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9

Apology

星期五的晚上大家散步順便到捷運站綁卡,好享有台中市民公車十公里免費優惠。

哥哥說他之前的悠遊卡不見了,於是有了一個好理由到便利店買空卡。

哥哥挑悠遊卡,我建議哥哥買iCash:這樣常在7-11消費的他優惠較多,而且iCash卡片上有大家比較中意的台灣小吃地圖。哥哥也就聽了我的建議,改買iCash。

三個大人到捷運台綁好卡,經過UBike車站,爸爸說:何不一起把UBike借車功能也綁一綁?

選擇綁卡別時,才發現:UBike不能綁iCash!

哥哥心情一整個壞去:「就說要買悠遊卡,這樣又要多一張卡⋯⋯」

爸爸勸他多張iCash也沒什麼不好啊!然而哥哥就是很氣。我也氣:被你嫌的這樣,卡片給我,你自己再去買張新的!

大家就這樣氣氛很差地走了十幾分鐘的路回家。

然而就在爸爸拿鑰匙準備開門時,哥哥說話了:「我剛才比較衝動,不該那麼生氣。」

低迷的氣氛瞬間被他誠懇的告白打散。


他喜好向來明顯,有時讓人覺得「硬」,我以為他可能今晚整個就不說話了,但今天,才十幾分鐘,他回復了,平心靜氣察覺自己的情緒後,說出自己不該那麼生氣。他,不一樣了!

洗澡時想著他的道歉,很想做點什麼回應他一下。

也才發現,對不起的價值,不是抱歉,而是老實面對沒做好的事,讓有衝突的彼此退一步,找出更多轉身的方法。


隔天,美好的星期天,睡到近中午,爸爸帶我們去他新發現的餐廳吃早午餐,在大家心情愉快時,我稱讚兒子他昨天做的「好事」:不容易哦!

「其實是跟妳學的。
常常妳會在罵我們之後的隔天,跟我們道歉。說自己太生氣了,其實想說的是⋯⋯

所以昨天回來的路上,我就在想,如果是媽,她一定會說對不起。」

所以是我的關係?「是。」


的確,我有時會生氣,用太重的語氣跟他們說話,但這氣不是沒來由的情緒,當一個媽媽本就該對孩子「對話」。但就算這話再怎麼重要,說的方式不對,聽不進去也是沒用。

Raise your words, not your voice.

因此常在睡了一覺後,重新整理好自己:到底我想說什麼?(不會是為了我自己的面子吧?)把真正想要說的想清楚。

先真誠地跟他們道個歉:昨天我不該那麼生氣。這時他們往往會楞一下。

Never ruin an apology with an excuse. – Benjamin Franklin

接著再重新把話說一遍。

有人說:

An apology is a lovely perfume; it can transform the clumsiest moment into a gracious gift. 道歉是香水,可以把糟糕的時刻變成美好。

的確。謝謝兒子,這個道歉,讓我發現再不久要唸大學的他,即將展他人生的新頁,這個道歉是他回送我的成年禮。

蘇格拉底的申辯/The Apology of Socrates

查 apology 發現它其實不是真「道歉」,口頭上聲明的意思可能多點,還可能是「申辯」、辯護。比如:蘇格拉底的申辯/The Apology of Socrates,七十歲的蘇格拉底因褻瀆神明、毒害年輕人的思想被審判,在法庭上面對指控,他做了一番申辯,弟子柏拉圖記錄,留下一篇《蘇格拉底的申辯/The Apology of Socrates》。

法庭上的 apology,有理可以為自己解釋、申辯;如果沒理就謝罪、道歉,看能不能從輕量刑。

從柏拉圖的記錄看來,蘇格拉底的 apology 完全沒有道歉的意思。

參考:


2021/08/20

貼圖創作

之前哥哥做的文具表情貼圖
昨晚三個人專注地創作表情貼圖,那麼地熱烈,如此地融洽,不捨得中斷這美好的氣氛,便自己去洗晚餐後的碗盤,動手整理洗碗糟時哥哥還喊著:我等下去會去做!

