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暑假英文閱讀《Treasure Island》

在網路上找到一本電子教材:《Treasure Island: X Marks the Spot》 

https://d1yqpar94jqbqm.cloudfront.net/documents/RLA_G4_U6_TG_ENG.pdf

美國德州編給小學四年級英文課的老師手冊教材,內容十分精彩。

《Treasure Island》原文是1883年蘇格蘭作家路易斯·史蒂文生,網路上找得到原文,但很厚-厚度就覺得沈重,加上年代久遠的英文必然很多看不懂。但教材裡的故事是改寫過的,改用現代的英文、字彙也挑選成小學生可懂的,加上一些必要的生字。內容編輯過,略去一些兒童不宜(?)、瑣碎,情節比較緊湊,讀來比較有趣。如此教材裡的篇幅是89頁。

一樣地,暑假裡我們每天二十分鐘,恰在8/31暑假最後一天唸完。

《Treasure Island》很本適合男生看的小說,海盗、打架、探險、挖寶,情節反轉再反轉,不讀完會有懸念。

教師手冊很棒的地方:搭配了很多教學活動,及閱讀指引,比如:在讀到某一段對話之後,便分析每個角色的心態及立場,透過這次的對話,指引學生如何從對話的內容中去推測這些人在前後的心理變化。或是看文字如何描述角色的外觀、行為,進而推測這個角色的背景及動機。

不僅讓人學會如何閱讀,也可從中學一些可以用在寫作上的技巧。


Remind students that the setting is where and when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ferential. Make an inference about why the captain says, “This is the perfect place for me” and justify your inference with evidence from the text.

» Answers may vary, but should include evidence from the text. The captain might think the inn is perfect because he is looking for a quiet place to stay. It is possible he doesn’t want to be bothered by other people or he might be hiding from someone. One could draw these inferences because the captain declares the inn the perfect place for him after the narrator replies they don’t have much company there.


2025/08/29

圖書館 Day 26: 暑假圖書館最後一天

下週一就開學了,這七個星期、每週四天來圖書館報到,改變了什麼?

