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11/17

詩的變奏

男孩國語來到第八課,《古今西湖詩選》介紹了兩首詩,一首是蘇東坡把西湖比做西子「淡妝濃抺總相宜」,一首是劉大白的〈西湖秋泛〉:

但就如哥哥說的:別小看「白話」詩,新詩比古詩難懂。


〈西湖秋泛〉 劉大白

厚敦敦的軟玻璃裡,
倒映著碧澄澄的一片晴空:
一疊疊的浮雲,
一羽羽的飛鳥,
一彎彎的遠山,
都在晴空倒映中。

湖岸的,
葉葉垂楊葉葉楓:
湖面的,
葉葉扁舟葉葉蓬:
掩映著一葉葉的斜陽,
搖曳著一葉葉的西風。

我向男孩提問:第一課余光中〈貝殼砂〉也是新詩,你覺得這兩首新詩有什麼不一樣?

〈貝殼砂〉只用了一個問號,〈西湖秋泛〉每句都有標點符號。

「我覺得那個冒號很特別。」不只一個,劉大白先生用了三個冒號。

男孩說冒號是用來解釋,比如第一個冒號就是解釋有那些東西倒映在晴空裡。

「那第二個、第三個呢?」這兩個冒號就不太像是用來解釋了。

男孩看著詩,想⋯⋯

「垂楊、楓,映襯,扁舟和蓬。」(他說老師說「蓬」是指船篷。但這艸部應該是指植物。對此爭議,Google之後,應是水生植物萍蓬草。)

我說我覺得這兩個冒號其實也是「解釋」,詩人「轉化」了的解釋。

「湖岸上的垂楊和楓,可以『解釋』成湖面上的扁舟和蓬。
最後一個冒號也是『解釋』,解釋前面寫垂楊和楓、扁舟和蓬,最後詩人其實是想帶我們看到斜陽和西風。」

但西風看得到?

看不到。這最後這一個冒號,是詩人的華麗「轉身」:從具體的垂楊、楓、扁舟、蓬,到沒有固定形狀的斜陽和西風,看不到,要去「感覺」。

和詩一樣,要去感覺。


Google 〈西湖秋泛〉解析,【敘事脈絡的節奏與變奏】詩中冒號問題 提到,冒號是「紐結」,不只是文義上的紐結,還有轉換讀者視角的作用。

還談到詩的「形式錯綜」:

如果我們稱冒號之前的部分為「總」,稱冒號之後的部分為「分」,可以發現〈西湖秋泛‧其二〉前半段是「總2分4」,後半段則為「總4分2」。

但我倒覺得最後應是:分 4 總 2。

厚敦敦的軟玻璃裡,
倒映著碧澄澄的一片晴空:
總2
一疊疊的浮雲,
一羽羽的飛鳥,
一彎彎的遠山,
都在晴空倒映中。
分4
湖岸的,
葉葉垂楊葉葉楓:
湖面的,
葉葉扁舟葉葉蓬:
分4
掩映著一葉葉的斜陽,
搖曳著一葉葉的西風。
總2


這首詩的討論還沒結束!

說到「形式」,我想到男孩電玩裡的關卡。〈西湖秋泛〉裡的段落分組,古典樂裡的樂章、曲式,都是一種形式,電玩裡的關卡也是一種形式。每一關可以獨立,但彼此又有些關連。

男孩想到古典樂裡的變奏,和詩的鈕結很像,類似的主題旋律不斷反覆,但每次都有些變化,可能是節奏拉長或變快,或調性

談著談著,我們推向所有的藝術,所有作者創作的其實是一個宇宙觀,一個空間,歡迎所有人來玩,每個人可以用他自己的方式(玩法)去探索(對作品的解釋),作者沒辦法控制,也控制不了。

男孩興奮地說起他最愛的遊戲做例子:像《Minecraft》、《曠野之息》都是開放世界,沒有固定的目標,玩法自由,甚至還有人專門熱衷於挖掘遊戲裡的 bug 玩法。

酷,連 bug 都能玩,我倒是沒想過。男孩幫我在想像力裡破了一關!

