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的放飯時間 /どうぶつたちの給食時間》 作者:並木美砂子 繪者:植木七瀨 |
每隻動物的狀況不一樣,有時候會遇到好不容易找到食物了,卻非得讓給別人不可的場合(如山羊會被其他山羊用⻆撞);也有動物不會當場進食,而是暫時將食物貯存在某處(如松鼠),又或者把食物塞進頰袋裡,塞得鼓鼓的,再到自己喜歡的場戶一點一點慢慢吃(猴子就是這樣)⋯⋯
「把決定好的食物放在平時的固定場所,那麼,餵食的時間就結束了喔」的狀況是不會發生的。
餵養一個家的媽媽,和中央廚房看菜單做菜很不一樣,要考慮的事情可多著。
她必須是一個經濟學家(計算食材成本、性價比)、營養師(設計健康、營養均衡的菜單)、廚師、時間大師(設計製程,充分利用各種廚具,在指定時間完成,並盡量讓每道菜保持在最好吃的溫度及狀態),同時也要是客製化的行銷高手,針對不同的客戶推銷不受歡迎但營養的食物。
而最重要的,還必須是公關高手,佈置用餐環境,經營用餐氣氛,讓一家人一起吃頓開開心心的飯。
所以真的就像動物員裡的保育員:不是把食物放在固定場所,就完成了餵食任務。
我就是「保育員」
看《動物園的放飯時間》時,深深覺得「保育員」根本就是我同事!
保育員最重要的觀察項目是「進食方式」及「殘留方式」:如果動物表現和平常有所不同的話,就代表牠很有可能身體出了什麼狀況。整體動作、皮毛狀態、眼神光輝、糞便形狀和氣味,每一項細節都不能馬虎,每隻動物的喜好也都得好好記住。
沒錯!面對一個只會哭、一句話都不會說的 baby,或是一個生氣中或叛逆或挑食的小孩時,那個媽媽不是這樣動用所有觀察力去猜「他到底怎麼了?」
不愛吃的小孩
我第一個照顧的動物,不知道是對食物不感興趣,還是她本來需要的食物就不多,進食速度很慢。吃飯速度讓人抓狂,我從台北回到台中,她的晚飯還沒吃完。
幼稚園小朋友都睡完午覺了,她還在吃,因為那天老師忘了收她的碗。因為吃早餐,小學遲到一整個學期。學校健康檢查發通知單給這個全年級最矮、體重最輕的小孩,她也不以為意,因為所有人都叫她開心果。
一套制服可以從小一穿到小六,爸爸誇她很環保,而且小的方便攜帶。
這讓我想到《動物園的放飯時間》裡的樹懶。樹懶英文Sloth,也是Slow的名詞型,因為身體肌肉量少所以活動緩慢,也可能因此用來進食的肌肉也比較少。代謝量很少,只要少許食物就能生活。
你不會看到樹懶「搶食」,也許牠會想:「那是我先找到的啦!」但絕不會出現打成一團的場面,因為根本沒有能量可以打鬥。
警告,接下來要說的事有點不雅,慎入。
記得有個孩子小時候吃飯很慢,又吃的很少,又不愛喝水,以致好久好久都沒有便便(這小孩是誰請自行對號入座,讀者自己想像,如果你覺得我在說你,那也是你自己覺得哦,不要說我把你的糗事說出來。)
小孩還不太會說話,但看她的樣子常因肚子不舒服、想便便而哭。邊走邊繞邊哭,但偏偏就上不出來。大人們問來偏方喝蜂蜜水有效,她不愛喝水但愛吃糖,或許這方法有效。只要能讓她多喝水馬上去準備。
喝水量增加後,終於等到關鍵時刻。
愛她的姑婆,只要看她想上廁所,便就地鋪上報紙,自己坐在矮凳上,把她抱在胸前、叉開兩腳,省下移動到廁所的時間,讓她在便意來時馬上就有得上,不要錯過。尤其她又是個有潔癖的小孩,不喜歡廁所。
這次是真的了,小孩不哭收起眼淚,用力。用力到滿臉通紅。姑婆也出聲應援,「好!出力!」、「加油哦!」,又是台語又是國語,「嗯~」。
終於,出來了。
(事實上,我還幫了點忙。這部分太噁心了,省略。)
經歷過這段,那小孩之後就不再抗拒喝水了。
就像這樣,慢慢地和這個不愛吃飯的小孩磨啊磨地,現在她正正常常的,和我一樣高,不瘦也不胖。
吃得好的小孩
除了不愛吃的小孩,還有愛吃的小孩。
不只吃得好也睡得好,吃奶期一星期沒有便便,醫生檢查結果是:吸收能力好。
照顧愛吃的動物要留意的不是他的食物,而是他有沒有搶了別人的食物。小學中年級開始像吹氣球一樣變圓,像麵糰發酵後的白胖饅頭,原本就小的眼睛,被擠得細成一條線。
還好,上了國中後,身形就開始拉長,現在都比爸爸高了。
不知道和我們家姓「飯」有沒有關係。爸爸說愛吃的人最好相處了,再怎麼不開心,「吃」就開心了。雖這麼說,我倒覺得這是因為家裡「餐桌」的魔力。
喜歡在家吃飯,也喜歡一家人去餐廳吃飯,但在家吃飯最日常也最舒服。
週間上課上班只要回家,就可以脫掉臭襪子、換上舒適的家居服,躲到自己熟悉的領地/書桌裡做事,不用排隊也不用等位。冰箱裡有喜歡的食材,等一下媽媽就會煮好,飯做好時,功課也完成許多,剛好休息一下,吃飯。
吃飯聊天,吃飽後再回來寫功課,感覺又不一樣了。
主動性
雖說是「餵」食,但如果要說到「吃得好」其中一定有很強的「主動性」。
只要有「我愛」吃的,那餐就特別美味,心情也特別滿足。準備時,吃的人的喜好是一定要考慮的。
家人不只在桌上吃菜,偶爾他們也會一起上菜市場一起買菜。當有些菜是他們自己挑的,或是來自他知道的菜攤,吃起來都會特別有感。再不然,當我說到買菜時和菜販間的對話,或買菜比價或看到的事,大家都會吃得更有滋有味。
「參與」,無論直接、間接,動手或動情,都讓吃飯這件事增加了主動性。我們是主動的吃,而不是「被餵」。
主動性讓他們覺得吃是「有選擇」的。
這很好,因為這樣,一旦在乎,就不會隨便吃。珍惜吃,也就不會吃過頭。
自己包水餃 |
但這也不好,因為他們變得挑剔。豆腐就該吃那裡的豆腐,味噌湯一定要有蔥花,煎個蛋,有人要全熟、有人要半熟,連要淋那種醬油每個人都有不同意見。
生命以「覓食」為中心
《動物園的放飯時間》提到鯨頭鸛喜歡獵食,雖然這些活鯉魚是保育員準備的,但對牠們來說,這魚是牠自己獵的:慎重地接近獵物,咻地用喙部前端夾住魚頭,瞬間向上仰頭吞下。緊張的氣氛立刻像繃到最緊而斷的弦,瞬間釋放。
動物園裡的動物基本上不會特別對保育員有感情,保育員會在動物不在場時去「藏」食物,讓動物自行去發現食物。
將你的想像力發揮到極限,「尋找食痕」 想像那個發生過的覓食場景。以生命基本的「覓食」為中心,深度思考那些關於動物們的事。
閱讀《動物園的放飯時間》每每讓我想到為家人準備食物的過程,吃是件大事,餵飽一家人,教他們「如何吃」,快樂地、有意識地、有選擇地。
能自己「覓食」後,就可以獨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