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2

Cricket《Ask》豐富有趣的英文雜誌

會讀《Ask》雜誌完全是貪小便宜的結果。有次看到博客來雜誌促銷,過期的Ask雜誌一本只要49元,看封面是兒子喜歡的狗狗,想說就買來看看,無論如何看可愛狗狗就值得了。

一讀覺得這期「Wolf of Woof」真是太有趣了!

Wolf of Woof,讓人把狗狗和野性的狼聯想在一起。

先介紹狗狗相關傳說,及從狼到狗的演化、馴化過程。

再來是狗狗各種的科普知識。

各國好狗、壞狗的鄉野奇談。

我最喜歡〈The Return of the Wolves〉,介紹近七十年沒有狼蹤的黃石公園,為何在1995年又把狼請回來的經過及原由。

早在一百年前人對物種共生還沒概念,因為怕狼過度獵食,在1926年殺了黃石公園中最後一匹狼。1973年狼變成瀕臨絕種的動物。

沒有狼,鹿等食草動物會把地上的植披啃光,植物少連帶地樹、鳥,會造水壩的河狸就少,這便造成容易土石流的情況,這些小動物少,也造成肉食性動物的獵物來源短缺。

之後人才明白,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各種物種,植物、動物、昆蟲都是相依相輔的,即便獵食者也是必要的⋯⋯

雜誌好看就是「雜」,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到一個主題,很有趣!

根據台灣英文雜誌社的介紹:ASK 是一本創新雜誌,為 6 至 9 歲的兒童提供藝術和科學教育。漫畫、遊戲和實驗的頁面將激發和滿足年輕讀者的好奇心。

Cricket 的 Ask 是本很棒的雜誌,編的內容豐富,用字寫法易讀易懂,但不失優美。

英文讀本《I Survived》系列-Titanic 1912

喜歡每天唸英文,不只是為了學英文,更像是每天用二十分鐘儲存和兒子的相處記憶,因為在一起閱讀的過程中,還會聊很多。

之前唸《神奇酷科學/Horrible Science》系列的《Blood, Bones and Body Bits》,對現在國一的他不認識單字密度太高了點,讀起來很不順。讀了幾頁,放棄。

去圖書館逛書架,看到幾本《I Survived》的書,會注意它是因為書的厚度很薄,別小看實體書的視覺效果:書的開本、厚度、紙質、內頁排版、字的大小、插圖風格及密度,對閱讀體驗的影響可能比書的內容還大,基本上決定了這本書會不會被翻開!

《I Survived》的插圖太樸實是它唯一的缺點,應該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先唸了《Horrible Science》,《Horrible Science》漫畫式的插圖真的很好看又好笑。


雖然《I Survived》插圖樸實、作風老派,但在構圖視角上倒是蠻能傳達文字中的緊張感。

《I Survived》主角是一個小男孩,講述他在大事件裡存活下來的經歷,閱讀時彷彿身歷其境這些事件,是用比較感性的角度了解歷史事件。我尤其喜歡作者 Lauren Tarshis 描述小男孩想到他過世媽媽的部分:

Thinking about Mama was like standing close to a fire. Warm at first. But get too close and it hurt too much.

單字很簡單、句型很簡單,靠火太近會燙人也是很尋常的經驗,這些材料對任何人都能理解,但用來比喻一個男孩思念媽媽就是很棒的寫作技巧:站在火邊一開始很溫暖,但站愈久、愈靠近就會燙人。十分貼切地點出,小男孩想媽媽,但又不敢太想媽媽,十分複雜又傷心的情緒。

這些國一男孩也能懂,唸英文同時也是在學作文,希望他能在寫作時用上,最好也能在待人接物時用上:敏感一點、體貼一點。

此外,我也喜歡這段文字中作者長短句的安排。第一句是個有點長的分詞構句有10個字,因此她安排一個很短、只有3個字的第二句,像是給人一個喘息,接著第三句8個字,事實上讀時那個轉折連結詞But是單獨一個單位,最後才是一口氣破哽、刺人的結束:get too close and it hurt too much。

最後一頁是作者在紐約 Titanic 紀念燈塔的照片。書是向圖書館借的,很不解為什麼工作人員要在照片上貼東西,明明隔頁就那麼大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