2021/06/14

端午的儀式感-寫詩

今天是端午節,想讓這節日過得「儀式感」點。

棕子。

以前婆婆在姑姑們的壓力下會張羅著包棕子,這幾年,婆婆宣告:我老了,我不想包了。今年,婆婆早早便已向市場的人下訂幾十顆。

太慢了,我,應該在一個星期前舉手:我來。現在千萬不要再湊熱鬧,糯米打造的棕子很難消化的。之前婆婆教過我,明年一定要吃自己包的棕子,那種公公愛的,包花生的棕子。

怎麼辦?睡前和小兒子討論到今天端午節可以做什麼:寫詩。

翻書櫃找資料,有幾本詩集,但想來點新鮮的,上網穿梭,終於找到好材料。

可不可以說「一台鐵」?可不可以說「因為他過濾太多」?

西西說:可不可以說「一雙」大力水「手」、「一頓」雪糕蘇「打」、「一畝」阿華「田」?

挑戰,怎樣說才是正確,但是「可不可以說」成另一種樣子?說成另一種樣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詩是什麼?中島芭旺與大江健三郎的眼睛

如果你把世界視為理所當然你就看不到。這個看,是大江健三郎的眼睛,是中島芭旺的眼睛,也可以是我的眼睛,你的眼睛。
雖然是站在同樣的地方
只要看向不一樣的方向
就能看見不同的風景 ~中島芭旺 

最快樂的一天,聽起來就很悲傷──讀鄭哲涵 

兒子玩樂高,裡面〈現在我組裝積木的方式〉這首詩他會有感覺。

這樣也可以是詩!許赫的晚點名與「告別好詩」

〈邊境牧羊人的晚點名〉這首詩就咩、咩、咩地一直點,點了119行。不要以為就這麼咩地咩完了,仔細讀會發現這群羊的親屬關係,還有個性。然後,整個點名就像一個劇場演出⋯⋯

許赫在2016年那年,他說他要在五年內寫一萬首詩來「告別好詩」:

「蘇東坡一輩子寫了兩千八百多首詩,杜甫一輩子寫了三千兩百多首詩,我想詩人是把寫詩當成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才能完成這麼多作品。我覺得『告別好詩』的態度是讓寫詩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想用五年寫一萬首詩來完成這件事。」

短詩

我和小孩一樣,沒耐心讀長詩。短詩像短刀,好使、一刀正中紅心。

〈分享〉 假牙(馬來西亞)
梵谷把耳朵割下送給
貝多芬 於是聽到了
向日葵盛開的聲音
——《假牙詩集:我的青春小鳥》(2016年)

我的暑假作業:詩人都在幹嘛呢? 

末路小花劇團/趨勢基金會 的兒童劇,蠻好看。

2019/12/01

《每一種料都加》-誰說寫詩要邏輯

每一種料都加
據說這些詩是在作者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過世12年後,HarperCollins 才出版的,可能是沒有要出版的遊戲之作,所以有點荒誕,很天馬行空,但也因為此很野,很有趣!

像《髒腳丫》比賽,比腳髒,把腳上刮下的泥巴拿來秤重,最後的冠軍是⋯⋯
《戀愛》看起來有趣,但再讀深點,有點刺,我可能就是那個自戀的人。
帶上《面具》可以隱藏自己,但也錯過成為自己的機會,也錯過找到和自己一樣的人。讀了這首詩,會讓人多點勇氣做自己。
不過,飯粒弟可能從來都沒有想要載面具,二年級的他還只會做自己,反而是我要他載面具吧?
而這個《瓶中精靈》根本就是我對飯粒弟的感覺:他不滿足我的願望,不幫我做事,我是他的奴隸。
「我希望的魔法不應該是這樣子。」的確,誰能料想到孩子出生以後會變得如何呢?之後的生活、工作、總統⋯⋯,別說那麼遠,可能連自己會如何都不太有把握吧。
「我猜,人生就是這樣,要看你打開哪個魔法瓶。」

