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0

說給阿嬤聽的故事

陪伴母親的經驗讓我覺得,人老了也像小孩,也很適合唸故事給她聽。看張子樟教授編選的世界文學名作選,覺得他別具品味。一般給在學讀者的選畫或選文總是樂觀正向,讀多了覺得膩,張子樟教授選的短篇,有些酸酸的,有些苦苦的,後韻強。

《鷹的飛翔:世界文學名作選》

以下這幾篇,有點年紀的人讀來會別有感觸,看短篇中的主角及遭遇的經歷,叩問自己的人生。和子女的關係、和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曾經的逞強、錯失的機緣、無解的疑問,或許得到啟發,或許得到慰藉。
  • 布朗太太的手杖 ∕[英國]維吉尼亞‧吳爾芙
  • 窗 ∕[美國]艾倫‧西格
  • 半張紙 ∕[瑞典]奧古斯特‧史特林堡
  • 遠與近 ∕[美國]湯瑪斯‧沃爾夫
  • 河的第三條岸 ∕[巴西]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
  • 早餐 ∕[美國]約翰‧史坦貝克
  • 插曲 ∕[美國]威廉‧福克納
  • 兄弟 ∕[挪威]比昂斯滕‧比昂松

除了這本,幼獅出了一系列張子樟教授編的世界文學名作選,除了《鷹的飛翔》,還有《神奇記憶瓶》、《愛的傳奇》、《文學花博》和《文學星斗》。

《活著》

2021/3/20 最近讀了余華的《活著》,覺得這也是很適合和長輩分享的小說。

本來小說《活著》是以第三人稱撰寫,卻一直覺得彆扭,後來改爲第一人稱就順手了。余華在序言中提到:

《活著》裡的福貴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從旁觀者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

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裡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活著》裡的福貴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

我想,這可能是二十多年寫作給予我的報酬。

以上,是余華的感想,也是我的。

2021/03/10

College Essay Guy:如何寫出耳目一新的自傳

College Essay Guy - College Application and Essay Help

本文摘要自:12 Outstanding Personal Statement Examples + Analysis for Why They Worked

大學個人申請即將開跑,高中生們如何寫出一份不落俗套,展現個人特質的自傳呢?

Ethan Sawyer 先生主持的 College Essay Guy 網站提供許多撰寫個人自傳的精闢指導,在 《12 Outstanding Personal Statement Examples + Analysis for Why They Worked》 這篇文章中,不僅列舉了12篇精采的個人自傳,Sawyer 先生還附上詳解,分析這些自傳好在哪裡,想寫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自傳嗎?很值得參考!

自傳沒材料?Sawyer 先生錄了影片,透過以下練習可以幫你「生出」個人化、深入、別樹一格的自傳內容:

試試看這些練習,應該就有足夠多的材料撰寫自傳,甚至可以讓自己,重新認識一個不知道的自己。

Sawyer 先生認為,好自傳有兩種特質:深、廣。敍事結構/Narrative Structure 可以寫得深,蒙太奇結構/Montage Structure 可以看得廣。

以下摘錄 6 篇精采的自傳,每篇自傳後還有 Sawyer 先生的精闢分析。

信仰與科學 / RELIGION AND SCIENCE

內容:他來自伊斯蘭家庭,面對傳統家庭信仰與外界對回教徒是恐怖份子的看法,作者選擇閃躲到單純有序的科學中,然而學習過程中,經歷探討信仰與科學對「人性」的看法後,作者重新找回身為回教徒的價值。

亮點:

  • 作者提出一個困境:從問題開始,慢慢梳理出找尋傳統信仰與自身興趣的認同過程。
  • 清晰的中心主題:雖是雙線-信仰與科學,但中心主題一樣在探討何謂「人」?
  • 展現成長與洞察:文章最後回答了他自己,也讓讀者看到,他對開頭問題的答案。

