泛〉解析,【敘事脈絡的節奏與變奏】詩中冒號問題 提到,冒號是「紐結」,不只是文義上的紐結,還有轉換讀者視角的作用。

還談到詩的「形式錯綜」:

如果我們稱冒號之前的部分為「總」,稱冒號之後的部分為「分」,可以發現〈西湖秋泛‧其二〉前半段是「總2分4」,後半段則為「總4分2」。

但我倒覺得最後應是:分 4 總 2。

厚敦敦的軟玻璃裡,
倒映著碧澄澄的一片晴空:
總2
一疊疊的浮雲,
一羽羽的飛鳥,
一彎彎的遠山,
都在晴空倒映中。
分4
湖岸的,
葉葉垂楊葉葉楓:
湖面的,
葉葉扁舟葉葉蓬:
分4
掩映著一葉葉的斜陽,
搖曳著一葉葉的西風。
總2


這首詩的討論還沒結束!

說到「形式」,我想到男孩電玩裡的關卡。〈西湖秋泛〉裡的段落分組,古典樂裡的樂章、曲式,都是一種形式,電玩裡的關卡也是一種形式。每一關可以獨立,但彼此又有些關連。

男孩想到古典樂裡的變奏,和詩的鈕結很像,類似的主題旋律不斷反覆,但每次都有些變化,可能是節奏拉長或變快,或調性

談著談著,我們推向所有的藝術,所有作者創作的其實是一個宇宙觀,一個空間,歡迎所有人來玩,每個人可以用他自己的方式(玩法)去探索(對作品的解釋),作者沒辦法控制,也控制不了。

男孩興奮地說起他最愛的遊戲做例子:像《Minecraft》、《曠野之息》都是開放世界,沒有固定的目標,玩法自由,甚至還有人專門熱衷於挖掘遊戲裡的 bug 玩法。

酷,連 bug 都能玩,我倒是沒想過。男孩幫我在想像力裡破了一關!

參考:鋼琴家/廖皎含:曲式體裁

變奏曲為一種音樂形式,音樂中有許多形式以變奏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用於奏鳴曲和交響樂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作為獨立的器樂曲作品。其中,變奏的次數不固定,可以變奏任意多次。曲式發展如:

A(主題)+A1+A2+A3+A……

A 代表一個「主題」(theme)或「旋律」(air),而這個主題或旋律在整首曲子中以不同的變化方式重覆許多次(A1、A2、A3等),這些不同形式的變化就是原先主題或旋律的「變奏」。 

變奏中所用的技巧有:裝飾(ornamentation)、移調(transposition)、轉位(inversion)、逆行(retrograde)、增值與減值(augmentation and diminution)、模仿(imitation)、速度改變(change of tempo)與不同種類的節奏變化等。

自文藝復興時期,變奏曲便是一種流行的經典作曲方式,重要的作曲家皆有著名變奏曲作品傳世,如莫札特、貝多芬、李斯特⋯⋯。變奏曲是作曲家鍛鍊作曲技巧的試金石,作曲技巧愈高的作曲家在變奏曲中所展現的巧思也愈令人歎為觀止。

以上,完全可以套用在寫詩這件事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