一點也沒錯

星期天的早晨讀詩,飯粒弟寫寫詩吧!幾首讀下來,他沒有靈感,那就來照樣造句。我們選了這首《食人樹》來改編。
於是有了這首《一點也沒錯》,飯粒弟把詩換成這個名字,他覺得比較符合「詩氣」:
 一點也沒錯 
有人看到大 Pizza 嗎?
大胖子說:「啊?」
他是十分鐘前送來的嗎?
大胖子說:「是。」
那個 Pizza 上是不是有蕃茄、鮪魚和起司?
大胖子說:「一點也沒錯!」
完成後,飯粒弟開心地唸一遍給現在才起床的爸爸。都十點了,爸爸簡單弄個早餐,於是我們再次借用這首詩:
有人看到咖啡嗎?
爸爸說:「有啊。」
咖啡旁邊是不是還有乳酪蛋糕、虎皮蛋糕?
爸爸說:「一點也沒錯!」
爸爸配合演出,讓這首詩更有趣了。

讀詩有趣,沒靈感就練照樣造句,加了生活情境,詩就溶進我們的記憶:某個星期天早晨,爸爸晚起的早餐,有咖啡,配了首微甜的詩。
2019/08/29

暑假鐵人賽:詩想

變聰明

詩,短短的,讀起來很輕鬆,讓小二男孩願意、有信心讀,總是要能入他的眼,「閱讀」才會發生。

但詩雖短,好詩威力可不小,就像子彈,一顆就能讓人腦袋「開花」,我是說想像開花。

詩的子彈就是「詩想」,林煥彰在《童詩二十五講》在第一講便指出:「詩想」比什麼都重要。
想法特別,寫出來的詩就會特別;有「特別」就會教人不容易忘記它。也會教人心癢癢、手癢癢的想學它。
嗯,這便是我想達到的目標:想學它。

這個暑假,一本《樹先生跑哪去了》就夠我們唸,好詩要慢慢讀。一開始我帶著飯粒弟一起讀,後來,他自己會去翻。

那一首詩會中選呢?很好笑,一開始他會選「短」的,當然是基於比較少、比較快讀完、寫完的考量。我告訴他,少不見得比較好寫,你要選你喜歡、有感覺的,而且模寫時可以只取其中一部分,不用全部照樣造句。他這才鬆了口氣,放輕鬆,用「心」去讀、去感覺選出當天喜歡的那首詩。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詩,不會作詩也會吟。讀詩,就是欣賞作者詩想,學觀察、培養生活品味,而且就像那個在林子裡走路的美國詩人羅伯特.佛羅斯特(Robert Frost)說的:「看起來很愉快,讀過之後覺得自己又聰明了許多。」

讀詩可以變聰明,飯粒弟很需要。

好啦,我也很需要。

思考

《童詩二十五講》中提到,大部分的童詩都是在描寫外表、比喻,以雨滴而言就說雨滴像什麼⋯⋯,但以下這首:
雨滴/作者 于勒·蘇佩維埃爾(烏拉圭) /翻譯 葛雷 
我尋找剛落入
大海的雨滴,
在它迅疾的墜落中
比其他雨滴
更光輝奪目,
因為只有它
能夠懂得,
永遠消融在
海水裡的甜蜜。
卻能引發更深一層的感受,從一顆小雨滴,擴大到一整片大海,心變大了,如果剛好有什麼不開心的,好像也不太重要了。

讀詩種下的果,暑假有天剪髮完,飯粒弟作這首:
我在頭上種東西/飯粒弟 
我在頭上種東西
每天吃飯
      跑步
      晒太陽
還給它洗洗澡 
收成了
頭上光溜溜
有些種子掉下來 
癢癢的 
 那「癢癢的」是智慧嗎?希望 :-) 

我愛看書,也因為飯粒弟不愛看書,去圖書館借書後我會一本本拿來讀讀看。有些實在讀不下去的,便直接拿去還,留下有趣的、特別的,希望讓他對書有好印象。

和小孩說話不一定要:車車、狗狗,總覺得他們雖小,但不幼稚,其實小孩的心最清澈,他們的眼睛最明亮!

