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廚房小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廚房小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12/20

剝龍眼

剝龍眼時配什麼? 

聽飯粒弟練琴。

剝龍眼這種手工活,很適合腦袋放空。再不然打開耳朵,聽小男孩拉琴。

「慢的拉得好,快就拉的好。」

我知道他不是趕著練完而故意拉快,而是想帥而慢不下來。聽他練琴,我常要叫他「開」慢一點,不,「拉」慢一點。

天冷想喝熱茶,除了茶葉,還可以喝什麼?

冰箱有一包冷凍龍眼,放得有點久,桂圓茶剛好清庫存。

盤子裡,一邊龍眼子、一邊龍眼肉,蜘蛛人被埋得只剩一隻眼睛。蜘蛛人只有眼白,要不要來顆「龍眼」? 

 琴練好,正好煮水、吃桂圓。

2022/12/18

黃金泡菜

看到臉書上建中三十重聚,請 show girl 穿貼身短裙扮教官,一堆中年男子開心地貼和「教官」的合照。

覺得有點不妥,但又暗自埋怨:為什麼北一女三十都沒有帥氣教官咧?!

但若真有,我其實也不太敢合照。不是怕老公看到,而是怕小孩看到,這樣是不是就是所謂的「物化」?

之前女孩和球星「魔獸」合照,引來許多酸民⋯。「魔獸」至少是球星,會打球的人本來就讓人喜歡崇拜,但 show girl 扮教官代表的是?

圖文不符:黃金高麗泡菜

婆婆送我一大顆高麗菜,拿來實驗黃金泡菜,好看容易,好吃比較難。

一個晚上之後才知道⋯


簡單版:蔡季芳老師:https://youtu.be/2JJk0-thdZ0 

  • 高麗菜不要洗直接切,殺青時也不要壓,殺青後再洗才不會傷到菜
  • 殺青:切片加3%鹽裝袋,每隔一段時間翻面放,直到梗變軟。--> 菜胚
  • 糖:15%。辣椒、蒜頭適量會搶味。花生打到乳化成油。醋、香油。

講究版:阿慶師 https://youtu.be/-8Et1TBuI_o

  • 山東大白菜:用剝的 要壓出菜水 殺青後用飲用水洗淨
  • 紅蘿蔔、南瓜:油炒軟才不會有青澀味 
  • 蘋果、花生醬、香蕉滑口感,蒜頭不炒保持它的微嗆感


2022/12/09

皮蛋:「特別」與「壞掉」的細微差別


今日早餐:皮蛋雞蓉粥

昨天煮咖哩買了包雞里肌,一次吃不完,今天正好和皮蛋拿來煮粥。

從阿媽家拿回來的皮蛋已經在櫃上等了好久。不是忘了也不是故意冷落,實在是皮蛋味道太「獨特」,就算愛吃的飯桶男人們遇到也要表示「尊敬」。

沒辦法像皮蛋豆腐那樣直球對決,但放在粥裏,為雞肉丁扮演男二美味助功手,就很可以接受。

不然皮蛋還能怎麼吃呢?

為什麼會有皮蛋這種東西,琥珀色的蛋白凍很漂亮,但綠色的濃汁很嚇人。想起馬尼尼為《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

有些壞東西可以變成「特別的東西」,有些壞掉就真的壞掉了。

想吃皮蛋,就是想探索「特別」與「壞掉」的細微差別。

話說有天早餐店的熱豆漿喝起來怪怪的,以為是煮過頭了點的炭味,但再喝幾口,又不像,跟店員反應,證實是酸了。賣了一早上竟無人發現,大家的味覺都怎麼了?

2022/12/01

蛋炒飯

男孩最近迷上 Uncle Roger,一系列點評蛋炒飯影片看下來,西方人對飯、對炒、對調味,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完全打破我們的理所當然,炒飯加水?加豆腐還捏碎?生米去炒!