制服上的印記 / THE TALLY ON MY UNIFORM

內容:身為阿拉伯人的作者,透過社交媒體知道有巴基斯坦人用絕食抗議以色列佔領,然而消息都被主流媒體封鎖,作者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把抗議者的絕食天數劃記在制服上⋯⋯

亮點:

  • 不尋常的主題,不尋常的聯結:作者在制服上的劃記很特別、很勾人閱讀。但一個不尋常的主題不見得就會有一篇好的文章。這篇文章好在:作者把不尋常的主題和觀察做了很好的聯結。想想看,如何利用不尋常的聯結,把讀者帶到他們意想不到的地方。
  • 實驗性的文章架構:作者用蒙太奇的方式,把數字和抗議大事記拼接在一起,突顯想表達的中心主題,手法有創意且不偏離主題,讓這篇文章與眾不同。
  • 回答了「so what ?」:讓這篇文章達標的是最後一段。在制服上劃記絕食抗議天數很炫,但和作者之後的生活有什麼關聯?在最後,我們看到作者在這場抗議活動後學到的事,以及如何影響他日後的人生展望。

12

內容:12,是我足球偶像-Tom Brady的背號,是我名字的字母數,也是我上高中的年紀。作者是個跳級高中的自學生,透過這篇文章,讓我們知道他如何從社交、運動的失敗中,重新認識自己擁有的學習天賦,經過一番探索,熱愛運動的他,找到更適合他自己,比下場比賽更好的投入方式:當教練。

亮點:

  • 勾人的開頭:有趣、引人入勝的第一段,很別出心裁地讓我們知道他是個足球愛好者、學習成績很好、注意細節的人。想想什麼的開頭可以綁住讀者,讓人想繼續讀下去?
  • 讓人「Aha!」:好的自傳會讓人看到「成長」。跳級高中的自學生,掙扎著想為自己找到高中生活圈的立足點,直到足球隊友指出被他自己忽略的價值,才發現他的能力不在自己進球,而是幫助別人進球。如果你的自傳是一場電影,Aha! 就是劇情的高潮,是主角轉變的關鍵時間。
  • 涵蓋的時間軸很長,但仍有足夠的細節:這自傳從作者五年級講起,並沒有因為時間長犧牲了深度,文中提到他最愛的科目、作者、運動員和朋友的對話,讓這篇文章專屬於他。寫作時別忘了重要的細節。

屎、動物和環境 / POOP, ANIMALS AND THE ENVIRONMENT

內容:喜歡研究動物便便,盡管被啄、被抓傷、被蛇威脅,甚至被咬也不怕。在照顧、治療動物時,牠們生氣,但作者很清楚這是為了讓牠們可以回歸山林。作者去野生動物中心實習,一隻負鼠意外在作者的鞋子裡便便,那雙鞋便成了松鼠、鴿子的動物醫院。

實習結束後,作者對離開感到猶豫,不只因為本身喜歡小動物,也是出於責任感,因為人類才讓牠們受傷、中毒、被獵,也是出於同情,因為牠們失去了視力、嗅覺、行動能力。作者覺得自己無法就這麼放下,讓環境繼續被破壞,因此他向石油公司請願、在公園宣導,然而他也懷疑自己這麼做是否只為了讓自己心安。

最後的結論是:作者就是無法棄公義於不顧,即便面對它很辛苦,但他還是選擇行動,用最有效的方式公告周知,儘管一定會被惡物攻擊/dumped on,但作者絕不會這樣對待他的理想。

亮點:

  • 有勾人的好開頭:作者用被啄、被威脅、被抓、被丟糞的經歷讓人繼續讀下去。而且在最後一段,也用這隱喻做結。
  • 視野隨文章進展愈見開展:一開始作者在野生動物中心實習,最後推展至社會公義與保育運動,每一段文字都讓她的價值觀更加明確、更有義意。請注意你的每段文字,是否能帶讀者一步步看出你的思路。
  • 巧妙使用幽默:關於「屎」的部分,既能引人一笑,也能反應作者的親身經歷,最後還能帶出一些有意思的隱喻。