後記:

如果想和小朋友讀童詩,可以試試這幾本,我讀過覺得不錯,根據和飯粒弟相處的經驗,八歲小男孩看得懂、讀得進去的。

  • 樹先生跑哪去了/林世仁編
  • 如果我是一條魚/金波
  • 林良的詩/林良
  • 為什麼,為什麼不?/王淑芬
  • 全都睡了100年 /林小杯


2019/08/10

暑假鐵人賽: 和聲音有關的童詩

今天唸的童詩和聲音有關:
《怕打的小孩》 杜榮琛 
鼓是一個最怕打的小孩,
當你輕輕的打他,
他就小聲的叫:
疼!疼!疼!
當你重重的打他,
他就高聲的喊:
痛!痛!痛!
飯粒弟一開始不懂這首詩裡的「疼」是什麼意思,平常沒用過這個字,太文雅了,多是直接叫「痛」。解釋後,再唸出來比較一下,他就了解「疼」、「痛」原來就是「狀聲」詞。之前他好像聽過哥哥姐姐在寫國文時討論過狀聲詞,下次他就可以跟兄姐臭屁了。

我問他聽過什麼東西/動物發出的聲音?車子ㄅㄚㄅㄚ、小狗汪汪、水開了ㄨㄨ,他還告訴我救護車和消防車的聲音是不一樣的⋯⋯,但都沒有靈感。他想不到這些聲音可以連結到什麼「話」,像鼓在喊痛那樣。

我倒是想起以前《紅龜粿》裡有幾首很可愛動人,和聲音有關的詩:
《火車和火雞》 王金選 
火車唱歌 ㄨ ㄨ ㄨ
火雞唱歌 ㄍㄨ ㄌㄨ ㄍㄨ ㄌㄨ ㄍㄨ ㄌㄨ
火車若 ㄨ ㄨ ㄨ
火雞就 ㄍㄨ ㄌㄨ ㄍㄨ ㄌㄨ ㄍㄨ ㄌㄨ
《火車和火雞》
《紅龜粿》裡的這些詩不但可以唸還可以唱,和《火金姑》一樣,作曲和演奏都很有品質,一定要去找來聽聽!

還有一首說蟬是大舌頭的詩,聽聽牠的叫聲還真的像台語裡的 1、1、1:
《蟬》 王金選 
一隻蟬,
大舌大舌,
一二三四,
算不離,
卡算攏是
「一一一……」
「唱」過這兩首詩後,飯粒弟終於有靈感了,低年級的小男生,屁屁、便便很符合他們調皮戲謔的胃口,於是便有了這首:
《ㄅㄨ ㄅㄨ 詩》 飯粒弟 
腹肚冤家 ㄍㄨ ㄌㄨ ㄍㄨ ㄌㄨ
尻川唱歌 ㄅㄨˊ ㄅㄨˊ ㄅㄨˊ 
腹肚若 ㄍㄨ ㄌㄨ ㄍㄨ ㄌㄨ
尻川就 ㄅㄨˊ ㄅㄨˊ ㄅㄨˊ
意思是:肚子不舒服ㄍㄨ ㄌㄨ ㄍㄨ ㄌㄨ叫,就會放屁想上廁所。

既然是狀聲的台語詩,當然就請作者親自唸一遍給大家聽囉!


2019/08/08

暑假鐵人賽:童詩閱讀/模寫

這其實是從「造句」延伸出來的。

暑假一開始,請哥哥姐姐出題目給弟弟造句,光是「出題」這件事就很有趣,基於他對兄姐的仰慕,哥哥姐姐的話比媽媽說的還有份量,讓造句練習有了好的開始。

造句這形式走了兩個星期後變的有點疲乏,於是換成「照樣造句」,主題句取自他愛的歌詞、他讀過的繪本。造了一星期後,覺得只造「一句」,有點單調、薄弱,看他很容易交差,喜歡「折磨」他的我,便想到可以來玩玩「童詩模寫」。

童詩模寫要成功,關鍵在「好童詩」,印象中有兩本書裡頭有好童詩:《晨讀10分鐘:樹先生跑哪去了》、《童詩二十五講》,作者分別是林世仁(編)和林煥彰,這兩本書中選的童詩就如這兩位先生-真誠又清新。
《樹先生跑哪去了》
《童詩二十五講》