Hi ya!不是這樣的。

然而就算是東方人,每一個地區,乃至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經典蛋炒飯主張。

來說我家的版本。

材料只有三樣:蛋、飯、蔥。

「蛋炒飯」,重點不在名詞飯和蛋,是動詞:炒!

中火熱鍋,熱到毛孔全舒張開,倒油潤鍋,打蛋炒香、下蔥白微煎,灑鹽,稍鹹點。

再加點油,打入第二顆蛋,馬上把飯倒在蛋上,壓飯讓飯沾滿蛋汁,持續拌炒到飯粒粒分明。二顆蛋的作用是滾包飯粒,對把飯炒開很有幫助。

最後灑上蔥花,一些胡椒,就是一盤蔥香四溢又清爽的蛋炒飯!

夠鹹的炒蛋搭在白飯裡,鹹與不鹹的落差,可以發揮相當於魚卵一樣的效果:鮮味炸彈!

不加醬油。醬油味重,一下去全是醬油味,蔥本身就很香了。

成功的炒飯最後盛完,鍋子應該略微油亮。


2022/11/30

蔥油拌麵


蔥油拌麵、腳白筍,和一顆貢丸😃
婆婆分我人家給她的一大把蔥
蔥要趁鮮吃
吃不完那就用油煨一下吧
做成蔥油

今天天氣驟冷
煮一把麵線
一樣是婆婆給的,土地公前拜過的

在碗底倒進蔥油 
一小匙鹽、一小匙白胡椒粉
燙好的麵線趁熱淋上去
拌一拌
就是一碗香噴噴的蔥油麵

吃烏魚的季節

11/19

今早市場一尾烏魚一百八,就算最小還是很有份量,切塊,三個人至少可以吃上三餐有餘。

今晚就先來:蒜燒烏魚。

11/26

一條烏魚的第二種吃法:烏魚頭豆腐薑絲湯。

11/30 

烏魚三吃完成:辣豆瓣煨烏魚

這烏魚不知是養殖的,還是不夠新鮮,有點土味。最後就用點辣豆瓣,鹹香鹹香,微辣微辣,滋味也還不錯。

完食!

得到一個教訓:凡事別貪多



2022/05/29

端午包粽

今年,覺得自己準備好了,在端午前向婆婆要了包粽工作。

本來婆打算買,省事,可我們想念裡面有花生的自家粽,而且家裡已有許多好料:婆婆自己曬的菜脯、小嬸鄉下拿的花生、前陣子公婆旅遊澎湖買的冬蝦、過年用到現在的新社香菇,只要再滷個肉,買糯米、粽葉,就可以包粽子了。

承攬任務前,先偷偷練習兩次,確定包得出「婆婆味道」才開口。「拜土地公、神明、祖先⋯⋯」婆婆算了算,要三十顆才夠。

去米行買糯米,有人聽到包粽,問何不吃油飯就好。是啦,粽子跟油飯很像。老闆問粽葉要大要小?大的比較好包。

有人嫌包粽子麻煩,但我就是為了享受這些麻煩才包粽子。婆婆問要不要幫忙?「不用!不用!」別讓人打擾我獨享這份麻煩。

先從滷肉開始

婆婆請熟識豬肉攤特別留軟骨三層肉。和牛排一樣,三層肉也是有分級的。交給我很有份量的兩大條,滷了之後只剩一半,不是我偷吃,肉滷了會縮水。

用鐵鑄鍋滷肉效果很好。

鐵鑄鍋燒熱,把切得比大姆指再大一點的三層肉平鋪在底,灑些二砂,煎出琥珀糖色後取出。換炒香料:放進切段大蒜、花椒、蔥炒香。再把肉放回來,加醬油、紹興酒、白胡椒粉,讓肉顯現出想要的色澤後,加水至淹過肉煮滾。

試試滷汁味道,加鹽、加糖,讓味道略重一點,才有足夠火力在包粽、配飯時放出火花。蓋上鍋蓋,滾了之後關火,讓鐵鑄鍋把肉悶熟,不僅省瓦斯,厚鐵悶的肉軟Q不爛。若一次不夠,再滾一次,再悶一次⋯⋯。記得把肉翻動一下,肉需要滷汁滋潤才不會乾乾的。

