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1

2021年的最後一天

整理書櫃

天氣好冷,其實也沒多冷就15、6度,這幾天都和小胖胖一起睡,還可以和小男孩抱抱睡覺要多珍惜。感覺才認識姐姐、哥哥不久,他們倆便都離家唸書,久久才能見面、吃飯。

新年假期給自己一個小任務:整理書櫃。把書汰舊換新,拿到二手書店換些新書回來。

翻到2013年寫的手記:

在充滿冬日陽光的卧室折衣服。

老公內衣肩膀「虛」去,
弟弟大姆指破洞的襪子,
姐姐鬆掉的內褲鬆緊帶。

都是時間走過的痕跡。

我看見喜歡掙脫,從未等待,留不住的時間。


翻到姐姐、哥哥十多年前畫的圖、寫的卡片:



植物園

吃過早午餐,真的是「早+午」餐,太陽天空那麼美怎能躲在家裡,去植物園散步。當別人都在塞車,我們在植物園模擬出門遠行:台東、恆春、蘭嶼。



植物園旁有UBike,小兒子比試一下,發現他已長高到可以上下車了。於是便租了一台,把座位放到最低,讓他熟悉一下車感,這樣之後我們便可以騎 UBike 去玩了。


海鮮麵

前兩天他就說想吃海鮮麵,那今晚就吃海鮮麵跨年。

海鮮麵不難煮,難的是材料很多,但只要去市場這就不是問題。去一趟家附近的黃昏市場,買到50元的豬肉片(老闆還幫你片好),一小碗鮮蚵、三尾蝦子、九顆蛤蜊才80元(只有市場才能這樣買),再買一朵5元的福山萵苣(實在太便宜,農夫能賺多少呢)。


蜘蛛人

上次姐姐回來看了《蜘蛛人-無家日》,為了讓小男孩了解蜘蛛人的前世今生,新年假期正好看片補課。

這便是我們2021年的最後一天。

我們很幸福,但香港、緬甸、烏克蘭的人可能沒辦法。

2021/11/29

星期六邀公婆晚餐

公婆倆週日要去馬祖旅行三天,讓我把冰箱裡的東西都帶回來,因此週六晚請他們來家裡吃飯,否則他們倆肯定外食。即將外食三天,在出發前一晚,做點公公喜歡吃的家常菜吧!

八十歲的公公口味很傳統,但近幾年牙口不好,喜歡也只能吃軟一點的東西,因此今晚菜單就都是比較「軟」的菜:

  • 蚵仔蛋(婆婆說要切點蔥花煎比較香)
  • 蠔油彩椒豆腐(為此買了瓶李錦記蠔油,199,之前都捨不得買,調味料比食材還貴)
  • 炒菠菜
  • 香菇蔭瓜雞湯
  • 再加上前天婆婆拜拜買的酥炸喜相逢(一種很像柳葉魚的小魚)
以我目前功力、烹飪設備準備五人吃的一頓飯剛好。除非儘量事先做,否則如何在半小時內完成、熱騰騰上桌?我喜歡熱的,熱湯、熱菜,一起吃飯時熱呼呼的氣氛。

因此,也為了不要手忙腳亂,把食材全部準備好再開始。

把「全部」食材從冰箱拿出來。這很重要,如果不拿出來,常常會在吃完或吃到一半時,才想到有個什麼東西沒煮到。

喜相逢先一尾尾舖在烤盤上,退冰,等會再烤。

接著從煮湯開始,好湯需要時間。今早買的新鮮雞腿洗後,不用燙,待水滾後直接下鍋,用中小火慢慢煮,撈去浮沬,可以看到些微雞油在表面透著一層金黃,這時再放香菇、蔭瓜。(攤主說是土雞,但肉質有點軟爛,比超市裡的肉雞好點而已。)

準備蚵仔蛋,先打蛋(裴社長說常溫蛋煎起來比較香),蚵仔沖水後,灑些蓮藕粉、燙過、放涼待用。

當天去市場買的王功蚵仔。
入冬後就是蚵仔的季節,肥美。
150元一袋。

洗米,五個人,兩杯米差不多,除非有青少年。洗米用點大水,把米粒外的粉塵沖乾淨,如此煮出來的飯比較不會黏飯,粒粒剔透。浸一下,讓米心吃水後再煮,煮出來的飯比較甜。(這是另一個知識型網紅測試後的體會)

油豆腐沖水去油。洗菠菜、青蔥、紅黄椒,切成適當大小備用。

以上約莫半個多小時,事前準備其實比真正烹煮花時間。

在開始煮之前,把雞湯火關了。半個多小時的小火,肉應該熟了,也軟了,再煮下去可能太老、柴了。另外,喜相逢送進烤箱第一次加熱,和大同電鍋一樣插電、按下開關,開始煮飯囉!

五點多,開火。

料理一桌菜最難的是:在開動時讓每道菜都在最好的狀態。

以今天為例,先煮蠔油彩椒油豆腐,它需要煨一下,煮好放在有深度的盤裡,加蓋保溫。再來煎蚵仔蛋,最後不用洗鍋續著蛋香油炒菠菜。

青菜,總喜歡最後再炒青菜。鍋和油都要熱,就是要用點油、大點火,下鍋時「炒~」的一聲與蒸氣同出,夠熱,才炒得出菜的甜,這是水煮做不到的。所有菜都拌炒到後,這時有點乾、加點水,約米杯的1/3,延鍋邊下去,一陣輕煙,給青菜補水,讓蒸氣及水把熱帶進去、把菜煮熟,他們會像活過來一樣,油油亮亮,美麗動人。

蠔油彩椒

我不抗拒調味,該有鹽就下鹽,讓食材的味道展現出來,才對得起這些食材。要求真味的人為何不乾脆完全省略?(要清高就徹底一點)

五點半多,先生把公公婆婆接來了。我請先生換用婆婆送我的新碗為他們盛飯。

一頓好飯,要配上美麗的磁碗。

磁碗使用不免碰出凹洞,因為怕便一直不捨得用新碗。新碗藏在櫥櫃,每天用破碗。婆婆送我的美麗磁碗也是因為這樣被她保存了好幾年(十幾年?),十多年前我們買了新房,她從櫃子裡把這些珍藏的碗拿出來送我。

這些美麗的碗,我也捨不得用,同樣又被藏放了十年。究竟美麗的碗是做什麼用的?拿出來,它們的美,才能被看到。



2021/11/08

週記:破產、鬼洞

星期一看牙,例行約半年的牙齒檢查,剛好小四生有顆牙齒鬆動了,讓牙醫叔叔看看要不要拔。

「那顆牙放著讓它自己掉,比較麻煩的是,有顆犬齒長到舌頭下面去了,妳帶他去我專做矯正的學妹那裡看看。這可能要花不少錢,二、三十萬跑不掉⋯⋯」牙醫叔叔說。

走出診所,小四生都不說話,很沈默。「牙齒痛嗎?怎麼了?」

他搖搖頭,還是不說話,表情悲傷而低落。在無人的7-11轉角旁,我抱了下他,他回抱我,一下子胸口起伏埋頭掉淚。

「怎麼了?」看來不是牙齒痛,是心痛。但不過是看個牙齒,也沒拔牙,怎麼這麼傷心?

問了幾次,他還是傷心得無法言語。

這星期日去清水走走,本來要去港區藝術中心,「吸收一些美的氣息。」爸爸說。

作功課發現「清水公學校」即清水國小很美,值得一逛,而且鰲峰山邊有個「鬼洞」,帶著漫畫心大開的小四生去走走,一定可補充他不少第一手新鮮的創作材料。(最近看《別對映象研出手》,淺草綠畫累了,就出去走走,遇到特殊建物,便會讓她豐富的想像力大爆發。)

結果不得其門而入。我們停在光華路上,找不到入口。於是就散步到附近的清水車站,然後再走回來。(回來找資料,才知道從大門登記就可入內參觀。)

正午12點走路,雖然已經十一月了,還是有點熱,走在陽光陰影間,偶爾一陣風吹來,特別舒服。7-11買瓶飲料,安撫一下小男孩,我們往鰲峰山出發。

「會不會沒有停車位?」司機問。「中午時間,上午的去吃飯,下午的還沒來。」我說。

鰲峰山「大型」兒童遊戲設施真的很好玩,一圈玩下來,要花不少時間和體力,變化多、好玩、有趣,都忘了我們的目的是這旁邊的「鬼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2-1945年)駐台日軍為長期抗戰、抵抗空襲的坑道。一開始還算寬敞,進入分支後,高度就只有170公分左右,寬度只有一個人寬,兩人交錯一定要側身,而且坑道十分長,每一段走起來都要幾分鐘,盡頭在狹長的遠端。

矮仄的空間,覺得十分壓迫,心理上,生理上,都是。

很特別的體驗,幽閉者絕對不宜。

清水之旅最後的收尾在台中港邊的三井Outlet,爸爸說平日都沒人,從誠品書店望出去,海港一覽無遺,很想帶我們去看看。

結果,今天人超多,車停到第二停車場。還好有好吃的豬排飯安慰大家的肚子。


再回來說小四生看牙後的傷心。

7-11旁的他十分傷心,他內心或騎樓下都不是好好說話的時機。我們就擦擦眼淚回家。直到睡前,他準備刷牙時,我再問他今天為什麼這麼傷心?

只有我們三個人,讓爸爸也聽聽看怎麼了?

結果他說:因為牙醫叔叔說牙齒矯正要二、三十萬,我們可能會破產。害怕爸爸媽媽「破產」,所以他很難過。

我和爸爸聽到不禁一笑。在小四生的心裡,沒想到這是這麼件大事。

2021/11/03

怎麼給你更多?

《親子數學》插圖

不要再複習了

這星期段考,從上禮拜開始導師就規劃了複習作業。看來複習跟著老師的指示應該就夠了,回家把聯絡簿上交待的做完,再多,就讓人反胃了。

兒子說最要好的同學平日要上安親班,假日要寫評量。還聽過小學一年級,安親班要大家星期六去考前「模擬考」。

課本就那麼點內容,有必要花這麼多時間反覆練習嗎?