《一點點》酪梨牛奶

因為自己喜歡這些童詩,所以和飯粒弟一起讀詩時我的心情也很好,希望能把這感覺感染給他。一首一首來,不求多,我先請飯粒弟唸一唸,問問他喜不喜歡。

基於千百種原因,他可能沒感覺,像第一首《花開的聲音》他就覺得還好。接著我們唸《一點點》:
一點點 / 作者 : 七星潭
一點點種子
一點點泥土
一點點整理
一點點願望
一點點這個那個
一點點雨水
一點點等待
然後
一朵小花!
他覺得有趣,加上我們那天早上剛好自己打酪梨牛奶,我便提示他:要不要用這首詩來寫酪梨牛奶?
《酪梨牛奶》
酪梨牛奶 / 作者 : 飯粒弟
一點點酪梨
一點點布丁
一點點牛奶
一點點水
一點點糖
一點點攪拌
然後
一杯酪梨牛奶!
雖是模寫,不也是一首好可愛的小詩?記錄了怎麼做一杯酪梨牛奶,也從詩人那學到如何用簡潔優雅的語句表達一個完整的過程和心情。

《花和蝴蝶》哥哥和弟弟

隔天我們讀《跑步》,我覺得很好玩,愛跑的他應該會有共鳴吧!結果,沒有。好吧,沒關係下一首。下一首是《花和蝴蝶》:
花和蝴蝶 / 林煥彰
花是不會飛的
蝴蝶,蝴蝶是
會飛的花, 
蝴蝶是會飛的
花,花是
不會飛的蝴蝶, 
花是蝴蝶,
蝴蝶也是花。
有點哲理、有點繞圈圈的詩,第一次唸完,我想確定八歲的他懂不懂:「你知道這首詩在說什麼嗎?」「知道啊,就是-花是蝴蝶、蝴蝶也是花。」有些事我以為複雜,其實理解卻不難。飯粒弟,我不能再小看你了。

「那你有想到什麼一樣,但卻又不一樣的東西嗎?」

於是他寫了這首《哥哥和弟弟》還是《弟弟和哥哥》?
《弟弟和哥哥》/飯粒弟
弟弟是小的
哥哥,哥哥是
大的弟弟 
弟弟以後會是
哥哥,哥哥以後
不會是弟弟 
弟弟不是哥哥
哥哥也不是弟弟
《弟弟和哥哥》
第一段和《花和蝴蝶》一樣用肯定句,但第二段是正、反句,最後一段來個大翻盤:弟弟不是哥哥,哥哥也不是弟弟。

第一段講的是體形大小:我們是一樣的,只是大小不同。第二段講的是時間:我們一開始一樣,但後來不一樣。最後一段講的是每個人的獨特性:終究你會是你、我會是我。

看似文字遊戲,在邏輯上也是對的,而且也和《花和蝴蝶》一樣結束得有點哲理。
2012/02/02

Fun寒假2012:童詩仿作 我常常三心二意

寒假快過完了,這表示得趕快寫作業了。姐姐和弟弟都有寫童詩的作業,這對愛看書的姐姐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對不愛看書的弟弟而言,要憑空創作出一首童詩,嗯…有點困難。

前兩天姐姐教他用押韻的方式寫詩,今天換媽媽教他寫詩。其實寫詩最重要的是「詩心」,但是這麼講弟弟一定聽不懂,我換個說法:讀完之後會讓人發出會心一笑的,就是一首好詩。結果弟弟反問我:悲傷的詩怎麼讓人會心一笑?

看來,我面對的是一頭「牛」。與其解釋半天,不如直接來讀詩吧!