不再懶床,抗拒,問為什麼來圖書館。

熟悉,自然地把來圖書館當成日常。沒了銳氣,我馴化了什麼嗎?或者,是他跨過了什麼。

最後一天當然要慶祝一下。

最後這幾天,他看的是《笑傲江湖》。



2025/08/21

圖書館 Day 21: 返校

今天是兒子的返校日,這預告開學日子不遠了。打掃校園近兩小時,呼應我昨晚請兄弟倆在開學前把家裡廁所洗一洗。



圖書館 Day20: 颱風又來

今早洗了衣服又洗襪子,颱風要來,在下雨前清空待洗衣物,台中人如我的防颱準備大致如此。

圖書館窗外的樹像聽演唱會般搖頭晃腦,圖書館內天氣不好人少了點。

七月「中度颱風」丹娜絲颱風,罕見地從台灣海峽這邊的嘉義布袋登陸,撂倒近3500根電線桿,13級強風,豪雨暴潮,製造相當於當地半年份的垃圾⋯

丹娜絲颱風,和其他颱風不一樣,繞過中央山脈,她選擇了自己的路,造成史詩級災難。



2025/08/20

圖書館 Day:19

來圖書館進入第五個禮拜,還是要叫兒子起床、聽他問為什麼要去圖書館。就像開車,這已經是去圖書館必定的一個環節。

2025/08/15

圖書館 Day 18: 收拾心情

兒子賴以為生的平板,今天一直反覆地自行開機關機。他試著關閉定位,清除資料,仍然一樣。平板錯亂搞得他心煩意亂,咒罵連連。

看他這樣,要他不生氣是不可能的,書也看不下去,時不時來看他的平板,還是反覆地開關機。

「應該是電池壞掉了。」

「可能吧,等一下回去問爸爸怎麼辦。」

煩躁地走來走去。

「現在也不能怎樣,就先把它放著,回去再處理吧。」

他不說話,但也同意,收拾心情靜下來看書。

2025/08/13

圖書館 Day 16: 既然做了決定就⋯

昨天和同學出遊沒來圖書館,今天從台南外婆家回來的堂弟找,又要略過圖書館,我抗議每天下午的圖書館看書早已排定,不能一再跳過。

「好啦,提早兩點去可以嗎?」

基於只要有來就好,我不在意換時間。但他似乎對此有點不悅,直至下車臉都臭臭的。

「決定了的事就決定了,可以不要臭臉嗎?」

他聽到了,我知道他聽到了,雖然他沒說話,沒表情。

一起等紅燈,雖然我們站的有點距離,但是可以感覺他的情緒正在消解,如同倒數的秒數,4、3、2、1⋯

2025/08/08

圖書館 Day 15: 瞎子

我應該把每天說服兒子來圖書館的理由記下來,嘔心瀝血,白了好多頭髮,像程式一樣開源分享給所有可能需要的人。

「又要來圖書館?就不能休息一下嗎?」

我心想,暑假每天睡滿十二小時,除了打球不是都在休息?

不能凸他,按捺自己,換上好口氣:「來圖書館,從第一天我就說啦,希望你可以多開點眼界,知道這世界上有那些事、那些人,才不會每次問你要做什麼,都說不知道。」

「我不看。」他賭氣。

「所以你寧願閉眼當瞎子?」

今天來的圖書館大廳擺了架貝森朵夫鋼琴,看板上說它是鋼琴界的勞斯萊斯,明天開始將開放給民眾使用,為此,今天來時調音師正在調音。



2025/08/07

圖書館 Day 14: 漫畫

圖書館裡有漫畫,對兒子來說來圖書館就變得輕鬆許多。現在的漫畫題材很多元,台漫也逐漸「領域展開」。

兒子看的《不畫的漫畫家》主角是個只能嘴談漫畫知識技巧的人,同學愈來愈接近夢想,不畫的漫畫家仍然不願動筆,甚至出言打擊努力的人⋯

我看的是《重版出來》是日語「書籍印刷再版」的意思,出版人最想達成的目標:暢銷只是一時,長銷才是好書。

2025/08/06

圖書館 Day13: 情緒分箱

 今天又是要叫賴床的兒子起床。他說他想睡,事實上早上睡到十點才起床,中午二點又睡了一個小時,昨晚十一點前就睡了。根本沒有睡不夠的問題。

今天做了什麼?吃早餐、練琴,吃午餐,其他時間都由平板相伴。我希望他能多為自己做點什麼,多想一點自己,但他的心思全在電玩上。

身為主要照顧者,他的表現讓我很不爽!但僅只於此,現在我要把這些情緒裝箱子,丟到一邊去!

雖然這麼說,情緒還是多到滿出箱子外,打開書氣憤難平,不看了,把不舒服寫下來清倉。

離開時我問他今天看了什麼,他說一個畫繪本的人的故事。

看大家心情都平靜了,我跟他說,阿公那代國小畢業用勞力賺錢,我們大學畢業升級了點坐冷氣房辦公,接下來希望他們能一代比一代提升。

我們不是名門之後,人生想提升唸書還是最有效的方法。以電玩來說,分數就像戰績可以讓你進更好的「工會」,讀書也可以換到更多的知識和思考能力,這是「武器」!