每天看兒子寫作業,很清楚他的問題:字寫太快以致潦草,不仔細看題目以致寫錯。因此他的問題是心急:想快點寫完,不夠仔細有部分是因為單純。

出題的大人覺得老是直球對決太單調了,因此有些題目有「拐子」,故意繞點圈,試探細心。有點「難度」比較有趣,我承認,但考試或作業的目的是?練習或確認學會了沒。

心急,請他慢慢寫。大家看了都說他慢寫的字好漂亮,像另一個人寫的。因為大家的眼光,他學會了欣賞自己的字,知道字怎麼樣叫好看。現在還是會心急,但提醒一下,他就知道,知道放慢寫,字漸漸整齊好看。

粗心,「再檢查一遍」這好像不太有用。同個地點短時間重複去,就算去玩,也會走馬看花。這些臆測其實都是我的觀察和自己的解讀,因為,我也是一個心急,不喜歡一件事反覆再三的不仔細人。

所以,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要求兒子?

那就好好把握第一次。趁著新鮮的心情,第一次慢慢做,把它做好。最後,抓幾個重點檢查。

林怡辰老師:誰說粗心沒藥醫?十大方法幫孩子遠離粗心!

虐待小孩

十年前參加哥哥姐姐的小學家長會,校長提到:大人都喜歡『虐待』小孩,考試、安親、才藝⋯⋯。

老實說,我還真是這樣。

沒上安親班,不寫評量,看著寫完功課看動漫、有感筆電、阿啾劇場,吃吃發笑的兒子,讓我感覺很刺眼:這日子過得太舒服了吧!

翻書櫃找到幾本以前本來要「虐待」哥哥姐姐卻來不及用上,他們便長大的書:《親子數學》、林武憲老師的《語文遊戲》,每天請他自己翻一個題目來玩。

這不是考卷式的題目,很生活化,很有趣,我也會想玩。

喜歡「一起玩」。與其在旁邊指指點點,不知道當事人的感覺,一起玩讓我們有革命情感,感同身受,有共鳴。

自己喜歡、覺得好玩,才找兒子一起做。對他自然、誠實、表裡如一,我喜歡也希望他能成為這樣的人。

總是想要給你更多

看不下去你看廢片、打打殺殺玩電玩,除了這些,時間還有更多好用的地方,因此才會限制你花在這些事上的時間,無非就是希望你的世界豐富一點。

「給孩子自由,不要管太多」部分是對的,比如不要太多意見,不要老是指指點。然而部分是錯的,因為約束看廢片、電玩的時間後,你才有時間「自由」。

自製漫畫《劍神》


2021/11/01

家生活:星期六

這週末有幾本書要還:《內田悟的蔬菜教室》。

內田悟曾在法國餐廳工作,2005年經營蔬果店提供值得信賴的蔬果食材。在他眼中四季蔬果是他尊敬的朋友,談到蔬菜,似乎可以「蔬菜『君』」稱呼。

他對蔬菜觀察入微,時期不同蔬菜的身體/生長導管/纎維會有變化,上市期水分多、纖維軟、澀味重,盛產期纎維變粗、風味醇厚,尾聲水分銳減、纖維變硬。接著有趣的部分來了:「但這時期反而是蔬菜個性最鮮明的時候,風味濃郁,但也更難以伺候,簡直就像人的一生。」好像看到蔬菜君變成了一個頑固老頭!

春夏、秋冬兩大本的濃縮重點:「夏季蔬菜"動態"烹調,秋冬"靜態"烹調。」夏季蔬菜水分多,迅速下鍋翻炒,冬季水分少用沸水煮、低溫蒸、醃漬、日曬。

但若從營養流失的角度看,科學這邊一定不建議把食材切得細細的,打成泥更是不成。而我也不喜歡,因為太費事,與其喝果汁為何不直接吃?但有時為了吃的樂趣,我會把百香果做成果凍,Q軟晶瑩是另一種視覺口感上的口腹之欲。

台灣常是跟在日本後面,不知道是否我自己心眼被《內田悟的蔬菜教室》影響,看過這兩本書後注意到台灣也有幾本這種書,但無論是主題、排版,會覺得不過就是「台灣版」。

這讓我想到「現代藝術」。現代藝術的評定標準早已不再是古典時代的美學,而是「概念」,現代藝術家的創作不是看得到作品,而是發掘看世界的角度。內田悟的「蔬菜君」視角,日本圖書編輯的編排方式,是新鮮的,其他類似的書,就是類似,做得再好,也只能排在後面了。


2021/10/29

有意識,有意思

每天都要陪小四生練琴,希望可以讓這件事變得有趣,有意思一點。

網路搜尋,發現是有方法、有策略的:

  • 具體目標/What
  • 問題/原因/Why
  • 方法/How
每次練琴設定一個「目標」,比如:今天要把不順的幾個小節拉好。

「問題」是為什麼不順?因為很快地換把位,同時又有很多音符要按。

怎麼換把位才順?先試試放慢速度,拍速60,一個音一拍時是可以拉好的。但是加快就拉不好,問題在:如何快速切換到正確的把位上。

我們想起,剛學琴時老師會用立可白點出每個音的位置。家裡沒有立可白,用小貼紙貼好了。找到正確的把位位置,貼上貼紙。「耶!可以了耶!」

一樣先拍速60,再調快。把位是換到了,但音多還是不順。為什麼?

我們看譜、邊按琴。試著想找到規則。他說:「只能背下來。」那就在譜上標出指法。「嗯,好多了!」

「好,把這兩個小節練10遍。」練到很熟,都不會錯為止。

就這樣,有目標地練琴後,每天就像在「短跑衝刺」,目標清楚,也做得到,練琴完的感覺是踏實的。

心流

「清楚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

這是一個人達到心流狀態時的感覺。有意識地去問自己:我現在在做什麼?才有「活著」的感覺,也才能享受每一時刻,而不是應付每個時刻。

從拉音階開始,便請他回想一下老師上課時要他拉的是什麼樣的聲音?某天我們播放今年五月,半年前的錄音來聽:「現在拉音階和之前有不一樣嗎?」

去感覺。自己還能「感覺」,還有「感覺」,就是一件很棒的事!

每次練琴都先想今天要挑戰什麼、克服什麼,有目的、有意識、有方法地練琴,雖然也是要一個小時,但這一個小時是在不知不覺中過去的,感覺似乎才一下子而已。然後在滿足的心情下結束。練琴雖然有點辛苦,但卻是「苦甘」的。

這星期上課,老師很滿意這次功課的結果,誇了他還給了賞金。

參考:

高效练琴方法,20分钟练出1小时的效果!:科學練琴的方法,受益良多。

帕爾曼強調要「慢慢練」:「練琴要有計畫、有耐心。絕對不能急,寧願花兩小時用腦袋練琴,也不要浪費八小時不知道自己在練什麼。」下面這影片最後他說:每當遇到15歲以下的小孩要他簽名,他總會在簽名上寫下:「Practice slowly.」然後他搞笑學起一旁的媽媽的反應:「你看!帕爾曼先生也這麼說!」

我還聽過他說慢練的一個好處:忘得也慢。

2021/10/25

家生活:星期五

每天做菜,便想把這件事做好。找書這個主題有的沒的書來看,覺得有趣的:《伊麗莎白‧大衛的經典餐桌》,Michael Pollan 的《雜食者的兩難》、《烹》、林文月的《飲膳雜記》、《魚翅與花椒》、《如何煮狼》⋯⋯,也有傳統食譜書像楊桃出版的、MASA、保師傅的。

但做菜這件事怎麼教呢?

光是鹽、油、醬油,調味料牌子不一樣味道就有了差別,再說食材,沒有品質一模一樣的蘿蔔、五花肉條。做菜那天的溫度、溼度,而鐵鍋、瓷鍋不同加熱時間也不一樣。唯一能憑靠的就只有煮菜人的判斷:顏色、味道、生熟度。最後成果也由吃的人主觀認定:好吃,或不好吃。

從頭到尾,幾乎不可能複製一模樣。只能靠廚師。

覺得最受用的一本是《鍋裡的秘密》,作者艾維.提斯(Herve This, 1955-)是法國當代物理化學家,在1993年「分子廚藝」這個詞還沒出現的三十年前寫下這本書。(1998年艾維.提斯才將他廚房裡的理論化約成「分子廚藝」(Gastronomie Moleculaire)這個名詞。)

他說:「科學可以讓我們看見平日習以為常的世界外,還有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存在」,比如,咕嚕咕嚕冒泡的湯鍋裡其實有一個宇宙:

由不斷運動的原子和分子組成,分子是什麼模樣取決於每個人的想像力。⋯⋯在化學家眼中是一下裂解、一下聚合的彩色球體。對物理家而言,是如撞球般堅硬的互撞球體。 有時則想像為小型的太陽系,彼此像磁鐵般互相吸引;有時則視之為自湖心逐漸漫開的一圈圈漣漪。

喜歡他看廚房的角度,我不是化學家也不是物理學家,但在買菜、構思菜單、做菜時,我也有一個屬於我自己的宇宙,很難說給別人了解,平靜而深遂。

艾維.提斯的口吻不僅充滿詩意,他用微觀的角度說明科學脈胳,讓我在做菜時不覺地潛入湯、肉纖維裡,想像著那些分子的運動,或固化或分裂。因為這樣的理解,做菜遇到變數時,便能掌握一個方向,推理、找到朝目標前進的做法。

YouTuber 裡專業廚師做蕃茄肉醬時都加紅酒,昨晚便也把家裡買了好久的紅酒開瓶(先生不喝酒,但某天卻買了瓶紅酒,放了好久),讓肉醬有一個獨特的甜味。本來打算今天中午吃,但打開冰箱,看到為了做肉醬買的西洋芹還有很多,一根上星期到現在的紅蘿蔔、幾片昨晚剩的豬肉片,還有沒吃完的白飯,而且湯昨晚還有大黃瓜湯,因為湯的關係,中午改吃炒飯,比較搭。

2021/10/22

家生活:星期四


「同事」今天去客戶那邊開會,我便安排今天去菜市場採買。

去市場通常沒什麼購物清單,就是去看有什麼看好吃、什麼便宜就買,再大概買些配菜。一定要放在心上的就是「湯」,家裡的人愛喝湯,一餐有鍋好湯,就滿足了。

進菜市場之前,先從錢包裡拿出五張百元鈔票和用小塑膠袋裝的零錢,為這次採買簡單設個支出閥:預算就是500塊。

先繞繞看看今天有什麼。

幾家熟悉的攤子看看貨色及價錢,記一下必備的洋蔥、蕃茄、青菜等會在那買。萬用五花豬肉條、煮湯排骨,留意有沒有新鮮划算的魚或海鮮(上次買到兩尾150的午仔魚!),再考慮要不要買雞肉或牛肉。

通常市場內比較貴,可能是攤位租金的關係,但市場內比較多新奇攤位,賣雨傘、衣服、毛巾、床單、襪子、五金鍋具⋯⋯。

上星期看到一攤牧場雞兩隻腿只要150,心想一條腿就要二百多,懷疑它的品質。逛過一輪再到攤前已有人在買,我也就買個兩隻試試(所以派暗樁站攤前是有用的,沒人光顧的店或攤,讓人害怕⋯⋯)。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殷勤地問要不要去骨?手法俐落骨頭上幾乎沒有餘肉,約一分鐘去骨完畢,用大片菜刀移到右邊早已一層層套在長方形容器上的塑膠袋裡,兩隻雞腿仔細平舖疊放,一隻去骨、一隻不去,兩隻都已斷筋:「這樣好煎,煮湯也快熟。」真是十分細緻的顧客體驗!