翻出書櫃裡「林良的詩」,先請弟弟自己看看,把他覺得有趣的詩唸來聽聽。弟弟唸了幾首,像是「沙發」、「爸爸回家」…,讓弟弟感受一下我所謂的「詩心」,有時候詩描寫的不是具體的事物,而是一種感覺。

弟弟似乎也能了解,他翻到「我們常常害怕」這首:

我們常常害怕
像海灘上一群
撿貝殼的孩子裡的一個,
害怕沒有得到
最美麗的東西。
你看大家扔下了你,
跑得更遠了,
你就扔下手裡的貝殼
趕緊追上去。
可是大家繞了繞
又繞回原來的地方
撿起你扔下的貝殼歡呼。
你說:
這本來是我的,
是我最先發現的
----可是也是你扔了的。


我唸了一遍,他似乎還蠻喜歡的。我問他:「這首詩讓你想到什麼?」弟弟說買玩具的心情﹣他就是這麼單純,滿腦子只有玩具。

「那我們就來改寫這首詩吧!」弟弟不知道怎麼改寫,姐姐說就是照樣造句,像是「我們常常害怕」可以改成「我常常怎麼怎麼…」。

對許多語文能力還不夠的小朋友來說,我覺得「仿作」是一個很好的引導,常常小朋友的觀察力、感受力不亞於我們,他們對很多事物也都很有感覺,甚至有很多我們沒想過、沒發現的創意想法,但受限於語文技巧不好,而「無以名之」。透過仿作,藉著好作家的句子結構,那些思想便可以展現出來!

回想之前去玩具反斗城時,弟弟恨不得把所有玩具都搬回家,現在在這首詩的引導下,他有感而發地寫下如下的心情:


看了果然有讓人會心一笑的感覺。弟弟恭喜你,一首詩完成了!
2012/02/01

Fun寒假2012:押韻詩

寒冷的星期三下午,兩人窩在玩具室裡玩弟弟的新積木玩具,我抱著五號Baby準備去睡午覺,叮嚀他們:「快把童詩寫寫吧!」姐姐說:「我們把密卡登組好就開始寫。」好吧,就先讓他們玩玩,放鬆一下心情,或許比較有靈感。

三點多起來,看兩人還在玩具室,心裡開始數落,沒想到一開門姐弟倆趴在巧拼組成的小桌上寫童詩,姐姐已經完成,弟弟也寫了一半,姐姐開心地說:「媽媽,要不要聽我寫的童詩?」當然好啦!


好可愛的一首詩!有畫面、有頭有尾的一個完整故事,把小弟弟的調皮個性描繪地十分生動,不僅押韻,唸起來還相當有節奏感呢!

受姐姐影響,弟弟也寫押韻詩,主角則是姐姐,不過押ㄝ韻的字比較少,想了半天,弟弟只寫了四句:

姐姐 姐姐
有禮貌常常說謝謝,
長長的頭髮綁了蝴蝶結,
個子小小吃飯只吃一些些。

雖然只有四句,但已經把姐姐的特色點出,不錯了。只是四句實在太少了,我請弟弟把字典拿出來,翻翻有那些押ㄝ韻的字,邊找邊想…。

弟弟一開始,只想著怎麼湊押韻字,說來說去都是一些無厘頭的句子,他自已也不喜歡。我提醒他不要只想著押韻,先想想姐姐有那些有趣、特別的地方,再想怎麼用押韻的方式表示出來。

他想了想:「姐姐愛看書、有潔疪。」我們便朝著這個方向發想,一邊翻字典、一邊聊,在一個小時之後,終於完成了如下的後半部詩:

2011/12/01

永恒的疑問

什麼是永恒?
我不知道

是姊姊的指甲嗎?
剪了
過不久 還是再長出來

是弟弟的頭髮嗎?
怎麼剪
都是捲的

是媽媽嗎?
每天總是第一個起床

是月亮嗎?
走到那兒
她都跟著

太陽和路燈

高傲的太陽對路燈說:
喂!高個兒的
你抬起頭來看看我啊!

瘦高的路燈低頭不語,
望著路面

直到夕陽西下
默默照出一地温暖
2009/12/06

光頭媽媽

頂著光頭 閃亮 閃亮
燈泡一樣

接我放學 大賣場 逛市場
萬頭鑽動 人山人海
找不到她怎麼辦?

放心,
光頭就是不一樣!

地板上
飯菜裡
不再擔心有頭髮

怕只怕
生起氣來破口大罵
光頭火山就要爆發…

「到底,穿什麼衣服最搭?」
2009/09/16

賴床三部曲(三) 清醒

註:給尚未清醒的兒子。

張開...又...閉上...
坐起...又...趴下...
脫下...又...穿上...