「沒關係,我來就好。」我說。

每個人都很興奮,不斷地提供意見給哥哥,像在許願。會畫圖真好,聽著我們的描述,有時連詞都不達意,但靠著默契、一點想像,一個個的表情就在他的筆畫下,展現在白色平板上。

今早做了些研究,關於 Line 的表情貼圖設計:

表情貼圖的前身是 Emoji,源自日語中的「繪文字」(e 對應「繪」,是圖片的意思;mo 對應「文」;ji 對應「字」,即「字符」)。

日本在 1997 年 11 月 1 日推出含有 90 個 Emoji 表情的呼叫器,但這款呼叫器賣的很差。而是到了 1999 年 2 月,Emoji 表情讓 NTT Docomo 大受歡迎,短短兩年超過 2 千萬用戶使用 Emoji 表情。

沒有 Emoji,文字訊息是冷冽嚴肅的,加了這些表情符號,語氣和聲調就進來了,溝通變得細膩許多,可以傳達更多微小的情意,而這才是我們最想表示的內涵。

2021/08/14

我試著讓兒子讀書:《現代藝術的故事》

有時 Google 半天,還不如找一本對的書,讀它半小時!

為了推坑兒子讀書我做了很多嚐試。他喜歡畫畫,從他可能有興趣的書著手或許有機會。

最喜歡看「不客觀」的書了,充滿了「人味」。當然也要是「好」人,才好聞。

《現代藝術的故事》就是 Will Gompertz 用強烈第一人稱語氣談現代藝術。僅管他是活生生的現代人,但卻跟這些一、兩百年前的藝術家熟得好像宵夜咖,常在書中轉述這些畫家間的對話,彷彿他就在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聽到嗆岔氣。

輕鬆帶點戲謔的述敍,不愛讀書的的兒子應該可以讀得下去。

我讀,然後請兒子和女兒也讀,反正三級警戒在家沒事,每天讀個一章,然後聊聊分享一下讀到的內容。

Will Gompertz 用1917年的杜象《噴泉》開頭,他說杜象創造出一種新的雕塑形式「現成物/readymade」:

藝術家可以選擇任何一項現有、不具特殊美學價值且大量生產的物品,藉由解放它的功能性目標,改變它的情境和一般被觀看的角度,使之成為藝術品。

藝術家在創作歷程的角色是:「源自」藝術家的概念,而不是藝術家「所做」的作品。「藝術就是觀看世界的角度」是 Will Gompertz 貫穿這本書的核心。

無聊的描述?

「好看嗎?」我問兒子。

「開頭講杜象和他朋友三個人走路的事很無聊。」兒子說開頭寫景很無聊。

真是這樣?

這不是本文學書, Will Gompertz 寫這三人在1917年走在百老匯大道應該有他的用意。我認為 Will Gompertz 想透過這段,描寫來紐約不到兩年的法國人杜象,對紐約有點熟悉,但眼光仍舊新鮮的感覺,還有美國國威正盛、開放、願意接受挑戰的社會氣氛。

我跟兒子說,透過這段我理解到:杜象敢發表這麼冒犯的小便桶作品,不是突然的結果,是有當時社會風氣的支撐。所以 Will Gompertz 要在開頭寫杜象和他兩個美國朋友逛大街,讓我們了解當時的美國、紐約,政治、經濟是什麼景象。

把自己讀進去

回答是回答了,但我知道兒子還是覺得「無聊」。

書告訴我們杜象的《噴泉》怎麼做出來的,作品上面簽的「R. Mutt 1917」不是杜象的名字,這個化名有什麼意思?這些是有趣的,但對於他和朋友逛大街這件事,就算這是作品的創作背景,兒子還是找不到值得一寫、值得一讀的點。

如果一件事情不知道該收納到大腦的那個櫃子,結果就是被他扔掉。

看書如果看不進他的腦子裡,書對他來說就沒有意思了。我想找辧法,讓他知道書裡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收納到他的腦子裡,就像他打 Game 時,總會一路留意撿些武器、工具,之後遇到魔王時打鬥用。

「為什麼法國人杜象要來美國?」自己的國家好好的為什麼要離開?為什麼不在自己的國家創作要到美國?