回來煎煎做奶油雞肉可以,但燉後太軟爛,不適合煮湯。今天就不買了。

好久沒吃肉醬麵了,買絞100塊牛肉。這星期兒子回來就吃蕃茄肉醬,看水管上專業西餐廚師的蔬菜比是西洋芹、紅蘿蔔、洋蔥:1、1、2,還有很多蕃茄,蕃茄還要去皮、去籽才不會有吃到渣的感覺。可這不都是營養?家庭主婦比較在乎營養和惜物。

最後:

  • 一條五花豬肉條150、
  • 軟骨排骨50、
  • 一尾午仔魚130、
  • 牛絞肉100、
  • 冷凍挪威鯖魚50
  • 一大顆西洋芹68、
  • 一隻10元的玉米三隻、
  • 一把空心菜25、
  • 小玉米22、
  • 鴻喜菇30、
  • 三顆洋蔥、
  • 五顆牛蕃茄、
  • 四季豆、
  • 一顆10塊的紅椒、黃椒、
  • 還有三顆10塊的橘子六顆
買肉480、買菜約300塊。超出預算,應該是因為多買魚和牛肉。

2021/10/21

家生活:星期三

星期三小學生半天課就回來了。昨晚阿嬤家的粉蒸肉還有好幾塊,大家一起吃不夠,我們三個人吃剛好,加上也是昨晚沒喝完的酸菜白肉湯、白飯,等會在家附近菜攤再買個台灣萵苣來炒,就是豐盛一頓午餐。

家庭主婦一半的腦筋都用在想:吃什麼。

中餐準備好時,小學生也說功課做完了,但飯後一看,國語作業的字,重寫,數學題目沒看清楚。他不是不會,為什麼就不能把心定下來,慢慢地做好,做一遍就好?

這其中原因除了他想趕著做完好去玩,我想也有一點「仔細是要練習」的成份。我小時候完全就是像他這樣,但我爸媽完全沒有在檢查我的功課。然而我現在有較多的時間和心可以陪他,要不要、該不該這樣侵入他的領域?

既然,這個時候的我有幸有較多的時間陪他,那就好好「陪」他,就算我什麼都不做,「和他在一起」便是「侵入」他的生活了,那就把我們的想法、態度和生活習慣讓他知道。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不會只因為在家生活十多年而變質,大學離家後,他還有好幾十年的人生,那時候他就會展現出他自己的樣子。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給他安心長大的養分和充足的陽光。

哥哥住到大學宿舍後,小學生便要求去哥哥房間睡,哥哥房間堆了些雜物,在裡面練琴、寫功課、玩樂高覺得窄迫。下午小提琴老師臨時請假,便趁這個時間,把腳落堆放的大棉被、睡袋、人家給的衣物,清一清。

有用,但很少用到的就拿到阿嬤家樓頂。真好,我們有個透天的阿嬤家可以堆放。

這感覺很像掃地。主要通道其實沒什麼灰塵,灰塵都積在邊角。家裡甚少開的櫥櫃、抽屜,裡面的東西其實都可以不要。

我腦容量有限,只能處理現下的事,過去的事都不重要?現在的我是過去的我累積的?還是根本就不連續?

2021/10/20

家生活:星期二

星期二小學生上整天,因為少了他,只有我和先生的中午就可以晚點、隨便吃。

這「隨便」吃,其實是「隨意」的意思。孩子在身旁有當榜樣的壓力,太任性的油炸物、重口味的鹹辣、有名目才能吃慶祝的餐廳,都要避免或謹慎。孩子不在時,可以純然就是隨心而定,沒有規則,就是嚐試。孩子在時,我會想給他們安定的感覺。

早上工作告個段落,先生說走吧去大家樂福吃韓國豆腐鍋。畢竟兩個人吃,無論位子或花費都比五個人容易解決。人少便會看輕吃飯這件事,五個人就會有動力、有心好好準備一頓飯。

對生活的態度因為孩子才比較有重量。

帆布鞋底已經磨破了,順道看看有沒有合適的。看到NET一雙竟然才 199,實在太便宜,鞋墊也算夠厚、夠舒適,就買了替換,如果可以穿上三個月也就划算了。

鞋耐穿是好,但不能洗或不好洗,衛生不佳。太快壞、太常換又不環保、浪費錢。該不該買便宜的鞋?三個月後可能就有答案。

選了雙恰好合腳的鞋,有點緊,幾天後應該就鬆了吧。

2021/10/19

家生活:星期一

週日 台中文學館

已經沒辦法像以前三、四點醒來看書了,現在往往到六點多還想懶床。

今天應該要洗衣服,但6:40了,先為上小學的做早餐,還有也是一早搭火車回學校的大學生也要。昨晚四個人吃一鍋羊肉爐,少了兒子幫忙吃還剩一些,剛好當今天早餐。前幾天還熱得要命,十月的天氣要變冷就一下變冷,北風呼呼的,剛好適合今早吃羊肉湯麵線。

先盛一碗熱湯麵線起來,放涼同時去叫小學生起床。昨晚忙著組他五倍券買的樂高法拉利車,拉著姐姐在一旁看書、聽泰勒絲陪他,姐弟倆纏綿到11點半,今早肯定睡不飽,先叫他一次,等會把衣服丟進洗衣機再來叫第二次。

冷涼的天氣最好睡,但今早有合唱團練,7:30要到校。哥哥也曾參加合唱團,他便也要參加,睜開矇矓睡眼,向我要薄外套。氣溫若突然變冷他會肚子痛,這是我的遺傳。

熱呼呼的羊肉湯麵線溫暖了他,還向我多要了一點。接著叫大學生起床:麵線在碗裡,羊肉湯在鍋裡,自己盛來吃,我先送弟弟上學了。

回來,再送女兒去火車站。回來,衣服洗好了,邊聽敏迪新聞邊晾衣服。晨間適合聽誰的Podcast呢?

晾快完時,自己起床的先生從門外探頭,把專心聽Podcast的我嚇了一跳。吃早餐,到公司寫程式。現在動作很慢,常懷疑自己這樣寫對嗎?好嗎?

週一小學生只有半天課,管它工作進度如何,回去為我們三個人煮頓中飯最重要。接續羊肉爐沒煮完的小玉米、高麗菜、丸子,剛好用上星期醃小黃瓜的韓國泡菜當湯底,剩幾塊油豆腐,打顆蛋,加上等會先生帶小學生去家樂福補充牙線順便買回來的肉片,又是一鍋豐盛。

雞腿相伴,寫功課無怨無悔。

和公公一樣,採買總會多出計劃以外的東西。烤雞腿,不用說也知道是誰吵著要的。兩盤肉,因為特價就多買一盤。

等飯時間,因為心愛的雞腿小學生認真寫功課,爸爸看新聞。飯好,吃飯。吃完,洗碗,繼續寫功課,蹲廁所。午覺起來,練琴,去阿嬤家,抱著他終於組好的法拉利樂高車去。

小學生在文學館的即興書名詩寫作


2021/10/14

給大學新鮮人兒子的一封信


今年家裡又有人上大學了。

同樣的爸媽,也沒差幾歲,一樣的生長環境,但姐弟的個性就是不同。你溫厚但也固執,渴望同儕認同,但又有點羞澀,類宅男的你,我和爸爸都希望你快去住校,快去大學,快去開眼界,被歡迎、被冷落、被折磨、被打擊都好。

疫情打散了大學迎新的氣氛,不僅如此,盼到開學結果是遠距在家上課,連校門都進不去,真是一點新鮮人的Fu都沒有。好不容易捱了兩個星期,恢復實體課,終於可以搬進宿舍。

打包時,你說:「反正缺什麼,再回家拿就好。」

嗯,家是永遠的基地,無論缺不缺,回來有沒有得拿,家都會接應你。你這句話讓我發現你和姐姐的不一樣。那時,她一付像要出國旅行的樣子,一付好一陣子不會再回來的氣勢。而你是依依不捨的氣息。

還好,幾個星期過去,從週未回來睡一晚,到回來吃一頓晚餐,到連假不回來要在學校做作業。看來你已經成功轉移到大學校生活,連小被被都被你帶到宿舍了。

2021/10/11

費華練習曲


日復一日,尋常練習,遞升、漸緩,又遞升、又漸緩,譜上的音符像一座又一座的小山⋯⋯

強迫孩子好嗎?我知道這是開明尊重高舉的時代,但真正的人生不是這樣的,很多限制、責任就是在那裡,我想在人生開始時先來點「練習」,比較不會過敏。

理想說來好聽又容易,真正執行卻很費力。每天,在只有我和小兒獨處的房間裡,在我的軟硬兼施堅持下執行練琴功課。像把便秘的人困在廁所等待,很土的用時間去磨、去耗,去對峙。最終無聊把他勸出來,勉強拿琴來拉。

像是重現甘地的不合作運動,他不合作我,我不合作他。這段時期,真是要命,就像不跳不跑的瑜珈,意志力的對峙一樣讓人滿頭大汗。

就這樣每天對幹,先生上班對付客戶,我在家對付小孩,我們都在努力讓客戶買帳。終於有點收獲,小兒發現自己視譜,可以把黑點變音符,抗拒的心慢慢馴服。我們爬上第一座山。

他上班我帶小孩,盯孩子練琴算是我的工作。陪著、押著練琴,練琴其實不難,痛苦?不是。困難,也不是。煩躁,沒耐心,才是。我和小孩都是。

費華練習曲,重複的旋律,但總有幾個音不同,記憶中的旋律幫不了你,譜是唯一指引,老實地、專心地盯著一個個的音符,跟著它遞升、漸緩。這幾個小節跟前幾個小節好像,不,偶然出現的升降記號,像路邊伸出的小拐子,一不小心就把你絆倒。

爬上去、走下來,我和小兒每天爬著一節、一節的費華小山,練習耐心。

Wohlfahrt Etudes

A short musical composition, typically for one instrument, designed as an exercise to improve the technique or demonstrate the skill of the player.