清單製造者 / THE LISTMAKER

內容:用一份家用品庫存清單開頭,作者描述自己如何成為清單控。清單是種直白的表達方式,是腦中想法的濃縮、想像的假說,筆把飄渺的想法捕捉到紙上。

列清單,這些字詞會成形、會共鳴,驅使我的人生。

身為一個書寫者,我一直在建立現實。某個字可能很無趣、呆板,但是經由我的安排,這些字產生了意義,一旦被人閱讀後,這些字便自成一個實體。

身為一個詰問者,我在紙上讀、寫、編輯,文句寫出來後,便可改變世界上人們的想法,變得更好,或更壞。

字句也是橋樑。清單不只有名詞,還有do, complete, finish, be,駕馭我的精力,標註如何行動,指引我答案及方向,把混亂、直接、迷惑的我,和我想成為的我連接起來。

清單也是釐清想法的好工具,把事情一件件寫下來後,改變即將發生。

亮點:

  • 自創的佳句。如:清單是直率的表達方式、字句是橋樑、一旦把清單列出來改變即將發生。文章的步調掌握得很好,長短文句穿插適宜,閱讀起來不會煩悶。
  • 用一個主線駕馭文章:這是一篇蒙太奇式的文章,把關於申請者的各種面向,統編在一個主題下。這篇文章的主題便是「清單」,比如後半部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書寫者、詰問者、藝術家,甚至用橋樑來做比喻。
  • 不只看到作者想什麼(what),還能看到作者是怎麼想(how)的。

問題製造者及解決者 / THE BUILDER & PROBLEM SOLVER

內容:從小我就十分著迷於製造和解決問題。六歲時因為看了一個電視節目,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在後院挖了一個大洞,打算建個錦鯉池。八歲時自學開鎖,省下兩個星期的午餐錢買一組開鎖套件,好進到哥哥上鎖的房間。

在歷史課見識到珍妮紡紗機,但父母拒絕花500美元買一個18世紀的古董,於是上網找資料DIY,拆下腳踏車輪,裁木、找零件,每天梳貓好收集夠多的貓毛,把它紡成紗,做成一個小皮包,送給媽媽當母親節禮物。到今天,她還在用這個皮包⋯⋯

亮點:

  • 把缺點轉變為優點:文章開頭,作者提到許多他瘋狂的著迷所製造的「問題」,之後這些孩子氣的好奇心及興趣都變成她的資產-足智多謀、同情心、專注。
  • 探討「接下來要做什麼?」:大學不僅對你已經做的事感興趣,也十分重視未來你想做什麼。作者最後談到想做一個測量視力的手機程式,以及她對程式設計的興趣。透過文章讓申請單位清楚了解她的學習歷程,以及未來的可能方向。

2021/03/09

《小狐狸買手套》:新美南吉寫了狐狸之後,就再也沒人能寫狐狸故事了

每天晚上唸故事其實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不,這件事的前提是,必需是我也喜歡的故事,很多童書都太幼稚,別小看孩子好嗎!

日本童話:北有宮澤賢治,南有新美南吉。這是我讀完《小狐狸買手套》後,在書後的導讀裡看到的,其實不用書後的導讀,我早已被這本書裡許多簡單的可愛故事迷醉。日本新美南吉的研究者谷悅子說的沒錯:「宮澤賢治是大氣層中的人,而新美南吉是大地上的人。」因為新美南吉質樸自然,作品充滿人情味。

這本書裡的小故事,真的都很「小」,不到幾分鐘就講完了,但很美。

因為體色不同,本來互看不順眼的〈兩隻青蛙〉,冬眠後,春天把事物都變美了,泉水不僅可以把泥土,連眼裡的偏見都能洗掉。新美南吉最後說:「不管是人也好,青蛙也好,好好的睡上一覺,心情都會好起來啊!」拿來當睡前故事,實在太適合了!

