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4

我試著讓兒子讀書:《現代藝術的故事》

有時 Google 半天,還不如找一本對的書,讀它半小時!

為了推坑兒子讀書我做了很多嚐試。他喜歡畫畫,從他可能有興趣的書著手或許有機會。

最喜歡看「不客觀」的書了,充滿了「人味」。當然也要是「好」人,才好聞。

《現代藝術的故事》就是 Will Gompertz 用強烈第一人稱語氣談現代藝術。僅管他是活生生的現代人,但卻跟這些一、兩百年前的藝術家熟得好像宵夜咖,常在書中轉述這些畫家間的對話,彷彿他就在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聽到嗆岔氣。

輕鬆帶點戲謔的述敍,不愛讀書的的兒子應該可以讀得下去。

我讀,然後請兒子和女兒也讀,反正三級警戒在家沒事,每天讀個一章,然後聊聊分享一下讀到的內容。

Will Gompertz 用1917年的杜象《噴泉》開頭,他說杜象創造出一種新的雕塑形式「現成物/readymade」:

藝術家可以選擇任何一項現有、不具特殊美學價值且大量生產的物品,藉由解放它的功能性目標,改變它的情境和一般被觀看的角度,使之成為藝術品。

藝術家在創作歷程的角色是:「源自」藝術家的概念,而不是藝術家「所做」的作品。「藝術就是觀看世界的角度」是 Will Gompertz 貫穿這本書的核心。

無聊的描述?

「好看嗎?」我問兒子。

「開頭講杜象和他朋友三個人走路的事很無聊。」兒子說開頭寫景很無聊。

真是這樣?

這不是本文學書, Will Gompertz 寫這三人在1917年走在百老匯大道應該有他的用意。我認為 Will Gompertz 想透過這段,描寫來紐約不到兩年的法國人杜象,對紐約有點熟悉,但眼光仍舊新鮮的感覺,還有美國國威正盛、開放、願意接受挑戰的社會氣氛。

我跟兒子說,透過這段我理解到:杜象敢發表這麼冒犯的小便桶作品,不是突然的結果,是有當時社會風氣的支撐。所以 Will Gompertz 要在開頭寫杜象和他兩個美國朋友逛大街,讓我們了解當時的美國、紐約,政治、經濟是什麼景象。

把自己讀進去

回答是回答了,但我知道兒子還是覺得「無聊」。

書告訴我們杜象的《噴泉》怎麼做出來的,作品上面簽的「R. Mutt 1917」不是杜象的名字,這個化名有什麼意思?這些是有趣的,但對於他和朋友逛大街這件事,就算這是作品的創作背景,兒子還是找不到值得一寫、值得一讀的點。

如果一件事情不知道該收納到大腦的那個櫃子,結果就是被他扔掉。

看書如果看不進他的腦子裡,書對他來說就沒有意思了。我想找辧法,讓他知道書裡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收納到他的腦子裡,就像他打 Game 時,總會一路留意撿些武器、工具,之後遇到魔王時打鬥用。

「為什麼法國人杜象要來美國?」自己的國家好好的為什麼要離開?為什麼不在自己的國家創作要到美國?

「是不是他在法國沒人欣賞?」我問兒子。

不被認同的感覺每人都有過。看他的表情,「不被認同」這個關鍵字似乎打開兒子的某個抽屜了。

「如果有天覺得孤單得不到認同,怪別人不懂我時,想想杜象,可以離開那個一直得不到認同環境,到新天地去闖闖。」我跟兒子說。

書裡的人也可以是你的好友,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把他們找出來聊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