2025/08/05

圖書館 Day12: 遇到同學

在圖書館先是看到同學的哥哥,再上樓來就看到了同學,原來他們是來看三樓的漫畫。喜歡漫畫的不只他們,穿著物流制服的先生也是。



2025/08/01

圖書館 Day 11: 職涯探索

今天看《Popo鴿的鳥日子:鳥籠派出所裡超有事》,作者是位台灣警察,在走出圖書館的路上問兒子書裡說什麼,他說到書裡談到有個好警察對抗壞局長⋯⋯

想到之前也看過介紹傭兵生涯的漫畫。圖書館也可以是職涯探索的地方。

今天瀏覽圖書碼521書架,這裡主題是「教學」,因為最近開始讀《Treasure Island》便拿起這書名中有海盗的《像海盗那樣教》,作者是個美國中學歷史老師,他說他的生活目標就是:

P.123 我可以看到最難教、最冥頑不靈的學生在心裡說:「可惡!我今天沒想要學習的。他騙了我。這傢伙實在很賊!」

他真不是蓋的,教到黑奴尋求如何自由,說到亨利.布朗把自己寄到自由地區的故事。和學生們討論了長寬高,然後讓他們去試,必須完全塞進去、把蓋子蓋上才算。

結果事情愈來愈瘋狂!跟第三堂的學生說,第二堂課裡有四位學生成功,結果他們有十九個人做到了。學校督導來教室發假條,同意試試看也算進去的話,那天有二十個人塞進木箱。學生們愛死這個活動了!

這不僅好玩,學生開始思索享利的真實經驗,站在他的立場看這個歷史事件。

第二個收穫是,好幾個學生來打探其他班級的表現如何。還有學生帶別班同學來試試看塞不塞得進箱子裡!我看到學生歡呼,鼓勵同學。我看到學生教導同學,給他們建議,讓別人也能成功。我看到之前從未交談過的學生產生互動。

P.199 平庸無法鼓舞人心

「躲開那些小看你野心的人。小人物總是這樣。真正偉大的人會讓你覺得自己也可以成為偉大的人。」馬克吐溫

P.203 一位教練在球季結束時接受訪問,記者問他是否覺得這一季很成功,他想了想才說:「二十年後我才會知道。」

這是十年前出版的書,如今讀來仍然感動。



2025/07/31

圖書館 Day 10: 真實

昨晚要離開阿媽家時,婆婆正好從門前一株盆栽剪了幾葉泡在水杯裏,她拿給我看:「這就xx草,妳爸說他耳孔隆隆叫。」公公順著附和:「這古早人的藥方,真的有效。」

原來這是治療耳鳴的傳統療法。

最近腦中也一直有聲音,不整理整理書上的字都讀不進去。

到底我是活在真實還是想像?

常常要透過「挫折」才感受到,原來真實是這樣的啊。

比如:帶兒子來圖書館。我的想像是:只要他願意來,就能慢慢把他的浮躁靜下來,喜歡上讀書。但事實是:每天午後都要我催促起床,他總是沒有動力地賴床。

真實清晰,甚至有時粗糙到傷人。所以呢?當真實展現時,張大眼睛好好看,機會難得。

練武的人會說,拳頭打來不要閉眼,看清楚才知道怎麼進攻。我沒練武,想到的是把肉湯拿去冷藏後會凝結出一層浮油。真實,常常就是去脂,也像婆婆說的:沒油不好吃。

沒辦法,要健康就要刮油。好像扯遠了。

現在兒子的樣子,記下來,好的壞的。想到之後他不會一直這個樣子(腦海中浮現一張原始人進化到現代人的圖),竟有點珍惜現在的他。

今天他讀的是《格局設計全書》,因為哥哥老是說設計如何如何,可能讓他想做室內設計。

2025/07/30

圖書館 Day 9: 不一定要讀書

昨天沒來圖書館,和同學去玩。

今天一樣嚷嚷不想來,但又說不出來想做什麼。

「那就還是來吧。」

他賭氣,拿平板來圖書館畫畫。

古代有孟母三遷,現在的我是「推」子三催-推兒子上圖書館三催四請。和孟母一樣,覺得環境很重要,只要他願意走進圖書館,自然就有潛移默化的改變。這個被綠樹環繞、建築優雅的圖書館,就像聖堂,眼睛和心都賞心悅目。

他賭氣不看書,來圖書館畫畫也行。事緩則圓。



2025/07/25

圖書館 Day8: 繞了一圈

真的是乏了。

前兩天他便有些懶,但車開了,也就去了。然而今天下午下雨,還不小,涼涼的,午睡得很舒服。

「想睡覺!」

去不去?要是他爸一定就算了。但是我,安排了,不容易要開始跑起來的慣性,今天要破例?