「是不是他在法國沒人欣賞?」我問兒子。

不被認同的感覺每人都有過。看他的表情,「不被認同」這個關鍵字似乎打開兒子的某個抽屜了。

「如果有天覺得孤單得不到認同,怪別人不懂我時,想想杜象,可以離開那個一直得不到認同環境,到新天地去闖闖。」我跟兒子說。

書裡的人也可以是你的好友,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把他們找出來聊聊。

2021/08/06

解題

8/3 下午在男子桌球團體賽中,林盷儒再度對上前幾天單打對上的德國隊手奧洽洛夫(Dimitrij Ovtcharo),兩人實力相當,分數一直黏得很緊。看比賽時外面一直有救護車穿梭的聲音,有人緊張到心臟受不了嗎?

奧洽洛夫從頭到尾一臉嚴肅,僅管他才從小林手上搶到桌球男單銅牌,但大家都看得出來,絕對不保證今天這戰他能再贏。而小林同學在比賽中卻偶爾會露出笑容,不是因為得分(得分也只是點到為止的握拳喝彩),而是在失分的時候。

靦腆的微笑,應該是在笑自己:啊,這樣不行。

既專注又放鬆的神情,他雖在打球,但更像在解一道難題。試試這樣、試試那樣,成功開心,失敗也開心,原來這樣不不行,笑一下釋放壓力,再試其他方法⋯⋯


這個被困在家裡的暑假,讓我更就近、頻繁地看到三個孩子的樣子。動漫、電玩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在東奧狂熱的這星期,我自己也常陷進YouTube裡不可自拔。影片看得很開心,將近一個小時,還可以再看下去,但實在覺得這樣下去沒意思,才放下手機。放下手機後,覺得有點空虛。


睡前他們兩個還在螢幕前,我生氣了。那晚,用責備的語氣說他們這陣子都無所事事。今晚洗完澡吹頭髮時才思索出我到底在氣什麼。

我氣他們日子過得太舒服了。

每天睡到十點多起床,吃或不吃早餐,聽弟弟練琴、陪他唸 Peter And Jane,近中午時洗米、等我從公司回來弄午餐。吃過午餐,爸爸看新聞時哥哥洗碗,當你們看《我的英雄學院》至近三點,我們午休。下午再去公司忙一下,六點回來催你們去跳繩,冷氣都還沒涼你們就回來了。晚餐、姐姐洗碗,繼續動漫、電玩或影片,直到我睡覺、爸爸睡覺,十二點多了你們還沒睡。

這樣的生活太容易了,我都還沒退休,你們這時就過退休生活?二十歲的日子絕對不該這樣。

明白我真正想說的,今晚我再跟他們說一次。

看影片、玩遊戲,太容易了,做點挑戰的事吧!不是要你們時時刻刻水深火熱,只希望每天總撥出點時間來做點有意思的事,有點難的事,折磨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的能耐在哪裡?

找到對的角度把話重說一次,他們現在才聽到,才聽進去。


曾任泰德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總監七年的Will Gompertz就是一個知道怎麼「說」的人,他寫的《現代藝術的故事》很有趣,充滿許多神來的比喻,如:當年印象派畫家其實十分叛逆,在學院派畫家眼裡他們就像「史蒂芬史匹柏去拍婚攝」。

而藝術家一直就是在找「怎麼說」的人。在介紹高更的部分,Will Gompertz是這樣說的:

所有偉大藝術家所擁有的能力,在傳達獨特的想法和感受。要做到這一點,通常需要一段時間發展天賦,直到他發展出獨樹一格的風格。

當藝術家找到自己的聲音,和觀眾的對話就可以開始;各種假設可以被提出,並從中發展各種關係。

身為一個母親,我最希望做好的一件事,就是讓孩子長成他們「自己的樣子」,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聲音。

在這個娛樂如此容易陷入的時代,我很擔心他們沒時間挖掘出自己的樣子。是的「挖掘」,儘管東西就在那裡,不只動手,還要用力,一定要流汗,搞的全身髒兮兮才找得到。

而我,身為一個母親,我也要努力找到自己的聲音,對的姿勢,讓孩子聽見我,我也要活出自己的樣子。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才華,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是,重點是你如何表達,除非你認真的去試,否則你永遠都不會知道。Look, talent comes everywhere, but having something to say and a way to say it to have people listen to it, that’s a whole other bag. And unless you get out and you try to do it, you’ll never know. That’s just the truth.~ 《A Star Is Born/一個巨星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