花生泡進高濃度鹽水,讓解析度的落差騙花生大口吃水,一小時之後瀝乾拿去凍一夜,當裡頭的水膨脹成冰,花生就硬不起來了。

以上,是包粽前一天的準備工作。

備料

端午前的星期六,這一整天我只打算做一件事,包粽。

量十五杯糯米(一杯米約兩顆),數八十片粽葉(一顆兩片,但米可能會多、葉可能會破),十八朵香菇(一顆半朵,太小就一朵),取菜脯、倒冬蝦。鹹蛋黃、滷肉要綁粽時再拿出來。

先來個大合照

冷凍花生沖水後拿去蒸。每批花生狀況不同,蒸好時試吃一下,不夠鬆再蒸,不夠鹹就加鹽水蒸。

洗蝦米瀝乾水炒就不會油爆。香菇、菜脯都洗淨泡水,香菇水炒糯米時可用,菜脯泡水為了去鹽。

接下來拉個舒服的椅子,剝蔥頭。把紅蔥頭外面那層咖啡色老皮剝掉,裡面是漂亮的紫色。在星期六早上七點,其他人都還在睡覺的時候,一顆一顆地剝著紅蔥頭⋯⋯

紅蔥頭要多少?看體積,約糯米的五分之一,剝皮、油炸後會少很多。


剝完紅蔥頭,坐得也夠久了,看是要站起來切料,還是去休息一下。他們起床了,去吃個早安餐回來再戰。

回來把菜脯洗起來,香菇取出、水留著待用。還有糯米也洗好泡水,等料切好,差不多泡兩小時剛好炒料。

切東西是要算計的。想想怎麼切,好切、有效率,最重要的是不要切到手。如果有先想過怎麼切,這三個問題往往就一次解決。

菜脯先切成細長條,再把長條併一起切丁,好抓取不亂跑。菜脯吃吃看,太鹹用水洗一下。不要洗過頭,鹹點好,配不太鹹的粽米,味道上的落差菜脯的感覺更明顯,整顆粽子吃下來也不會過鹹。

香菇去蒂,太大朵對切,蒂頭集中最後逆紋橫切成細末,等一下先下去炒香。

紅蔥頭最後處理,因為很辣,會邊切邊流淚,排在最後,切完直接炸油蔥酥,縮短味道揮發的時間,縮短它刺激我的時間。紅蔥頭切得太細容易焦,太粗要炸比較久,但這都沒關係,只要小火都好控制,關鍵是粗細一致。

油蔥酥炸到黃就好,撈起後續熱才不至於太焦。

鍋熱後再倒油,油多點,冷油下紅蔥頭絲,
用小火、看情況翻動,就能炸出漂亮的金黃油蔥酥。

要剝、要切,還要用油小心炸,只為了那香而不膩的油蔥酥味道。就算為此剝得指肉分離、辣得眼淚汪汪,付出一、兩個小時,值得。

最後,吃粽子的人可能不知道有油蔥酥,也不知道粽子那麼香是怎麼來的。

炒料

鍋子裡的油接著炒菜脯。記得放糖,平衡菜脯的鹹也讓味道更豐富。放多少?邊加邊試。

菜脯起鍋,加油、熱鍋,用小火慢慢炒香蝦米。有人覺得蝦米腥,洗蝦米時我也覺得,但是,小火,用點油慢慢地炸它,腥味趕走後就變成醇厚的香氣。接著把細碎香菇蒂加進來,小火繼續,風乾菇類的香味有點像煮熟的芋頭。

香菇片加進來,白胡椒粉、加醬油、加鹽,味道炒進香菇後,熄火,夾出香菇待用。

開火,倒進香菇水,煮到滾,試味道至略鹹,因為糯米就要進來了。把菜脯、花生也加進來拌勻,熄火。包粽米炒好,一鍋到底,不浪費油也不用洗鍋。

這次三十顆粽子、十五杯糯米,鍋子裝不下,分兩次炒也比較好照顧。

炒完料,包粽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二,休息一下可以,把料拿去冰隔天再戰也可以。