2021/10/09

給小四男孩生日的一封信


親愛的小胖胖,生日快樂。

今年五月中開始宅在家後,活動少但胃口不減的你胖了不少,因此和爸爸給你「小胖胖」這個暱稱。

十歲的你的世界,單純快樂,每天有得吃,有得玩,疫情把哥哥姐姐留在家裡陪你,和哥哥探索電玩,和姐姐看漫畫、動漫,吃飯時間,我們全家人一起吃飯聊天。

(我總喜歡趁熱把鍋子洗起來、流理台整理一下,和你一樣愛吃的爸爸,總是拿著筷子邊「試菜」,邊喊:「媽媽沒來,我們都不敢開動」,事實上,你們每個人都盛好飯準備要吃了。)

宅在家還是得去動一下,晚餐前催你們三個跳繩,用「開冷氣,回來就涼了」當甜頭,但你們往往不到十分鐘就跳完收工,每個人都說跳了四、五百下,但冷氣才開始運作呢!

回想十年前,聽到肚子裡面有你的消息,我真的心情很不好。你的出現完全不在我想像之中。

但你就是「存在」。眼睛細細小小的,不是眾人討喜的那種,很特別,像紫色的茄子,我也是過了一、兩年才開始接受你,不是因為你茄子式的特別,而是我要接受多一個小孩,多一個責任,被嚴重壓縮的自在時間。在別人上班、上課的時候,只有我陪你、你陪我,幾年無數安靜的週間早晨,我才對你慢慢生出情意:我有個男孩呢。

如今,喜歡你也只有你還會和我膩在一起,或相擁而眠,或,突然想到對喊我:抱抱。雖然大多時候我都在壓迫你:寫功課、練琴、少玩電玩、別看廢片。

不知道是因為你最小,還是我累了,哥哥姐姐都說我放任你。這學期學校通知我:貴子弟每星期需要上兩天數學課後補救,和導師詳談:「他學習能力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他對自己的要求、標準太低了。這樣的小孩通常來自幸福家庭。」導師的話我不能否認,我可能真的對你太放鬆,你字醜的可以,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和老師談話,你在教室一角寫作業。

回來之後,你的字像別人寫的:好整齊。所以真的是對你太不要求了。

本性三分鐘熱度的我,還是把心力放在好好陪伴你比較實在,能和你膩在一起的時間也就只有這幾年了。

2021/09/27

哥哥離家

哥哥終於也要出門唸大學了!

自從去年 Covid-19,許多活動被取消,在家遠距上課,連今年7月1號的指考都破天荒地延後一個月,哥哥的大學生活氣氛也被稀釋許多,開學前兩週在家上課,連同學老師都見不到面,體育課看影片⋯⋯

還好還好疫情驅緩,這兩天都+0,終於搬進宿舍,終於開始進教室上課!

或許因為學校近,我們總說:缺什麼再回家拿,他也說:晚上說不定可以回家吃飯。沒什麼送兒子離家感。

這陣子哥哥被困在家裡,幫忙備菜、切肉、煮飯、帶弟弟⋯⋯,除了某些奇怪的小偏執(垃圾帶回家丟,因為不忍心把它丟在外面噁心的垃圾桶),沒有青少年反叛期,他是個溫暖穩定的人,或許因為如此,爸爸希望他快點搬出去,家裡太舒服,也會妨害成長。

哥哥姐姐都出門後,家裡只剩一個小弟弟。除非爸爸追劇,沒有人再看平板、上網到半夜,哥哥離家的第一個晚上我們還沒九點就準備睡覺了。

回復家裡只有國小生的生活作息。

2021/08/29

Apology

星期五的晚上大家散步順便到捷運站綁卡,好享有台中市民公車十公里免費優惠。

哥哥說他之前的悠遊卡不見了,於是有了一個好理由到便利店買空卡。

哥哥挑悠遊卡,我建議哥哥買iCash:這樣常在7-11消費的他優惠較多,而且iCash卡片上有大家比較中意的台灣小吃地圖。哥哥也就聽了我的建議,改買iCash。

三個大人到捷運台綁好卡,經過UBike車站,爸爸說:何不一起把UBike借車功能也綁一綁?

選擇綁卡別時,才發現:UBike不能綁iCash!

哥哥心情一整個壞去:「就說要買悠遊卡,這樣又要多一張卡⋯⋯」

爸爸勸他多張iCash也沒什麼不好啊!然而哥哥就是很氣。我也氣:被你嫌的這樣,卡片給我,你自己再去買張新的!

大家就這樣氣氛很差地走了十幾分鐘的路回家。

然而就在爸爸拿鑰匙準備開門時,哥哥說話了:「我剛才比較衝動,不該那麼生氣。」

低迷的氣氛瞬間被他誠懇的告白打散。


他喜好向來明顯,有時讓人覺得「硬」,我以為他可能今晚整個就不說話了,但今天,才十幾分鐘,他回復了,平心靜氣察覺自己的情緒後,說出自己不該那麼生氣。他,不一樣了!

洗澡時想著他的道歉,很想做點什麼回應他一下。

也才發現,對不起的價值,不是抱歉,而是老實面對沒做好的事,讓有衝突的彼此退一步,找出更多轉身的方法。


隔天,美好的星期天,睡到近中午,爸爸帶我們去他新發現的餐廳吃早午餐,在大家心情愉快時,我稱讚兒子他昨天做的「好事」:不容易哦!

「其實是跟妳學的。
常常妳會在罵我們之後的隔天,跟我們道歉。說自己太生氣了,其實想說的是⋯⋯

所以昨天回來的路上,我就在想,如果是媽,她一定會說對不起。」

所以是我的關係?「是。」


的確,我有時會生氣,用太重的語氣跟他們說話,但這氣不是沒來由的情緒,當一個媽媽本就該對孩子「對話」。但就算這話再怎麼重要,說的方式不對,聽不進去也是沒用。

Raise your words, not your voice.

因此常在睡了一覺後,重新整理好自己:到底我想說什麼?(不會是為了我自己的面子吧?)把真正想要說的想清楚。

先真誠地跟他們道個歉:昨天我不該那麼生氣。這時他們往往會楞一下。

Never ruin an apology with an excuse. – Benjamin Franklin

接著再重新把話說一遍。

有人說:

An apology is a lovely perfume; it can transform the clumsiest moment into a gracious gift. 道歉是香水,可以把糟糕的時刻變成美好。

的確。謝謝兒子,這個道歉,讓我發現再不久要唸大學的他,即將展他人生的新頁,這個道歉是他回送我的成年禮。

蘇格拉底的申辯/The Apology of Socrates

查 apology 發現它其實不是真「道歉」,口頭上聲明的意思可能多點,還可能是「申辯」、辯護。比如:蘇格拉底的申辯/The Apology of Socrates,七十歲的蘇格拉底因褻瀆神明、毒害年輕人的思想被審判,在法庭上面對指控,他做了一番申辯,弟子柏拉圖記錄,留下一篇《蘇格拉底的申辯/The Apology of Socrates》。

法庭上的 apology,有理可以為自己解釋、申辯;如果沒理就謝罪、道歉,看能不能從輕量刑。

從柏拉圖的記錄看來,蘇格拉底的 apology 完全沒有道歉的意思。

參考:


2021/08/20

貼圖創作

之前哥哥做的文具表情貼圖
昨晚三個人專注地創作表情貼圖,那麼地熱烈,如此地融洽,不捨得中斷這美好的氣氛,便自己去洗晚餐後的碗盤,動手整理洗碗糟時哥哥還喊著:我等下去會去做!

「沒關係,我來就好。」我說。

每個人都很興奮,不斷地提供意見給哥哥,像在許願。會畫圖真好,聽著我們的描述,有時連詞都不達意,但靠著默契、一點想像,一個個的表情就在他的筆畫下,展現在白色平板上。

今早做了些研究,關於 Line 的表情貼圖設計:

表情貼圖的前身是 Emoji,源自日語中的「繪文字」(e 對應「繪」,是圖片的意思;mo 對應「文」;ji 對應「字」,即「字符」)。

日本在 1997 年 11 月 1 日推出含有 90 個 Emoji 表情的呼叫器,但這款呼叫器賣的很差。而是到了 1999 年 2 月,Emoji 表情讓 NTT Docomo 大受歡迎,短短兩年超過 2 千萬用戶使用 Emoji 表情。

沒有 Emoji,文字訊息是冷冽嚴肅的,加了這些表情符號,語氣和聲調就進來了,溝通變得細膩許多,可以傳達更多微小的情意,而這才是我們最想表示的內涵。

2021/08/14

我試著讓兒子讀書:《現代藝術的故事》

有時 Google 半天,還不如找一本對的書,讀它半小時!