哎呀!
為什麼又把睡衣穿上?
「趕快起床!」
2009/09/15

賴床三部曲(二) 甜麵糊戰爭

註:看著睡得十足香甜的兒子女兒,叫他們起床真竟反而有罪惡感。

這是蜂蜜調成的麵糊嗎?
泡在裡面好香好甜

是誰在叫我?

眼皮張不開
兩手揮不動
好不容易浮出水面
卻張不開迷糊雙眼

隱隱約約的呼聲
拉我掙扎上岸

但是
和又黏又稠的蜂蜜糊拔河
談何容易?
連動根手指
都要對抗纏在身上的千絲萬縷

突然一個浪打來
吞没了最後一點力氣

我又被捲進
   又香、
     又甜、
       又深、
         又濃的
           甜麵糊漩渦...
2009/09/14

賴床三部曲(一) 借我一點「累」

註:給捨不得睡的兒子

牙刷了,
水喝了,
廁所也上了。
為什麼還不睡?

故事還沒說,
玩具還沒玩,
還沒親親、還沒抱抱!

媽媽親一下,
媽媽抱一下,
媽媽好累,休息了好嚒?

嗯...
媽媽妳借我一點「累」好嗎?
2009/06/22

雨中的衛星連線

雨傘 太田大八/繪著

下雨了,
張傘囉,
開始衛星連線!

滴…滴…滴…
答…答…答…

有收到我的訊號嗎?

(圖:繪本「雨傘」太田大八/繪著,出版社:小魯文化)
2009/03/19

你要和誰睡?

太陽下山天黑了

白雲要和山睡
山要和星星睡
星星要和月亮睡

月亮望著我
像在問我:
   你要和誰睡?

我:
我要和媽媽睡
2008/12/02

我的媽媽是巫婆

我的媽媽很喜歡小孩 ,
老是叫我們多吃一點 。

一定是嫌我們太瘦了 ,
等我們肥一點 ,
她就要把我們吃掉!!
2008/05/07

和小朋友一起寫首詩

寫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女兒班的小朋友才一年級,如何和這群小朋友集體創作寫詩呢?再過幾天就是母親節,這讓我到一個點子:和小朋友一起寫首媽媽的詩。

之前當晨光媽媽時,曾和小朋友玩過造詞和接龍等文字遊戲,小朋友分成兩隊競賽,看那邊可以說出和主題相關的詞,比如說:車子。除了一些直覺的答案,像是:火車、汽車…之外,小朋友還提了:休旅車、吉普車、水上摩托車…等,發現車子根據用途不同,原來有那麼多的種類。另外還有人提到:搭便車,這也是個讓我驚喜的答案,跳脫形式上的限制,頗有意念上的創意。

因此這次的集體創作,我便打算採用「點、線、面」的策略。即從「主題(點)」發想請小朋友造詞,再將詞發展成「句(線)」,最後便可串成一首「詩(面)」。

本來想把主題定為「彩虹媽媽」,讓小朋友從彩虹的七個顏色去發想相關的詞彙,但仔細想想,彩虹的七個顏色有些都很類似,像紅、橙、黃和藍、靛、紫,因此便改成:紅、黃、綠、藍。

一開始我先和小朋友聊聊他們對媽媽的印象,並說明我想和大家一起寫詩。接著便在黑板上寫下這四個顏色,問小朋友看到這幾個顏色讓他們想到什麼:

紅:玫瑰花、愛心、流血、紅包…
黃:蜜蜂、太陽、老虎…
綠:森林、葉子、青菜…
藍:海、海豚…

光是這部分我們就玩了十幾分鐘,之後我請他們用這些詞來造句,造一些和媽媽有關的句子。這個時候就有個小男生說:「媽媽生氣起來很像母老虎」,還有一些很無厘頭的:「媽媽過年會給我紅包」…

最後時間不多了,便把所有句子融合並潤飾成以下這首小詩,謝謝各位小朋友,這是我們一起作的詩哦!

是誰的手像火一樣温暖?
是誰生氣時像老虎一樣大吼?
是誰老叫我多吃青菜?
媽媽的愛就像大海
讓我這隻海豚可以快樂地游泳!

祝大家母親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