包粽

確定要包了再洗粽葉。這次上午備料就把粽葉洗了,雖有保鮮膜保溼,到了下午葉子已有點乾,綁時裂了不少。

買回來的乾燥粽葉沈入水中煮開。加點沙拉油粽葉不沾黏。水滾取出葉子,一片片用清水、菜瓜布刷洗兩面。洗好後,十葉一疊,平滑那面朝上,交錯放好瀝乾。一疊用完就是五顆方便計算。

像服飾店新上的夏季新品。

來到最後一個步驟,包粽子!

這一做下去就很久,最好規劃一下工作環境。佈置得好,過程行雲流水,像設計良好的機械,運轉起來完美和諧。

廚房水糟一角是我理想的綁粽作業區。用叉子、湯匙或筷子穿過棉繩結上方的洞,橫放進烘碗機放盤子的鐵架間,便穩穩地架在頭頂上方。拉出棉繩,垂下來正好落在胸前,綁粽子的最適高度。

綁粽也像吃燒餅,一定會灑些東西,就讓它掉在水糟裡,免得地上踩來踩去,最後還要拖地。炒好的糯米整鍋拿進水糟,就算米灑出來,大致還是回鍋裡。最小化浪費、最小化清理。疊好的粽葉也放進水糟,就算它滴水也不怕。

水糟周遭流理台淨空,留給香菇、滷肉、切半鹹蛋黃,再給它們配上適當尺寸的湯匙。Yes,綁粽開始!


兩片粽葉疊在一起,不用對齊,葉柄處稍微錯開,前後也稍微參差。約取中間對折,底部往上折一點(才不會露饀),兩葉柄下、兩葉末上疊合,形成一個杯狀,葉末比葉柄低點,以便收尾時鬚鬚都在裡面。

底部往上折一點才不會露饀

舀兩匙米,鋪片香菇、半顆蛋黃、一塊肉,再舀米蓋上,用湯匙壓一下後約九分滿,杯緣留點粽葉才包得住米不外洩。

蓋上葉子,把上方葉子像包耳帽一樣順勢往下包覆,擠壓出粽子形狀;換手從上方握粽,空出來的手把葉子兩邊順著中央葉脈對折收起,合著粽身折起來,再次換手握粽。

空出來的手拉繩,和粽葉纖維垂直(以免割破粽葉)繞個兩圈,拉緊、打個活結,就是一顆有角度、有腰身的粽子了!

剛開始不太順手,可能要弄破幾片葉子,綁不好就拆,幾次就熟了。經驗告訴我,粽子大小和手有絕對關係,太大,超過手的掌握很難包好。當然粽葉也要夠大。

最後十五杯糯米包了三十四顆,如我預估一杯米約兩顆粽。如果前面包小點還會再多幾顆,多幾顆是用來試吃的。三十四顆,包了約兩個小時,一顆約四分鐘。

快鍋煮粽

放一鍋水燒開。等會直接用滾水煮粽,才不會讓粽子泡水太久,太爛了。

把粽子整齊最密堆積進快鍋,在上面放個盤子壓著,水開後倒進滾水、淹過盤子,蓋鍋,煮到快鍋嗚嗚叫後,關小火煮三十分鐘。喜歡米Q,可以二十五分鐘就好。一樣,這時間也要看快鍋大小而定。

快鍋排氣後,取出粽子吊掛放涼,隔天提粽子去婆家交作業。


端午前一天婆婆自冷凍庫取出粽子退冰,隔天蒸熱、拜拜,待晚上大家都回來時,一起享用。

當大家忙著剝粽子時,公公特意說了一句:「今年粽子是阿芬包的哦!掌聲鼓勵、鼓勵!」讓我有點不好意思。雖然說綁粽子是我自己歡喜甘願之事,但公公的特意表揚,十足撫慰了我的努力。婆婆也說:「拜土地公時,人問我粽子去那買的,我說是媳婦包的!」婆婆臉上的得意也是我的得意。