「好好睡上一覺,心情會好起來!」這不是在對孩子說,這是在對愛生氣的媽媽我說的吧!

〈馬棚邊的油菜花〉中的蝴蝶和花,我想起像羅北兒《蚱蜢旅遊記》裡的一對旅伴。新美南吉的蝴蝶和花是會飛和不能動,羅北兒的旅伴則是很高和很矮,兩邊故事裡的視野同樣都被窗擋住了,怎麼辦?

每個生命多少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困境,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後天際遇走著走著就碰到了;有些可以憑自己的力氣去突破,有些可能怎麼就是跨不過、做不到、被困住了。即便沒什麼大事,偶爾我也會埋怨除了洗衣、做飯、看小孩,我就不能做點別的嗎?我也是有夢想的啊!

讀到這裡,新美南吉讓蝴蝶代替花飛起來,羅北兒讓高個子舉起矮個子。是的,此身非我有,但我有孩子,他們可以代替我飛起來,用他們的眼幫我看,我做不到的,或許他們、別人可以。

〈糖球〉、〈喜歡孩子的神仙〉也都很清新有趣。

嚴肅威武的武士把〈糖球〉這個故事變「甜」了。
「媽媽,有東西扎進我眼睛裡了,快幫我拔出來!」是什麼扎到小狐狸?原來是白雪反射出的耀眼光芒太強烈,沒見過雪的小狐狸竟以為是有東西扎進眼裡了!新美南吉的寫法真令人驚艷。

還有:「黑黑的、黑黑的夜,像包袱巾一樣的包住了原野和森林,但是雪實在是太白了,不管怎麼包,白茫茫的雪地都會露出來。」也很佩服他用包袱巾來形容夜。

除了新美南吉的故事,《小狐狸買手套》這本書插畫家何耘之的畫也很棒,原以為這是日本原著的插畫,散發著樸實的日本風,只有黑白墨色,但圖說故事的能力不下於文字,沒想到最後介紹是台灣插畫家。

讀故事時,以為小狐狸伸手那一幕會畫出小狐狸,結果畫家採用的視角是人那邊的,仔細看才會看到小狐狸從門縫伸出的手掌,雖不明顯,但仔細找圖的細節,讓「看圖」這件事變成一種探索的體驗。

〈小狐狸買手套〉
讀故事時看了一次故事,看插畫時又再看了一次故事,另一個有別於自己腦海中想像的故事。兩個故事互相對照,又產生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真有趣。
〈喜歡孩子的神仙〉可愛的神仙被孩子作弄。

〈小狐狸阿權〉是個悲傷的故事,的確是阿權惡作劇在先,但自從他知道小男孩的母親過世後,便因自責而一直默默送東西給小男孩陪罪,最後雖然沒有好結局,但至少,男孩明白了阿權的心意。對我來說,只要有人明白你的心意,那就夠了。

可惜,新美南吉比宮澤賢治更早逝,在這個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九年,在三十歲生日前夕離開人世。還好他寫了故事,這些故事就像幫牧人燈籠點著的〈一束火苗〉,一個傳一個,可以一直傳很遠、很久。

2021/03/05

要還書了:《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父母也是脆弱的,同樣需要照護、滋養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Struggling to Raise Children: Globalization, Parental Anxieties and Unequal Childhoods

出版日期:2019/06/04

作者: 藍佩嘉

我為什麼讀這本書/Why?

作者藍佩嘉之前寫過《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雇主》,獲得2009年開卷年度好書,想看沒看,而這本書主題切中現在的生活。

學到什麼/What’s New?

