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30

關於學琴這件事

「學一種樂器,在音樂中抒發情感。」是我們讓孩子學琴的初衷。

姐姐小一開始學琴,在鄰居的介紹下找到「高老師」。高老師的鋼琴課很特別,前半小時是音樂賞析,老師放影片帶著小朋友聽歌劇、音樂會,討論交響樂團中各種樂器的位置安排…;後半小時再「學怎麼彈」。高老師的「願景」是-培養小朋友對音樂的「興趣」更甚於「技藝」。

介紹高老師的鄰居說,她兒子在課業繁忙的國中時期,還主動要求重回高老師那學琴,想來就是讓音樂抒緩念書的壓力吧!

巧合的是,姐姐小一的導師竟也是高老師的學生。後來上三年級後,導師轉專任音樂老師,姐姐也直接和她學琴。不過姐姐似乎對「彈琴」比較沒有天份,一首曲子僅管已練多次,往往演奏起來還是七零八落。練琴也總要三催四請,問她不要學了好不好,她又不肯放棄。

不過姐姐倒是蠻能評析音樂的。有次在家看劉岠渭教授的音樂講座,談到古典樂中的曲式架構,還教人聽出音樂中男主角回憶過去的幾個不同戀人。之後姐姐在聽到帕爾曼的女人香時,便依著小提琴旋律說起她感受到的故事:一個男人外出打仗,戰後回鄉回憶過往…。有次不知道聽到古典電台的什麼音樂,姐姐竟然還說出「在復古旋律中加入新元素…」這樣的評語,真是嚇我一跳。

至於弟弟則是在升小二的暑假,參加台中市文化中心的小提琴啟蒙班。文化中心的小提琴課收費十分平實,上課的戴老師一板一眼,從夾琴、識譜、數節拍開始教起,向他學琴可以學得很紮實。

讓小孩學琴不難,難的是「練琴」,而且「每天練」比一次練很久來得有效。姐姐比較聽話加上是自己想學,因此「要學就要練」;而弟弟,除非玩具、電動,舉凡「乖小孩」的活動是不會讓他主動的,為此只好半哄半迫讓弟弟每天練琴。

在我的經驗裡,「排出固定時間練琴」很重要,有助讓練琴像洗澡一樣變成生活作息的一部分,久而久之,時間到了,就自然想到練琴,練久琴藝進步有成就感,練琴的阻力也就愈來愈小。磨合了二、三個月後,姐弟倆每天固定花二十分鐘左右練琴。

每半年,戴老師會為學生們舉辦小小音樂會,讓小朋友有上台的經驗,也同時觀摩一下別人拉琴的方法。弟弟上台會緊張,但是多上台幾次也就習慣了,不過比起真會拉琴的孩子,弟弟的表現只能算尚可,但學校舉辦藝術表演弟弟會主動和同學組隊參加,聽到喜歡的曲子就想拿琴拉拉看,小提琴儼然是他另一種表達方式。弟弟沒法參加音樂比賽,但我確定他喜歡音樂、愛玩音樂。

學了一年多,在老師的安排下通過幾次檢定,會換把位、有點程度後,在同學引見下,弟弟加入台中市青少年交響樂團。一開始弟弟有點抗拒,但在新學期開始後,和大家一起從新曲子開始學起,弟弟反而愛上了團練,還會期待星期六的團練日。許多人、許多樂器一起演奏,樂曲的震撼力,讓團譜比較複雜也不是問題了。

學音樂很貴嗎?爸爸說,小時候學成本最低,也最心無旁騖,愈大就愈沒有時間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