為了推坑兒子讀書我做了很多嚐試。他喜歡畫畫,從他可能有興趣的書著手或許有機會。

最喜歡看「不客觀」的書了,充滿了「人味」。當然也要是「好」人,才好聞。

《現代藝術的故事》就是 Will Gompertz 用強烈第一人稱語氣談現代藝術。僅管他是活生生的現代人,但卻跟這些一、兩百年前的藝術家熟得好像宵夜咖,常在書中轉述這些畫家間的對話,彷彿他就在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聽到嗆岔氣。

輕鬆帶點戲謔的述敍,不愛讀書的的兒子應該可以讀得下去。

我讀,然後請兒子和女兒也讀,反正三級警戒在家沒事,每天讀個一章,然後聊聊分享一下讀到的內容。

Will Gompertz 用1917年的杜象《噴泉》開頭,他說杜象創造出一種新的雕塑形式「現成物/readymade」:

藝術家可以選擇任何一項現有、不具特殊美學價值且大量生產的物品,藉由解放它的功能性目標,改變它的情境和一般被觀看的角度,使之成為藝術品。

藝術家在創作歷程的角色是:「源自」藝術家的概念,而不是藝術家「所做」的作品。「藝術就是觀看世界的角度」是 Will Gompertz 貫穿這本書的核心。

無聊的描述?

「好看嗎?」我問兒子。

「開頭講杜象和他朋友三個人走路的事很無聊。」兒子說開頭寫景很無聊。

真是這樣?

這不是本文學書, Will Gompertz 寫這三人在1917年走在百老匯大道應該有他的用意。我認為 Will Gompertz 想透過這段,描寫來紐約不到兩年的法國人杜象,對紐約有點熟悉,但眼光仍舊新鮮的感覺,還有美國國威正盛、開放、願意接受挑戰的社會氣氛。

我跟兒子說,透過這段我理解到:杜象敢發表這麼冒犯的小便桶作品,不是突然的結果,是有當時社會風氣的支撐。所以 Will Gompertz 要在開頭寫杜象和他兩個美國朋友逛大街,讓我們了解當時的美國、紐約,政治、經濟是什麼景象。

把自己讀進去

回答是回答了,但我知道兒子還是覺得「無聊」。

書告訴我們杜象的《噴泉》怎麼做出來的,作品上面簽的「R. Mutt 1917」不是杜象的名字,這個化名有什麼意思?這些是有趣的,但對於他和朋友逛大街這件事,就算這是作品的創作背景,兒子還是找不到值得一寫、值得一讀的點。

如果一件事情不知道該收納到大腦的那個櫃子,結果就是被他扔掉。

看書如果看不進他的腦子裡,書對他來說就沒有意思了。我想找辧法,讓他知道書裡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收納到他的腦子裡,就像他打 Game 時,總會一路留意撿些武器、工具,之後遇到魔王時打鬥用。

「為什麼法國人杜象要來美國?」自己的國家好好的為什麼要離開?為什麼不在自己的國家創作要到美國?

「是不是他在法國沒人欣賞?」我問兒子。

不被認同的感覺每人都有過。看他的表情,「不被認同」這個關鍵字似乎打開兒子的某個抽屜了。

「如果有天覺得孤單得不到認同,怪別人不懂我時,想想杜象,可以離開那個一直得不到認同環境,到新天地去闖闖。」我跟兒子說。

書裡的人也可以是你的好友,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把他們找出來聊聊。

2021/08/06

解題

8/3 下午在男子桌球團體賽中,林盷儒再度對上前幾天單打對上的德國隊手奧洽洛夫(Dimitrij Ovtcharo),兩人實力相當,分數一直黏得很緊。看比賽時外面一直有救護車穿梭的聲音,有人緊張到心臟受不了嗎?

奧洽洛夫從頭到尾一臉嚴肅,僅管他才從小林手上搶到桌球男單銅牌,但大家都看得出來,絕對不保證今天這戰他能再贏。而小林同學在比賽中卻偶爾會露出笑容,不是因為得分(得分也只是點到為止的握拳喝彩),而是在失分的時候。

靦腆的微笑,應該是在笑自己:啊,這樣不行。

既專注又放鬆的神情,他雖在打球,但更像在解一道難題。試試這樣、試試那樣,成功開心,失敗也開心,原來這樣不不行,笑一下釋放壓力,再試其他方法⋯⋯


這個被困在家裡的暑假,讓我更就近、頻繁地看到三個孩子的樣子。動漫、電玩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在東奧狂熱的這星期,我自己也常陷進YouTube裡不可自拔。影片看得很開心,將近一個小時,還可以再看下去,但實在覺得這樣下去沒意思,才放下手機。放下手機後,覺得有點空虛。


睡前他們兩個還在螢幕前,我生氣了。那晚,用責備的語氣說他們這陣子都無所事事。今晚洗完澡吹頭髮時才思索出我到底在氣什麼。

我氣他們日子過得太舒服了。

每天睡到十點多起床,吃或不吃早餐,聽弟弟練琴、陪他唸 Peter And Jane,近中午時洗米、等我從公司回來弄午餐。吃過午餐,爸爸看新聞時哥哥洗碗,當你們看《我的英雄學院》至近三點,我們午休。下午再去公司忙一下,六點回來催你們去跳繩,冷氣都還沒涼你們就回來了。晚餐、姐姐洗碗,繼續動漫、電玩或影片,直到我睡覺、爸爸睡覺,十二點多了你們還沒睡。

這樣的生活太容易了,我都還沒退休,你們這時就過退休生活?二十歲的日子絕對不該這樣。

明白我真正想說的,今晚我再跟他們說一次。

看影片、玩遊戲,太容易了,做點挑戰的事吧!不是要你們時時刻刻水深火熱,只希望每天總撥出點時間來做點有意思的事,有點難的事,折磨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的能耐在哪裡?

找到對的角度把話重說一次,他們現在才聽到,才聽進去。


曾任泰德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總監七年的Will Gompertz就是一個知道怎麼「說」的人,他寫的《現代藝術的故事》很有趣,充滿許多神來的比喻,如:當年印象派畫家其實十分叛逆,在學院派畫家眼裡他們就像「史蒂芬史匹柏去拍婚攝」。

而藝術家一直就是在找「怎麼說」的人。在介紹高更的部分,Will Gompertz是這樣說的:

所有偉大藝術家所擁有的能力,在傳達獨特的想法和感受。要做到這一點,通常需要一段時間發展天賦,直到他發展出獨樹一格的風格。

當藝術家找到自己的聲音,和觀眾的對話就可以開始;各種假設可以被提出,並從中發展各種關係。

身為一個母親,我最希望做好的一件事,就是讓孩子長成他們「自己的樣子」,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聲音。

在這個娛樂如此容易陷入的時代,我很擔心他們沒時間挖掘出自己的樣子。是的「挖掘」,儘管東西就在那裡,不只動手,還要用力,一定要流汗,搞的全身髒兮兮才找得到。

而我,身為一個母親,我也要努力找到自己的聲音,對的姿勢,讓孩子聽見我,我也要活出自己的樣子。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才華,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是,重點是你如何表達,除非你認真的去試,否則你永遠都不會知道。Look, talent comes everywhere, but having something to say and a way to say it to have people listen to it, that’s a whole other bag. And unless you get out and you try to do it, you’ll never know. That’s just the truth.~ 《A Star Is Born/一個巨星的誕生》

2021/07/11

《閱讀教學實戰策略》-難字與重讀

納尼亞傳奇的《男孩與能言馬》除了書名這對主角,
其實還有另一對人和馬:女主角和她的母能言馬。
兩個孩子為了擺脫各自的困境而離家,
在能言馬的陪伴下,準備去納尼亞展開新生活。

為了衝閱讀認證分數,飯粒弟把記憶中「好像」有讀過的書都試著認證,結果「讀過」不代表「看懂」。納尼亞傳奇的《男孩與能言馬》就是一個例子。

每天都請他花半小時閱讀,他有讀,讀到半個小時,問他讀了多少,他說讀了5、6節。因為有我自己想看的書,所以也就沒有再問下去,了解他到底「讀」的如何。如今從閱讀認證沒過看來,飯粒弟其實有看沒有懂。

重讀

睡前請他重讀《男孩與能言馬》,先把男孩和公馬、女孩和母馬的名字搞清楚。主角的名字和他們的身份就像房子的四角柱,四角柱立起來了,房子就站穩了點。要知道主角的很簡單,白紙黑字寫在上面,只要把心靜下來讀就找到了。(沙斯塔-布瑞、阿拉維絲-荷紋)

接著問他主角為什麼要離家去納尼亞?自己的家不好嗎?沒事為什麼要離家?比如說你為什麼沒有離家出走。姐姐在一旁出聲:「你出去!你走!」飯粒弟笑了出來。

的確姐姐和哥哥平常就是對他惡聲惡狀,但他,只要哥哥姐姐在家,就算房間放冷氣等著他,他還是寧願去熱死人的書房和哥姐在一起,趴在他們倆人座椅之間玩玩具、看漫畫,就算哥姐不理他、不準他出聲,只要能靜靜地窩在他們身邊也好。

為什麼的問題總是比較難,答案沒有直接寫在書上。要真懂才找得到答案。

他才看了前幾段就告訴我答案:因為沙斯塔對他家鄉的任何事都不感興趣。我說不是這個原因,問問你自己:你會因為只是很無聊就離家出走嗎?他真是沒耐心,而我-媽媽,就是來訓練他的耐心的。「再看下去!」翻頁後,故事寫道:沙斯塔家來了個陌生人,打算買走沙斯塔⋯⋯

看起來,因為重讀,讀到了一些細節,飯粒弟這才比較進到故事裡。睡前,有時他要求,有時我主動,把故事的某個段落唸給他聽,這除了是一種撒嬌和寵愛,透過重讀、提問、確認細節,可以理清他不懂的關鍵,不僅對眼下正在讀的這本書有幫助,也像打通仁督二脈,之後再閱讀其他書時也大有幫助。

《閱讀教學實戰策略》唸讀與重建

《閱讀教學實戰策略》P.146 提到「唸讀與重建」策略,選出一本書各自默讀。接下來由老師帶頭或請同學用說的重建所讀到的內容,老師可以:

  1. 故意略去一些資訊。
  2. 故意說不正確的資訊。

聽者請做兩件事:

  1. 改正述者不正確的部分。
  2. 補上遺漏的部分。
這個蠻好玩的,因為要找喳會讓人專心,因為亂說,又多了創意和隨興發揮的樂趣。

難字

故事中女孩有個「繼母」,飯粒弟不懂什麼是繼母,以為是媽媽的妹妹的妹妹。

「別亂猜,看書,答案就在書裡。要猜也看了再猜!」請他往前、往後幾行找找。

「繼母」?