  • 在「導論」、「結論」兩章引用了許多社會學的理論,認識了很多「很利害」的專有名詞。
    如:法國社會學家與思想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的「階級秉性/disposition」、「文化資本(教育、品味、生活風格)」。
    Andrew Sayer (2008)「益品/goods」:人們欲求的生活方式。
    Allison Pugh「鋪路消費/pathway consumption」: 全球鋪路消費替孩子累積經驗與能力。
    溫暖威權 Warn and authoritative。
  • 獵奇。瞭解臺灣中產、勞工階級在教養及處境上的差異。
    書中有微觀細膩的個案故事,也有宏觀的結構與全球化分析,多元的家庭與學校訪談觀察,讓人像耳朵貼牆偷聽隔壁隣居如何教小孩。
    如:工程師父親用WBS(工作分解結構/Work Breakdown Structure)教女兒如何多喝水,在水壺放蜂蜜,以確認是否有在學校喝第二瓶水。
    房地產仲介主管用管理學、人際溝通技巧和女兒溝通。
  • 最大的收獲:用安瑪莉·摩爾(Annamarie Mol)病患照護的 「照護邏輯」來理解教養。
  • 作者最後的結論:
    我們的花園,跟他們的廢墟,實是社會的一體兩面。社會不平等其實是人人參與打造的關係性構成,這樣的論點並不是要讓優勢階級感到罪惡,而是強調,跨越階級界線來建立同理、瞭解與結盟,對於打造一個理想社會何等重要。

心得

  • 認清自己的教養「益品/goods」

別讓教養矛盾把自己搞得人格分裂,讓想的和做的、理想的和現實的、小我和大我目標,一致/對齊。

幸運的,我們倆都認為「活出自己」、「做有意義的事」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基本信念確定後,人生也就簡單多了,生活也會過得比較踏實。

  • 焦慮

記得小時候逛了百貨公司後,好興奮,想要的東西變好多,結果被長輩數落:壞目。我們很幸運,是家族中的第一代大學生,書讀得多,有能力、選擇變多,但也因此心眼多、煩惱多。

「新自由主義親職」,父母不僅要為孩子的健康與幸福負責,甚至教育、飲食、是否疫苗施打都應該由個別家長進行「選擇」。

再來是:競爭。錯過科學大爆發的工業革命,亞洲人總處在超英趕美的氣氛中(佐藤學:壓縮現代性),父母那代是牛車,我們這代有能力換更好的車,不能浪費啊!能跑多快就多快。就像大學填志願,不要浪費分數。

  • 密集親職

也是焦慮的原因。物質條件、時間,和父母比起來都充裕許多,父母付出更多的時間,把精力投注在孩子身上,孩子又變少,彼此的壓力就更大了。

書上說:

對子女生活過度介入造成孩子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調查顯示:習成就愈佳的學生其身心症、焦慮抑鬱的狀況都更為明顯。親子間加強的情感連帶,強化了家長的「軟性權威」、對孩子的「情感勒索」,不僅壓抑孩子自主發展空間,也讓他們更不快樂。

  • 照護的邏輯

書中借用安瑪莉·摩爾(Annamarie Mol)病患照護的「照護邏輯」,來理解教養,是我覺得最有收獲的地方:

在照護的互動過程中,我們不僅將孩子視為行動的主體、認可到每個孩子獨特個性與需求, 同時也要體認到,父母在關係中也是脆弱的,同樣是需要照護、滋養的對象。 

照護的邏輯不在於強調父母的選擇與掌控,也不是全面配合孩子的需求,而要考量整個家庭團隊的互助與分工,同時要求每個成員都要認真看待彼此的貢獻。 

什麼是好的教養目標?就是在家庭的資源、時間、能力等狀況允許下,實際可能達成的目標。這些目標不是預先規劃的,而是在行動中持續地尋找適當、可行的目標,這是持續協商、共同試驗、做伙修補的過程。

  • 反脆弱

時代變動很快,以電話為例,在短短不到二十年間我們從電話、BB Call、手機到網路電話,對於未來,想讓下一代過得更好,我不確定我的經驗還適不適用在他們以後的世界。

因此,面對多變世界,需要的可能是:心理韌性,和處理不確定的靈活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