但沒想到粽子剝得不太順利,多數粽米都黏葉,之前在家試吃不會這樣,這批粽子先試吃三顆也沒這問題。想想,可能是婆婆二次處理,歷經一下午的拜拜、晚上大家吃又蒸了一次。明年要把這個環節考慮進去。

過去婆婆包的粽子有個特點:粽腳處的米不熟。照理說,米沒熟是火力不足,然而粽子裡面的米都熟了,最外面、最末端的粽腳沒道理不熟。好幾年如此,至今仍是謎。

小時候吃的粽子裡有蛋黃,也覺得就是要有鹹蛋黃才香,然而有些小孩不喜歡,直接挑出來放爸媽碗裡,或許有些大人也不喜歡,明年記得給有蛋黃的做記號。

粽子要考慮的,除了怎麼包,還有怎麼吃。

參考:




2022/03/26

《動物園的放飯時間》跟吃有關的事

動物園的放飯時間 /どうぶつたちの給食時間
作者:並木美砂子 繪者:植木七瀨

每隻動物的狀況不一樣,有時候會遇到好不容易找到食物了,卻非得讓給別人不可的場合(如山羊會被其他山羊用⻆撞);也有動物不會當場進食,而是暫時將食物貯存在某處(如松鼠),又或者把食物塞進頰袋裡,塞得鼓鼓的,再到自己喜歡的場戶一點一點慢慢吃(猴子就是這樣)⋯⋯ 

「把決定好的食物放在平時的固定場所,那麼,餵食的時間就結束了喔」的狀況是不會發生的。

餵養一個家的媽媽,和中央廚房看菜單做菜很不一樣,要考慮的事情可多著。

她必須是一個經濟學家(計算食材成本、性價比)、營養師(設計健康、營養均衡的菜單)、廚師、時間大師(設計製程,充分利用各種廚具,在指定時間完成,並盡量讓每道菜保持在最好吃的溫度及狀態),同時也要是客製化的行銷高手,針對不同的客戶推銷不受歡迎但營養的食物。

而最重要的,還必須是公關高手,佈置用餐環境,經營用餐氣氛,讓一家人一起吃頓開開心心的飯。

所以真的就像動物員裡的保育員:不是把食物放在固定場所,就完成了餵食任務。

我就是「保育員」

看《動物園的放飯時間》時,深深覺得「保育員」根本就是我同事!

保育員最重要的觀察項目是「進食方式」及「殘留方式」:如果動物表現和平常有所不同的話,就代表牠很有可能身體出了什麼狀況。整體動作、皮毛狀態、眼神光輝、糞便形狀和氣味,每一項細節都不能馬虎,每隻動物的喜好也都得好好記住。

沒錯!面對一個只會哭、一句話都不會說的 baby,或是一個生氣中或叛逆或挑食的小孩時,那個媽媽不是這樣動用所有觀察力去猜「他到底怎麼了?」

不愛吃的小孩

我第一個照顧的動物,不知道是對食物不感興趣,還是她本來需要的食物就不多,進食速度很慢。吃飯速度讓人抓狂,我從台北回到台中,她的晚飯還沒吃完。

幼稚園小朋友都睡完午覺了,她還在吃,因為那天老師忘了收她的碗。因為吃早餐,小學遲到一整個學期。學校健康檢查發通知單給這個全年級最矮、體重最輕的小孩,她也不以為意,因為所有人都叫她開心果。

一套制服可以從小一穿到小六,爸爸誇她很環保,而且小的方便攜帶。

這讓我想到《動物園的放飯時間》裡的樹懶。樹懶英文Sloth,也是Slow的名詞型,因為身體肌肉量少所以活動緩慢,也可能因此用來進食的肌肉也比較少。代謝量很少,只要少許食物就能生活。