在他又睡了十分鐘後,我們還是出門吧!

他算是孝順,雖然不太情願但還是跟著上圖書館、翻書看。看他在後座「續眠」,改先去買婆婆要的嘉鄉油豆腐,還在睡,我也是會心軟,改去附近的一家書店,換個地方,新鮮感讓他精神好多了。

逛了一圈,我就走出來。

「怎麼這麼快就走?」他知道我逛書店總要一些時間。

「沒冷氣,你的溼疹受不了。」

時間所剩不多,便回阿媽家煮飯。

今天沒去圖書館,回到阿媽家他自己把昨天借回來的《小便斗裡有蒼蠅》打開來讀。

2025/07/24

圖書館 Day 7: 《用Google Earth 穿越古今》

前兩天晚上十點多了,中二生還在遊戲裡忙,趕他去睡覺,隔天早上壓線起床,以致慌張出門。在他出門前,我用當媽的權威宣布:晚上八點後不準再用3C。

他當然不爽,但是也自知理虧,沒什麼好說的。我呢,要把這規矩寫到手帳裡,才不會忘了執行。

常常愈規定愈增加被限制事物的吸引力:要把握時間在八點前儘量用3C。管不到了,至少八點後讓心情歸於平靜。

他今天翻讀《用Google Earth 穿越古今》。科技工具好用,但也要有動機和背景知識才能用出意思。這本書介紹Google Earth很多有趣的應用,像是”糞便地圖”透過豬糞了解河川污染問題、孔子如何周遊列國,地理廖振順老師有很新鮮的角度。

在圖書館遇到三個足球男孩,蹲在書架裡嘰嘰喳喳,偷聽之下,原來他們在討論《雞皮疙瘩》系列。

其中一人大力推薦:「這很好看⋯」

另一男孩瀏覽書冊,抽出一本:「這本好看嗎?」

「好看,他在說⋯」

我也好想湊過去,到底是哪一本?



2025/07/23

圖書館 Day 6《自戀病》

今天的他有點不耐。我們在4字頭附近,進展到第二排書架。

一帆風順很好,但一波多折也是正常。至少我們依然照計劃來圖書館。

心情浮躁,書也看得蜻蜓點水,自己在心理學的書架上選《自戀病》,翻翻,無奈時間還沒到,再翻翻我推的《電玩哲學》。他是翻書,不是讀書。

有點乏的今天。

至少今天選的書的作者比昨天實在,有名有姓,有專業。



2025/07/22

圖書館 Day5 :作者是誰?

圖書館首週四天過得順利,第二週開始!

第一週像在試水溫,接下來第二週「要做什麼呢?」兒子問。

身為一個母親,就算腦筋一片空白,也要裝做很有智慧的樣子,若有所思地,硬擠出個答案:「嗯,我們就來逛書架吧。從編號0開始,看每一種編號的書架上放的是哪一種的書⋯」為母則強,「強凹」的強。

然而說完,自己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提議,佩服。常來圖書館,也不曾好好了解書如何分類,每種分類的特色是什麼,正好和他逛逛。

突然覺得有點感謝,感謝小孩在有意無意間,逼了我,讓我不得不往前走一點、想多一點。

中文圖書分類法

尋找圖書館裡的0號書架。今天便從「000 總類」開始,十位數是更細的分類,比如他第一本挑的《為什麼豬不能抬頭看天》成人版十萬個為什為屬於「040」開頭的「百科全書」。

