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末有幾本書要還:《內田悟的蔬菜教室》。
內田悟曾在法國餐廳工作,2005年經營蔬果店提供值得信賴的蔬果食材。在他眼中四季蔬果是他尊敬的朋友,談到蔬菜,似乎可以「蔬菜『君』」稱呼。
他對蔬菜觀察入微,時期不同蔬菜的身體/生長導管/纎維會有變化,上市期水分多、纖維軟、澀味重,盛產期纎維變粗、風味醇厚,尾聲水分銳減、纖維變硬。接著有趣的部分來了:「但這時期反而是蔬菜個性最鮮明的時候,風味濃郁,但也更難以伺候,簡直就像人的一生。」好像看到蔬菜君變成了一個頑固老頭!
春夏、秋冬兩大本的濃縮重點:「夏季蔬菜"動態"烹調,秋冬"靜態"烹調。」夏季蔬菜水分多,迅速下鍋翻炒,冬季水分少用沸水煮、低溫蒸、醃漬、日曬。
但若從營養流失的角度看,科學這邊一定不建議把食材切得細細的,打成泥更是不成。而我也不喜歡,因為太費事,與其喝果汁為何不直接吃?但有時為了吃的樂趣,我會把百香果做成果凍,Q軟晶瑩是另一種視覺口感上的口腹之欲。
台灣常是跟在日本後面,不知道是否我自己心眼被《內田悟的蔬菜教室》影響,看過這兩本書後注意到台灣也有幾本這種書,但無論是主題、排版,會覺得不過就是「台灣版」。
這讓我想到「現代藝術」。現代藝術的評定標準早已不再是古典時代的美學,而是「概念」,現代藝術家的創作不是看得到作品,而是發掘看世界的角度。內田悟的「蔬菜君」視角,日本圖書編輯的編排方式,是新鮮的,其他類似的書,就是類似,做得再好,也只能排在後面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