往前三行提到:女孩的母親過世了,再往下看:繼母-我父親的妻子。綜合這兩個線索,飯粒弟終於知道,繼母就是父親後來娶的太太,雖然也是「母」,但不是親生母親。

《閱讀教學實戰策略》P.139提到:比起查字典、問人,利用文章中的線索推想陌生字詞,是認識難字最有效率的方法,不會因為一個難字中斷閱讀。

其實用查字典了解生字的意思是困難的,因為一字多義,而學生多半取最短或第一個定義,還不如及早學會如何用上下文推論生字的大概意思,之後再去查字典,或做補充字𢑥教學。

是連結也是羈絆

閱讀幫助最大的,是這些書裡的情節、隱喻,把我和他緊緊連結在一起。「原來如此啊!」的成就感,他的純真無知製造的笑果,我拉他一把的親密感,只有我們知道的笑梗。

最近聽《鄧惠文不想說》,提到:有對姐弟因為搶玩具爭執不下,一旁的阿嬤勸弟弟把玩具和姐姐分享:和姐姐一起玩,以後姐姐也會分你玩⋯⋯。但媽媽則是勸姐姐:弟弟不給妳他的玩具妳就生氣,不要讓別人決定妳的喜憂,要嘛就想辦法讓弟弟借妳玩具,要嘛就不要玩他的玩具,妳要自己去解決問題,不要等著別人來解救妳。

初聽,鄧惠文覺得媽媽教得好,現代女性應該都會贊同主動,不要等待別人施捨。但過了一段時間,鄧惠文覺得阿嬤說的也有道理,重點是要看這姐姐是什麼個性。如果她個性柔順,遇到衝突傾向以合為貴,那就用媽媽的話勸她,讓她試著多為自己一點,主動點。如果她個性比較剛強自我,那就用阿嬤的話勸她,讓她多去感受、尊重別人,讓她的生命多點羈絆。

閱讀讓我和飯粒弟建立連結,讓我們之間對話多了有趣的材料,也讓我和他的相處、我們的睡前時光,在記憶裡多上點膠,讓我和他的生命多點羈絆。

 《閱讀教學實戰策略》
原文作者: Laura Robb
譯者: 趙永芬
出版社:天衛文化

2021/06/28

從感受開始/Begins with the senses⋯⋯

不知道要煮什麼,或說:沒有靈感。於是去買便當。

這家餐館乾乾淨淨,還沒防疫之前我們常來這裡吃奶油雞肉燉飯,香濃不膩。上次大家騎完腳踏車,也是來這買便當回家吃,一個日式定食的盒子,分成好幾格,菜色、份量剛好填滿肚子和眼睛,而且不會製造一堆外帶垃圾。

但今天吃完,覺得好飽。應該是沒有運動的關係。食慾是最好的開胃菜。 

午睡起來,我問哥哥:「覺得好飽,晚上不煮可以嗎?」哥哥說他都沒動,但少一餐?他說:「吃泡麵如何?我來煮。」 

「姐,好飽哦!我能體會妳的感覺了。」吃飯時間姐姐常說她吃不下。「妳不是說:吃飯時間就要吃飯嗎?」姐姐回嗆我,順便送個白眼。

再這樣坐下去也不是辦法,去書局走走,沒開。都出來了,去超市看看,看到翠綠青菜、白胖得像楊貴妃的蘿蔔,一條才一百塊出頭的新鮮金目鱸,還有黃白像奶油的嫩薑,熱騰騰的薑絲魚湯,我肚子餓了!

BBC報導:新冠感染者的嗅覺倒錯(原文),嗅覺倒錯(parosmia)讓人聞到食物、肥皂和愛人變得反感。有主婦表示每次做飯時,她都想哭,因為:一打開烤箱,房子裏就充滿了腐爛的氣味,讓人無法忍受。

天啊,這真可怕!簡直是被詛咒。唯一的好處,是可以減肥。當你對一切都索然無味時,還有什麼食慾呢?

有人說失去正常嗅覺後,彷彿被世界隔離,原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經驗乃至於理解,都和嗅覺緊緊相關。

還好我只是吃飽沒動,短暫失去食慾,並不是永久無法恢復。

All our knowledge begins with the senses, proceeds then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ends with reason. There is nothing higher than reason. 我們所有的知識始於感官,進至理解,然後以理性作終。沒有任何事比理性更高端。康德/李明璁譯

2021/06/27

青椒、茄子和苦瓜

青椒、茄子和苦瓜這三種蔬菜很多人不吃,因為味道太強烈。

其實簡單加熱、殺青去澀後,就算什麼調味料都不加,直接吃,你會發現青椒是甜的,茄子也是,而苦瓜煮湯或和豆豉、鹹蛋拌炒,苦甘的滋味很耐人尋味。

為了引誘孩子,把青椒、黃椒、紅椒和牛肉一起燴炒,看在牛肉的份上,他們吃了幾片,因為顏色看起來可口誘人。

婆婆給我好多茄子,上網找食譜,看有什麼方法讓大家喜歡它。有份食譜標題是這麼下的:「讓小孩也愛的茄子料理」,在茄子上劃幾刀,填入調味絞肉,再裹粉油炸,「哇,這樣完全吃不出茄子的味道了耶!」主持人說。

我不忍心這樣吃茄子。

青椒、黃椒、紅椒、紫茄,顏色好燦爛,其他食材再怎麼青翠,放在一起也只能當配角,它們就是這麼強眼,無論味道還是顏色,除非你真心喜歡,否則很難掩蓋過去,混著下肚也騙不了自己。而苦瓜,不用比美,那個苦,已經夠讓人印象深刻。

高一常跟著一個同學去追星,她很迷 Europe,唱 The Final Countdown 的那個歐洲合唱團,只要知道那裡可能有他們的海報、週邊紀念品,她就去找。因為搭同一班公車放學,我放學後不想回家,便跟著她去西門町、東區、公館各地的唱片行、海報店,陪她找偶像海報,反正我也寂寞得很。

她有原住民血統,皮膚有點黑、眼睛深遂,因為喜歡 Europe 英文練得特別好,說話帶著鼻音,她說她的房間貼滿偶像海報,尤其是迷戀的 Europe 主唱,就在她枕頭的正上方,每晚看著他入睡,每早一張眼也是他。有天她開心地說:「今天在 Joy 的懷裡醒來。」原來是天花板上的海報被地心引力拉了下來,於是她和偶像抱個滿懷。

不知為什麼,青椒讓我想起這個高中同學。那段放學閒晃的日子裡,就只有我和她,班上也有幾個喜歡 Europe 的同學,和她是舊識,以前讀同一個國中,但她不喜歡她們,原因是喜歡的人不一樣,各為其主常有磨擦,而喜歡同個人的,彼此間又會競爭。高中女生、偶像、粉絲,就是這麼微妙。我對這些金髮、穿著皮件、白皮膚、洋腔洋調的人,始終迷不起來,當她說著和誰為了 Joy 爭風吃醋,我只覺得她好可愛。或許無害便是她不介意我做伴的原因。

有次和她去找一家西洋流行音樂雜誌社,在沒有 Googlg 地圖的年代,我們先搭 5 號公車到美國在台協會,再到對面的巷弄裡,用腳找。四點二十放學,穿梭到七點多,天都暗了才找到,還好雜誌社的人還沒下班,很幸運地要到一張限量海報。

海報是外國唱片公司直接給雜誌社的,珍稀且數量有限,讀者可以來信索取,要完為止。為了拿到一張,她直接找上雜誌社,但又不確定這樣會不會違反規定被拒絕,或是已被人搶先。這些在拿到海報之前,她什麼都沒對我說。

「我覺得如果把拿海報這件事告訴妳,我就拿不到。」好不容易拿到海報,她才說出這句話。

高二分組之後,就沒再和她一起追星了。

回憶到這,才發現當時我們的高中制服也和青椒一樣是綠色的,不過,比較暗沈。

2021/06/22

黑社會

I’ll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我將給他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教父》

週二午後西西的《可不可以說》讓我和小三弟清涼爽快,好心情讓他愉快地練起琴。請哥哥陪練,沒一會兒,哥哥就從書房出來拿起自己的琴一塊拉。

今天大家都好乖。

洗好一簍衣服,兄弟倆練琴,我折衣服。 整理專家麻理惠說,折衣服T恤花樣要朝外、直折成三等分,再半折半捲地收攏成一個長方形,讓花樣那邊朝上「站」著進衣櫃,這樣,一拉開抽屜,所有衣服一覽無遺,再也不會找不到印象中的那件T恤,也不會忘了原來還有這件。似乎只要用這個方法折衣服,人生也都整齊了。

哥哥今天認真又耐煩,聽到弟弟拉錯,馬上用弓指著譜:「這!」,搶拍、少升/降一個音⋯⋯。分不清Do、Re、Me的我只能含糊吐出:這裡怪怪的。有些人就是可以很清楚地指出問題,是因為付了學費?還是天生?

兄友弟恭一起練琴,真是美好,我坐在窗邊折衣服,都六月了還有涼風。

因為姐姐的作業,一起看《教父》。 「I’ll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我將給他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 這句話反覆出現在電影裡。 

電影開場,教父女兒的婚禮,賓客雲集,盛大豪華,還有當紅男歌手前來獻唱,兒子 Michael 的女友第一次見到他的家人,對這個家庭感到十分特別,不只有錢,還有勢。Michael 用一件事介紹他的父親 Vito:男歌手是父親的教子,在尚未成名前要和所屬樂團解約,團主不肯,男歌手請求父親協助。父親提出一萬美元請團主解約,團主不同意。隔天父親親自出馬,不到一小時便取得離開的合約,而且只花了一千塊美金。 

「你父親是怎麼做到的?」女友 Kay 好奇又驚訝。
「My father made him an offer he couldn't refuse.」父親手下用槍抵著對方的頭,問他合約上要留下簽名,還是他的腦袋?