尋找作者

他「速讀」後跟我說:這是本從中國翻來的書,因為其中插圖裡的字有簡體字。我看書封面就知道這書品質不會太好,問他:「你看作者是誰?」

「作者是⋯⋯熊貓翻書館?」

如果一本書的作者曖昧不明,表示作者不想現身,為何不想現身,若不是對書的內容沒信心,就是對書的內容不想負責。這樣的書絕不值一讀。兒子點點頭表示認同。

接著他又拿一本《好冷好冷的生活知識大百科》讀完也覺得不好,兒子說這本書也是大陸人寫的。

「怎麼說?」

「裡面有些用語不是台灣說法,是中國講法。」

我們再看作者是誰,「熊育林」,有名有姓但沒有任何介紹,我再指出不是「著」,是「編著」。可能是熊育林從大陸那邊「借」來內容,整理後出版。(回來上網查博客來,熊育林只出過這本書,更讓我懷疑他是個假帳號。)

「那你還看?」

「因為裡面有笑話。」

今天最大的收獲是「作者是誰」很重要,日後挑書除了書名,一定要看的就是「作者」。

螢幕閱讀 vs 紙本閱讀

這也是我今天看《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書的你》的原因,作者Maryanne Wolf,書上明確介紹她一個閱讀語言研究中心的主任,尤其她有面對閱讀障礙兒童的親身經驗。

這本書細探人腦是如何閱讀的,從意識到理解,再延伸出感受、看法,螢幕閱讀和紙本閱讀在人腦中的反應是不同的,她談到「紙本書」的三個勝出的特性:

*路徑感

人類需要「路徑感」,也就是知道自己身處哪個時空,這能在必要時幫助他們一再回到事物上(return to things),並從中學習—這就是所謂的「重複技術」(technology of recurrence) 。

*對抗碎片化

知識化成原子碎片,而那些碎片在較廣大的概念與構禮並沒有家。一旦發生這種事,我們就會被迫把意義交給知識保護,於是意義便失去它自己的價值。

在數位媒體上這種物理感的削減—在螢幕上既有身在他處,也有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

*物理真實性

在螢幕上讀書像住在無菌的飯店房間,尖刻地說:「書本是家—真實、有實體,你可以愛、可以珍視的地方。」

書本的物理真實性能助我們進入那個不帶評判,有多層次思想、情感一同居住的地方,進而找到回家的路。

——————

我可以再補充,電子書的所有權可能因出版社消失而不見。

後記:在孩子面前,不得不當個好人。他推著我走,我有推他往前嗎?我推得太用力、還是不夠用力?

其實也不一定要往前,但總是要長大。



2025/07/18

圖書館Day4《北韓日常生活》

如同之前暑假游泳課,約莫兩三天開始摸索出最佳行車路線,知道那裡轉彎可以避開紅燈,趕上另一條路上的綠燈。今天只花了八分鐘就到圖書館,含停車,加上步行、等紅燈兩分鐘,很有效率,離家十分鐘便進入圖書館。

回去的路也是,前天因爲不想等,先轉了一個路口,結果繞回原點,不過也因此發現了一條隱藏的小捷徑,直接穿越到靠近阿媽家的路上。

每天下午的閱讀狀態是不是也能像這樣,愈來愈自然地變成一種習慣?一到下午,就想找個地方,窩起來看書。真的這樣,我會十分滿足。

今天讀《北韓日常生活》。我們3:40到、4:30離開,扣除逛書、找書的時間,不到五十分鐘他便「宣稱」看完了。

回來和他聊了一下,實在不相信他真的看完。

「這本書是北韓人寫的?」

「不是,是一個英國派駐那邊的外交官太太寫的。」

「北韓人生活如何?」

「他們過的像農村生活。」兒子並補充;「我看過一個YouTuber從北韓分享帶回來零食,全都是麵粉油炸物,只有形狀不同的差別。」

「那北韓人吃的飽嗎?」

「是比較簡樸,但還不至於一直在想下餐要吃什麼。」

「一直在想下餐吃什麼的人是你!」

一旁哥哥突然插入這句,大家都噗ㄘ笑出來,中二的男生愛吃也真是實話。

我很好奇:「那英國外交官太太在北韓一定很不適應吧?」

「那邊不能上網。金正日說:我們要躲在迷霧裏,讓敵人看不清楚。」

為了寫記錄,我Google 一下金正日原本是怎麼說,但卻找不到相關資料。兒子的閱讀能力到底如何,也像在迷霧裡,看不清楚。

2025/07/17

圖書館 Day3《日本現代監獄》

找兒子來圖書館最難的是什麼?