你不會看到樹懶「搶食」,也許牠會想:「那是我先找到的啦!」但絕不會出現打成一團的場面,因為根本沒有能量可以打鬥。

警告,接下來要說的事有點不雅,慎入。

記得有個孩子小時候吃飯很慢,又吃的很少,又不愛喝水,以致好久好久都沒有便便(這小孩是誰請自行對號入座,讀者自己想像,如果你覺得我在說你,那也是你自己覺得哦,不要說我把你的糗事說出來。)

小孩還不太會說話,但看她的樣子常因肚子不舒服、想便便而哭。邊走邊繞邊哭,但偏偏就上不出來。大人們問來偏方喝蜂蜜水有效,她不愛喝水但愛吃糖,或許這方法有效。只要能讓她多喝水馬上去準備。

喝水量增加後,終於等到關鍵時刻。

愛她的姑婆,只要看她想上廁所,便就地鋪上報紙,自己坐在矮凳上,把她抱在胸前、叉開兩腳,省下移動到廁所的時間,讓她在便意來時馬上就有得上,不要錯過。尤其她又是個有潔癖的小孩,不喜歡廁所。

這次是真的了,小孩不哭收起眼淚,用力。用力到滿臉通紅。姑婆也出聲應援,「好!出力!」、「加油哦!」,又是台語又是國語,「嗯~」。

終於,出來了。

(事實上,我還幫了點忙。這部分太噁心了,省略。)

經歷過這段,那小孩之後就不再抗拒喝水了。

就像這樣,慢慢地和這個不愛吃飯的小孩磨啊磨地,現在她正正常常的,和我一樣高,不瘦也不胖。

吃得好的小孩

除了不愛吃的小孩,還有愛吃的小孩。

不只吃得好也睡得好,吃奶期一星期沒有便便,醫生檢查結果是:吸收能力好。

照顧愛吃的動物要留意的不是他的食物,而是他有沒有搶了別人的食物。小學中年級開始像吹氣球一樣變圓,像麵糰發酵後的白胖饅頭,原本就小的眼睛,被擠得細成一條線。

還好,上了國中後,身形就開始拉長,現在都比爸爸高了。

不知道和我們家姓「飯」有沒有關係。爸爸說愛吃的人最好相處了,再怎麼不開心,「吃」就開心了。雖這麼說,我倒覺得這是因為家裡「餐桌」的魔力。

喜歡在家吃飯,也喜歡一家人去餐廳吃飯,但在家吃飯最日常也最舒服。

週間上課上班只要回家,就可以脫掉臭襪子、換上舒適的家居服,躲到自己熟悉的領地/書桌裡做事,不用排隊也不用等位。冰箱裡有喜歡的食材,等一下媽媽就會煮好,飯做好時,功課也完成許多,剛好休息一下,吃飯。

吃飯聊天,吃飽後再回來寫功課,感覺又不一樣了。

主動性

雖說是「餵」食,但如果要說到「吃得好」其中一定有很強的「主動性」。

只要有「我愛」吃的,那餐就特別美味,心情也特別滿足。準備時,吃的人的喜好是一定要考慮的。

家人不只在桌上吃菜,偶爾他們也會一起上菜市場一起買菜。當有些菜是他們自己挑的,或是來自他知道的菜攤,吃起來都會特別有感。再不然,當我說到買菜時和菜販間的對話,或買菜比價或看到的事,大家都會吃得更有滋有味。

「參與」,無論直接、間接,動手或動情,都讓吃飯這件事增加了主動性。我們是主動的吃,而不是「被餵」。

主動性讓他們覺得吃是「有選擇」的。

這很好,因為這樣,一旦在乎,就不會隨便吃。珍惜吃,也就不會吃過頭。

自己包水餃

但這也不好,因為他們變得挑剔。豆腐就該吃那裡的豆腐,味噌湯一定要有蔥花,煎個蛋,有人要全熟、有人要半熟,連要淋那種醬油每個人都有不同意見。

生命以「覓食」為中心

《動物園的放飯時間》提到鯨頭鸛喜歡獵食,雖然這些活鯉魚是保育員準備的,但對牠們來說,這魚是牠自己獵的:慎重地接近獵物,咻地用喙部前端夾住魚頭,瞬間向上仰頭吞下。緊張的氣氛立刻像繃到最緊而斷的弦,瞬間釋放。

