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2

英文讀本《I Survived》系列-Titanic 1912

喜歡每天唸英文,不只是為了學英文,更像是每天用二十分鐘儲存和兒子的相處記憶,因為在一起閱讀的過程中,還會聊很多。

之前唸《神奇酷科學/Horrible Science》系列的《Blood, Bones and Body Bits》,對現在國一的他不認識單字密度太高了點,讀起來很不順。讀了幾頁,放棄。

去圖書館逛書架,看到幾本《I Survived》的書,會注意它是因為書的厚度很薄,別小看實體書的視覺效果:書的開本、厚度、紙質、內頁排版、字的大小、插圖風格及密度,對閱讀體驗的影響可能比書的內容還大,基本上決定了這本書會不會被翻開!

《I Survived》的插圖太樸實是它唯一的缺點,應該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先唸了《Horrible Science》,《Horrible Science》漫畫式的插圖真的很好看又好笑。


雖然《I Survived》插圖樸實、作風老派,但在構圖視角上倒是蠻能傳達文字中的緊張感。

《I Survived》主角是一個小男孩,講述他在大事件裡存活下來的經歷,閱讀時彷彿身歷其境這些事件,是用比較感性的角度了解歷史事件。我尤其喜歡作者 Lauren Tarshis 描述小男孩想到他過世媽媽的部分:

Thinking about Mama was like standing close to a fire. Warm at first. But get too close and it hurt too much.

單字很簡單、句型很簡單,靠火太近會燙人也是很尋常的經驗,這些材料對任何人都能理解,但用來比喻一個男孩思念媽媽就是很棒的寫作技巧:站在火邊一開始很溫暖,但站愈久、愈靠近就會燙人。十分貼切地點出,小男孩想媽媽,但又不敢太想媽媽,十分複雜又傷心的情緒。

這些國一男孩也能懂,唸英文同時也是在學作文,希望他能在寫作時用上,最好也能在待人接物時用上:敏感一點、體貼一點。

此外,我也喜歡這段文字中作者長短句的安排。第一句是個有點長的分詞構句有10個字,因此她安排一個很短、只有3個字的第二句,像是給人一個喘息,接著第三句8個字,事實上讀時那個轉折連結詞But是單獨一個單位,最後才是一口氣破哽、刺人的結束:get too close and it hurt too much。

最後一頁是作者在紐約 Titanic 紀念燈塔的照片。書是向圖書館借的,很不解為什麼工作人員要在照片上貼東西,明明隔頁就那麼大的空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