在家裡,我是最有意見的人,要哥哥陪弟弟練琴,要他們做家事,冰箱裡的東西怎麼放。

「喂,親愛的大家,要打掃囉!」 姐姐發出一聲唉嚎,她知道接下來要:吸地、拖地、清理廚房、洗廁所、陽台⋯⋯ 

哥哥的反應淡定,不是裝做沒聽到,而是先當沒這回事,繼續手邊的事緩解一下心情,等會再來做。 媽媽的堅持,掙扎無用,不如硬著頭皮把它做完。唉完後,大家還是把它做完了。 

現在,三個人正在剛拖完地的乾淨客廳,開心地玩瑪莉歐呢! 

一個乾淨的家,值得你揮汗。It's an offer we couldn't refuse. 

我愛的孩子、老公,愛我的孩子、老公,就在這裡,It's an offer I couldn't refuse。唉,就是這樣,我走不遠,也捨不得放下。

2021/06/14

端午的儀式感-寫詩

今天是端午節,想讓這節日過得「儀式感」點。

棕子。

以前婆婆在姑姑們的壓力下會張羅著包棕子,這幾年,婆婆宣告:我老了,我不想包了。今年,婆婆早早便已向市場的人下訂幾十顆。

太慢了,我,應該在一個星期前舉手:我來。現在千萬不要再湊熱鬧,糯米打造的棕子很難消化的。之前婆婆教過我,明年一定要吃自己包的棕子,那種公公愛的,包花生的棕子。

怎麼辦?睡前和小兒子討論到今天端午節可以做什麼:寫詩。

翻書櫃找資料,有幾本詩集,但想來點新鮮的,上網穿梭,終於找到好材料。

可不可以說「一台鐵」?可不可以說「因為他過濾太多」?

西西說:可不可以說「一雙」大力水「手」、「一頓」雪糕蘇「打」、「一畝」阿華「田」?

挑戰,怎樣說才是正確,但是「可不可以說」成另一種樣子?說成另一種樣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詩是什麼?中島芭旺與大江健三郎的眼睛

如果你把世界視為理所當然你就看不到。這個看,是大江健三郎的眼睛,是中島芭旺的眼睛,也可以是我的眼睛,你的眼睛。
雖然是站在同樣的地方
只要看向不一樣的方向
就能看見不同的風景 ~中島芭旺 

最快樂的一天,聽起來就很悲傷──讀鄭哲涵 

兒子玩樂高,裡面〈現在我組裝積木的方式〉這首詩他會有感覺。

這樣也可以是詩!許赫的晚點名與「告別好詩」

〈邊境牧羊人的晚點名〉這首詩就咩、咩、咩地一直點,點了119行。不要以為就這麼咩地咩完了,仔細讀會發現這群羊的親屬關係,還有個性。然後,整個點名就像一個劇場演出⋯⋯

許赫在2016年那年,他說他要在五年內寫一萬首詩來「告別好詩」:

「蘇東坡一輩子寫了兩千八百多首詩,杜甫一輩子寫了三千兩百多首詩,我想詩人是把寫詩當成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才能完成這麼多作品。我覺得『告別好詩』的態度是讓寫詩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想用五年寫一萬首詩來完成這件事。」

短詩

我和小孩一樣,沒耐心讀長詩。短詩像短刀,好使、一刀正中紅心。

〈分享〉 假牙(馬來西亞)
梵谷把耳朵割下送給
貝多芬 於是聽到了
向日葵盛開的聲音
——《假牙詩集:我的青春小鳥》(2016年)

我的暑假作業:詩人都在幹嘛呢? 

末路小花劇團/趨勢基金會 的兒童劇,蠻好看。

2021/06/12

被罵

很氣小三弟一有空就是3C:玩 Switch、看 YouTube 廢片、看動漫。

其他的事也不是沒做,但就是有做就好,甚至忘了。每晚睡前,提到這點都要唸他一唸。

又想到他沒耐心,那天姐姐哥哥在客廳打桌球,他也吵著要上場,但他連持拍把球往上打都接不到幾下。我要他自己先練一下,能接打到100下就可以上場。他在旁邊揮了幾球,只會生氣接不到,卻耐不下心練。

「要交的直笛功課、容器測量做了嗎?」沒有。
「直笛功課已經好幾個星期了,測量功課也好幾天了,你還是沒做!」
怎麼辦?「不知道。」

「不知道!」

「上次問你容器功課做了沒?你趕著玩電動,回我:很簡單啦,我等一下就做。結果我去煮飯就忘了。你玩完就吃飯也忘了。」功課不難,只是沒放在心上。


小三弟沈默地躺在我身邊,抱著被子,一隻手蓋在兩眼上,好像在流淚。

「這兩個功課怎麼辦?」
「不知道。」
「出去!拿筆,在筆記上寫 6/12,把明天要做的事寫下來,把這兩個功課排進去!」

寫好後,小三弟躺回我身邊,Q軟的手臂碰著我。幾個星期宅在家,他都變圓了。


每天早上都要他寫今天的待辦事項,但顯然「排待辦事項」並沒有對他產生意義!那裡做錯了?為什麼沒進到他的意識裡⋯⋯

會不會是我生氣嚇到他,讓他腦筋動不了?唉,生氣。


「把要做的事『寫』下來。

如果不寫下來,就像雲一樣被時間的風吹走了。
未來的事、過去的事,都是。
想做的事,寫下來,它就有機會在未來發生。
過去的事,寫下來,它就被封存在日記裡,不會被忘記。

筆能『附魔』!
只要『寫』下來就有可能『做』出來。」


換用平和口氣講話,他把身體靠我更近,平常他就是喜歡貼著人躺,搞得我很熱。姐姐哥哥都不會這樣黏人。剛才罵他,他還挪來跟我靠,這表示?

不管表示什麼,現在我只想抱抱他。幸運的是,他就在我身邊,轉個身就抱到了。

「我一直罵你,你還不去你的床上躺好?」
「不要,我喜歡被妳罵。被妳罵好舒服。」

這是什麼回答?看他兩手在胸前搓弄著被子、眼睛閉著,真的是一付很享受的樣子。

2021/06/04

餐桌上的話題

上帝創造亞當,姐弟倆在搶奪排骨。
在我們家,吃飯就是吃飯。這是自己有家最開心的事,可以訂一些「野蠻規矩」,I am the king of the 窩/world !

或許因為這樣,所以大家吃得很快,有時流理台整理一下、炒菜鍋洗好,才開始盛飯,兄弟倆就已經吃完一碗,走到我身邊等著盛第二碗。

還好姐姐加入拖慢大家的吃飯速度。自小吃飯就慢的她,最會給大家加料聊一些古怪話題。

唉~

昨晚她一上桌便長長地「唉~」了一聲。

「怎麼了?菜不喜歡?」
「『進巨』什麼時候才會到?!」

上星期就向東立出版社下單全套《進擊的巨人》,已經快兩個禮拜了還沒等到。

「人家日本 124 萬劑疫苗都送來了!」爸爸說了這句,姐姐聽了更氣卜卜。

弟弟的問題

姐姐打開抱怨情緒,乾脆一起爆一爆:「弟真的很吵!我在上課、和同學討論,他時不時就跑過來。他不能去做自己的事嗎?」

哥哥也說:「我和同學連線打 Game,他就在旁邊指指點點,再不然就問東問西,很煩耶!」

禁制令:被哥哥要求不得靠近。
小三弟只好拿望遠鏡觀察哥哥。

「沒辦法啊,你們是他最崇拜的哥哥姐姐,小跟班就是這樣。」爸爸其實有點幸災樂禍,因為如果哥哥姐姐不在,小三弟就會去找爸爸玩打架遊戲、踢球、射槍。

「他都不會去找媽。」姐姐說。

「對。如果他來找我,我會說:來看書吧!《納尼亞傳奇》看到哪啦?再不然就是:練琴了沒?」所以他都不會來找我。

肉的問題

中午回來時順道去街口市場買菜,請先回家的爸爸把阿媽的牛肉湯從冰箱拿出來加熱,忘了交待把上面浮油撈掉,吃時很過癮,但睡完午覺起來胃就抗議了。

因此今晚刻意清淡點,只用幾片肉紅燒豆腐,晚餐的焦點就出在這「肉」上。

小三弟問我:「肉有幾片?」誰會去算肉有幾片。
「你吃幾片了?」哥哥反問。
「三片。」弟弟回完,開始調查每個人吃的肉片數。
正要問姐姐時,姐姐搶先一步嗆回去:「喂,我都沒吃!」
小三弟氣勢頓失,但沒想到姐姐說:「你幫我吃。」

正所謂:有人求之不得的,有人避之不及。

別以為姐姐吃得少,等會兒八點她就開始找東西吃,睡前你刷完牙出來喝水時,她可能正在開冰箱邊唸著:「肚子好餓!」

數學問題

在我們家吃飯常會遇到一些「技術性」問題,比如:湯裡的排骨可以吃幾塊?炸花枝丸可以吃幾顆?蝦子可以吃幾尾?

以上還算好處理,遇到一大塊的煎牛排、炸雞排怎麼辦?就像沒有天然國界的庫德族一定會引起爭議。

做法就是把它支解:剪成小塊讓大家分。

所以愛吃的人一上桌,在動口之前要先動腦筋,算算有幾塊、除以家裡有幾個人,剩幾塊?怎麼分配?除了數量還要考慮大小。有時還要翻上舊帳:你上次多吃了⋯⋯

如果想讓一塊肉發揮最大效益,有個秘訣:儘量多切幾塊就是。心裡層面的滿足感上,數多更勝於量多。

「姐,妳會不會吃不下?」吃完自己的份,如果還是意猶未盡,那就「好心」地關心一下胃口小的姐姐,看她要不要幫忙。

科學可以解決問題,但還是有些灰色地帶⋯⋯

2021/06/02

我們的一天是用三餐來計算的

我喜歡所有食材備好再開始煮

煮菜的人最怕什麼?最怕沒人吃飯。

吃飯,而且很賞臉地把菜吃完,這不就是廚藝的最高境界?