動物園裡的動物基本上不會特別對保育員有感情,保育員會在動物不在場時去「藏」食物,讓動物自行去發現食物。

將你的想像力發揮到極限,「尋找食痕」 想像那個發生過的覓食場景。以生命基本的「覓食」為中心,深度思考那些關於動物們的事。

閱讀《動物園的放飯時間》每每讓我想到為家人準備食物的過程,吃是件大事,餵飽一家人,教他們「如何吃」,快樂地、有意識地、有選擇地。

能自己「覓食」後,就可以獨立了。 

2022/03/09

曬蘿蔔

因為吃到乾癟的菜脯,想自己曬蘿蔔。

原來曬蘿蔔不難,最重要的材料只有兩個:蘿蔔和太陽。

四月底,市場裡兩顆白胖胖蘿蔔四十元,每顆對切成四長條,菜刀劃下瞬間,力道比我想像輕盈,遲疑了一下:這麼多汁纖細是不是該拿來煮湯?

但既然決定,還是來曬我的蘿蔔吧。

洗乾淨的蘿蔔,切開、曬個兩天讓它變軟。

變軟之後搓鹽,鹽才吃得進去。有人說用食用鹽因為加了碘會產生苦味,建議用粗鹽。每次看到「有人說」就覺得這到底是真是假?下次做,同一批蘿蔔分兩成碘鹽組、粗鹽組對照一下,看看沒有沒影響。




2022/02/14

紅燒肉

想吃紅燒肉。

星期天上市場買了條五花肉,今天一早先川燙,再用糖在鍋裡煎一下,淋醬油、米酒,加薑片、八角、紹興酒放電鍋蒸。

小四生起來便問:什麼味道?紅燒肉。哥哥、姐姐、爸爸,每個人起床都來問候它。

中午吃飯,所有人都來關心:今天中午吃什麼。我把菜色唸一遍,最後大家都以同樣的問句做結:「那肉不吃嗎?」

因為「輿論」壓力,本打算明天中午吃的紅燒肉只好也上桌了。

「只能吃一塊,這是明天的菜。」我說。

「蛤!為什麼!!」不愛吃飯的姐姐第一個抗議。

姐姐是先說話的那種,兩個弟弟和爸爸早都夾了一塊,正忙著吃沒時間講話。

聽到姐姐和我的對話,爸爸裁示:「那就吃吧,明天再去買。」

禁肉令解除,小四弟便敢緊盤點鍋裡有幾塊肉,每個人可以吃幾塊⋯⋯

「這比我們在台北餐廳吃的還好吃!」

大家紛點頭,忙著吃,沒嘴巴說話。


幫姐姐載棉被上台北,順道去某家著名的台菜餐廳吃晚餐,點了滷肉,一上桌看它結實的樣子就讓我有點失望,果不其然,那部位的肉是最柴、纖維最長的地方,而味道不知是涼了,還是怎麼了,連淋汁也讓人失望。空心菜用的是超市常見細梗的那種,從食材品質就差了。


因為沒吃到好吃的滷肉,隔天便上市場採買。買一條肉肥適中且帶點軟骨的五花肉,再買一把梗脆葉綠的空心菜,報復昨天沒吃到的遺憾。

食材買「好」就嬴了一半,接下來就是花「時間」和「心思」好好對付它。

做一鍋Q彈入味的紅燒肉其實不難。

2021/11/29

星期六邀公婆晚餐

公婆倆週日要去馬祖旅行三天,讓我把冰箱裡的東西都帶回來,因此週六晚請他們來家裡吃飯,否則他們倆肯定外食。即將外食三天,在出發前一晚,做點公公喜歡吃的家常菜吧!