而我十分幸運,一家都是飯桶,他們姓「ㄈㄢˋ」,而且也的確很愛吃。如果心情不好,來來來!吃點東西心情就好了。「沒有什麼問題是一碗飯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碗!」(最近和他們看太多動漫,《一拳超人》上身)

在家吃飯很舒服,學會做菜,想吃什麼就自己動手,是件很有趣也讓人滿足的事。

我行事曆的主要用途是開菜單。每日三餐,從早餐到晚餐,穿插食材採買行程和記帳。每晚或每天早上的功課就是寫下接下來要吃什麼。

我說這是「功課」,不是因為想煮,而是每天要做的事。當一件事變成沒有感覺也要做時,就不浪漫了,但當嗷嗷待哺的小孩每晚睡前都來一句:「媽,明天早上吃什麼?」,那種被人期待的感覺怎捨得辜負?

早餐:要像小鳥的啁啾叫聲

單是土司就千變萬化。

不動火,土司烤烤夾洋蔥末鮪魚、巧克力醬,光是土司的香酥就好吃。

再不然用把鮪魚起司夾起來熱壓烤成三角形,我們暱稱鮪魚夾夾,土司外框烤到有點像餅乾,硬硬香香的好吃。

麻煩一點,開火熱鍋下點油,把蛋加點鹽、加點糖,打成蛋液,裹在土司外面,下鍋煎成法國土司,上面淋蜂蜜,愛吃甜姐姐的最愛!

其實開火也不麻煩,煎蛋的鍋不用洗,中午可以繼續炒菜。

午餐:簡單過場

午餐應該要吃得豐盛點,但下午要上班、上課,心裡掛著未完的行程沒法放鬆,過場的午餐像是應付似地有吃就好。

燴飯,沙茶口味、薑燒口味、麻油口味,把肉片和蔬菜炒在一起,多點湯汁,再一個簡單的湯,蕃茄蛋花、昨日湯(昨天剩下的湯)。

再不然,咖哩飯,黃咖哩、綠咖哩或奶油咖哩,同樣食材加入不同的咖哩塊,嘿嘿,就完全讓人耳目一新。

午餐是個轉折,心情從上升到下降,從轟隆隆到慢下來,讓人開始期待晚餐。

晚餐:感謝老天爺,我們又過了一天

忙了一天,把事情推進了一點或知道這樣做行不通,無論有無進展,我們又努力地過了一天!因此每天的晚餐總帶點慶祝的情調,既然慶祝就要豐盛點。

理想的晚餐應該要有三道菜,兩道太少,「三」才有多的感覺。兩道菜、一道肉,再一鍋湯。

我們家愛吃菜,雖然男孩們食必肉,但如果沒有咬起來咔滋咔滋的青菜也會讓人傷心。

還要有「鹹」,阿嬤說的「鹹」指的就是肉,我們愛肉,愛的是它濃郁的味道,不一定要多,但要「鹹」。瓜子肉、肉臊、蕃茄蛋、泡菜炒肉片、麻婆豆腐⋯⋯,最好還有點湯汁可以淋,遇到這些菜,飯記得多煮點。

酸菜肉片湯、泡菜炒肉片、蕃茄炒蛋、薑菇燴小黃瓜

湯,最傷腦筋的就是湯了,因為湯要好喝,少不了時間。排骨、根莖類花點時間才熬得出滋味,而且好喝的湯通常要等到第二餐或隔夜。所以別以為我菜單上寫昨夜湯、中午湯委曲了他們,其實放了一晚的湯才好喝,那些排骨蘿蔔也是要時間才能培養出感情啊。

吃飯很慢的姐姐通常不喝湯,慢慢吃飯,一粒粒數完就覺得很飽,也因為吃很久,最後湯都涼了,看著湯面略微浮起的油花⋯⋯,對姐姐來說,湯可以跳過。

但對爸爸來說,湯是一餐的靈魂,沒有湯的一餐好比在外面吃便利商店般克難。除非真的很餓,不然他一定會先來碗湯。

一定要有湯,可以簡單但一定要「燙」,對此,我十分十分同意。想要激怒我?只要給我來一碗沒有溫度的湯。


2021/05/29

兄弟電玩

要不是因為防疫,兩個大學生不知道會飛到哪去,現在被軟禁在家,最開心的是小三弟,有哥哥姐姐在身旁,他多了好多樂子。

最樂的就是和哥哥一起玩電玩。

一但喜愛什麼就有點偏執的哥哥,對電玩就是這種態度,盡其所能挖掘、試練遊戲玩法到純熟的境界。一旦有人用這種職人態度做事,管他做什麼都很迷人吧!小三弟看哥哥玩遊戲就是這種感覺,在他眼中:哥哥的電玩技巧,是「神」一般的等級。

技術上沒辧法像哥哥一樣厲害,但他會 Google 遊戲攻略影片,看別人如何破關來增進自己,或是,在哥哥玩時貢獻這些「秘訣」。但這卻常惹哥生氣,因為這就像姐姐看劇最恨有人破梗。

「你 莫/不要 講好否!你莫 佇遮/在這!你走!」哥哥爆怒下驅逐令。

但小三弟其實完全是赤膽忠心想幫忙,絕沒有搗蛋的意思,看他被誤會我、爸爸或姐姐都會試著幫他給哥哥求情,請求哥哥恩準小弟在一旁觀戰。

哥哥也有話要說:「我在玩,他就在哪邊一直說!很煩耶。」

我們只好要求小三弟:「你可以儘量不要說話嗎?」弟弟很乖地答應,但我懷疑他能忍多久。

被弟弟崇拜的眼神望著,哥哥態度變柔和:「那是你在 耍/玩 捉迷藏,結果有一个人一直給鬼講 啥/誰 佇佗位/在哪裡,你會感覺好耍嗎? 」哥哥用他勉強的蹩腳台語跟小他九歲的弟弟解釋。

哥哥舉的這例子很好,我完全能理解那種討厭的感覺。

「你不要再說話囉,可以嗎?」
「好!不過我可以先去尿尿嗎?」

兩兄弟小一點時都曾玩到忘我而尿褲子,弟弟一提,兄弟倆都去上廁所。

現在,尿也尿了、水也喝了,兩兄弟再度踏上電玩的征途。

「哥哥,可以走那邊⋯⋯」

爸爸馬上提醒他:「噓!觀棋不語真君子。」小三弟曾問過棋盤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沒想到是在這玩電的時候學會。

偶爾姐姐也會來參一腳,但比較像是來觀光的,在危急的時候只會按泡泡(瑪莉歐),躲在一邊,等他弟把敵人消滅後再跑出來賺金幣。

小三弟喜歡有人和他同樂,曾提過:「媽,《薩爾達》很好玩你要不要也來玩玩看?」他真心好物分享,甚至是讓出他寶貴的遊戲時間給我玩。
「不想耶。媽媽對電玩沒興趣。」
「妳都會說這本書很好看要我看,我說這遊戲很好玩,妳都不玩!」

這樣一說,我真的沒法再拒絕。他很開心地教,詳細介紹遙控器上每個按鈕的作用,如何操作電視裡的林克使出各種動作,親切溫暖地鼓勵我:「對,就是這樣!」(哇,我也是這樣教他的嗎?被呵護的感覺好好啊!)

前進、跑步、跳躍、攻擊⋯⋯,當敵人一來,我就只會亂按一通,沒辦法像他們一樣馬上打開背包、挑武器、發動攻擊。

「學這些操作,還不如去廚房拿起菜刀練刀工。」我心想。然而,看醫生手術用機器手臂,急難救助或打仗用無人機,或許他們的未來需要的就是這些電玩裡的能力。

「喂,時間到了,該休息囉!」可以玩電玩,但不要只有電玩,這是和他們兄弟倆講好的。

「好啦!」兩兄弟這時倒是很團結。一起對抗敵人,一起對抗媽媽,電玩讓兩個差九歲的兄弟緊密結合在一起。



2021/05/27

大家都在家的日子

難得大家都在。

小三弟第一堂課八點四十,八點半挖他起來,像在鏟沙地裡的螃彀,抱頭的他比出一隻手指,再睡一分鐘也好。

還好接下來他會自己起床,隨便刷兩下牙,自己搬出筆電、登入哥哥帳號(就是愛用哥哥的東西),打開自己的Email信箱,點下老師寄來的Google Meet連結開始上課。

這位出生於手機、平板、網路的數位原住民,驚訝他線上上課行雲流水,原來教育部超前部署,這學期電腦課小三弟就學會如何收發Email、線上上課⋯⋯。萬華確診數突爆,五月十九停課,隔天老師就開始遠距上課。課堂、線上無縫接軌,老師和學校做得很好。

小三生上課很熱鬧,大家新鮮地透過鏡頭逛同學家。上課中朗讀課文、算數學,老師問問題時,一聲聲「老師!老師!」能被孩子這樣叫著,很幸福。我也喜歡他們叫我「媽!」,就算只是問明天早上吃什麼,聽起來也挺甜的。

但真是太熱鬧了!老師要求關麥克風、要回答問題才開。我猜讓小三弟起床的,應該就是這些同學吧!

對比穿著睡衣就來遠距的小三弟,大二姐姐上課都躲在房間,儘管如此還是要「化粧」。

高三哥呢?大學申請到了,畢業考考完了,不用上課、沒有考試最快樂了吧?

《薩爾達傳說》破關了,他想用自己的錢加碼買大師模式,希望我們同意(都說要用自己錢買了,還要我和他爸同意,這小孩會不會太乖了?)。「把 Line 貼圖上架,再買吧!」擠出八個圖後達標,上架後大家意見一堆:圖太少、黑色背景時看不到字、再可愛一點⋯⋯。搞得藝術家很煩。

「原本想考完試和同學出去玩、打球⋯⋯,現在什麼都不能做!」

是,有不能做的,也有能做的。

我們追劇,破關,學著走進廚房,打掃家裡,看書,跳繩。每週二、三停水,偶爾停電。

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睡覺,吃飯睡覺⋯⋯

幾年過去,我們會如何談起2021年的夏天呢?

原本停課到5/28,昨天宣布延長至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