八十歲的公公口味很傳統,但近幾年牙口不好,喜歡也只能吃軟一點的東西,因此今晚菜單就都是比較「軟」的菜:

  • 蚵仔蛋(婆婆說要切點蔥花煎比較香)
  • 蠔油彩椒豆腐(為此買了瓶李錦記蠔油,199,之前都捨不得買,調味料比食材還貴)
  • 炒菠菜
  • 香菇蔭瓜雞湯
  • 再加上前天婆婆拜拜買的酥炸喜相逢(一種很像柳葉魚的小魚)
以我目前功力、烹飪設備準備五人吃的一頓飯剛好。除非儘量事先做,否則如何在半小時內完成、熱騰騰上桌?我喜歡熱的,熱湯、熱菜,一起吃飯時熱呼呼的氣氛。

因此,也為了不要手忙腳亂,把食材全部準備好再開始。

把「全部」食材從冰箱拿出來。這很重要,如果不拿出來,常常會在吃完或吃到一半時,才想到有個什麼東西沒煮到。

喜相逢先一尾尾舖在烤盤上,退冰,等會再烤。

接著從煮湯開始,好湯需要時間。今早買的新鮮雞腿洗後,不用燙,待水滾後直接下鍋,用中小火慢慢煮,撈去浮沬,可以看到些微雞油在表面透著一層金黃,這時再放香菇、蔭瓜。(攤主說是土雞,但肉質有點軟爛,比超市裡的肉雞好點而已。)

準備蚵仔蛋,先打蛋(裴社長說常溫蛋煎起來比較香),蚵仔沖水後,灑些蓮藕粉、燙過、放涼待用。

當天去市場買的王功蚵仔。
入冬後就是蚵仔的季節,肥美。
150元一袋。

洗米,五個人,兩杯米差不多,除非有青少年。洗米用點大水,把米粒外的粉塵沖乾淨,如此煮出來的飯比較不會黏飯,粒粒剔透。浸一下,讓米心吃水後再煮,煮出來的飯比較甜。(這是另一個知識型網紅測試後的體會)

油豆腐沖水去油。洗菠菜、青蔥、紅黄椒,切成適當大小備用。

以上約莫半個多小時,事前準備其實比真正烹煮花時間。

在開始煮之前,把雞湯火關了。半個多小時的小火,肉應該熟了,也軟了,再煮下去可能太老、柴了。另外,喜相逢送進烤箱第一次加熱,和大同電鍋一樣插電、按下開關,開始煮飯囉!

五點多,開火。

料理一桌菜最難的是:在開動時讓每道菜都在最好的狀態。

以今天為例,先煮蠔油彩椒油豆腐,它需要煨一下,煮好放在有深度的盤裡,加蓋保溫。再來煎蚵仔蛋,最後不用洗鍋續著蛋香油炒菠菜。

青菜,總喜歡最後再炒青菜。鍋和油都要熱,就是要用點油、大點火,下鍋時「炒~」的一聲與蒸氣同出,夠熱,才炒得出菜的甜,這是水煮做不到的。所有菜都拌炒到後,這時有點乾、加點水,約米杯的1/3,延鍋邊下去,一陣輕煙,給青菜補水,讓蒸氣及水把熱帶進去、把菜煮熟,他們會像活過來一樣,油油亮亮,美麗動人。

蠔油彩椒

我不抗拒調味,該有鹽就下鹽,讓食材的味道展現出來,才對得起這些食材。要求真味的人為何不乾脆完全省略?(要清高就徹底一點)

五點半多,先生把公公婆婆接來了。我請先生換用婆婆送我的新碗為他們盛飯。

一頓好飯,要配上美麗的磁碗。

磁碗使用不免碰出凹洞,因為怕便一直不捨得用新碗。新碗藏在櫥櫃,每天用破碗。婆婆送我的美麗磁碗也是因為這樣被她保存了好幾年(十幾年?),十多年前我們買了新房,她從櫃子裡把這些珍藏的碗拿出來送我。

這些美麗的碗,我也捨不得用,同樣又被藏放了十年。究竟美麗的碗是做什麼用的?拿出來,它們的美,才能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