首先不能強迫。

過了幾天放牛吃草的暑假,打電動、上網有趣,但老實說他也覺得有點空空的。除此之外也想不出要做什麼,在我和哥哥的建議下,有個現成、偶像哥哥推薦的事,那就來看看吧。

第二,安排時間。

無論什麼事,一定要給的就是時間,這比花多少錢還更重要。暑假什麼沒有,時間最多,這也是暑假珍貴的地方。

寫到這,基於兩個已經離家的哥姐經驗,讓我想補充一句,孩子還在身邊的時候,在他們還沒離家之前,親子之間什麼沒有,時間最多,要好好把握這段珍貴的時間。

第三,也是最難的,起床。

圖書館時間安排在午睡後,約定下午三點出門,但事實上是三點起床,而且要叫他起床,而且總是懶床。

「好想睡。」

「再五分鐘。」

「哎喲,我就不能睡到飽嗎!」叫到最後他生氣。

應該生氣的是我吧?但如果就這樣吵架,圖書館即便去成了,但感覺絕對很糟。

「不要再睡了!

午睡到飽,晚上睡不著,隔天起不來⋯這樣下去不會比較好。

你應該現在起床,晚上早點睡才是。」

如此他起床了,雖然不高興,但還是起床了。

今天看《日本現代監獄》



2025/07/16

圖書館 Day2:《我當傭兵的日子與戰爭實況》

離家不遠有一座圖書館,建築物本身很美,座落在一個附近都是綠地的公園旁,有大片的落地窗、挑高的空間,美得像渡假飯店。不要求什麼,光是走進這裡,心情就舒適了起來。

我不知道人的記憶究竟是如何形成,但以我自己的經驗,「感覺」佔了很大部分。今天是來圖書館的第二天,如果暑假能持續這樣下去,一個禮拜、半個月⋯,日後當兒子想要「平靜」,希望他能聯想起圖書館帶給他的感覺。

想到有機會在兒子記憶裡留下一個溫柔印記,便感到十分值得和踏實。

只說好一起來圖書館,沒說一定要做什麼。可以看看有什麼書,覺得有趣的書就拿起來翻翻,再不然什麼事都不做,看看窗外的風吹綠葉,發呆,也行。

昨天他自己找了一本小說來看,我則在「新進圖書」櫃裡借了一疊回家,其中有套日本人出國當傭兵的漫畫,想他會有興趣,推薦給他,的確被他喜歡。

今天他問我來圖書館要做什麼:「已經借書回家了?」我說那就帶書來看吧,有冷氣氣氛佳。

來圖書館靜下來,讀一本書。

今天讀的是《我當傭兵的日子與戰爭實況》



2025/07/15

圖書館Day1:首讀《狗與剪刀必有用》

暑假,大把的時間,怎麼安排?

第一個星期,北上和花蓮阿姨、表弟找外婆吃飯,其餘放牛吃草,上網閒晃、電玩,放假。

升國二,暑輔三個星期,只有半天。中午吃過飯後,睡個午覺,又放牛吃草了幾天。他是很自在,但當媽媽的我忍不住問他:「你自己想想有沒有想做什麼?」

盯著平板想不出來,放下平板一片空白(有押韻耶!)。

剛好哥哥回來,幫忙督促:「你就是只上網,接觸的東西太少了!」

「啊我就是想不出來啊!」

我說:「把時間排下去,要做什麼都要先有時間。」

於是談好,自7/15起,每天午休後去圖書館一小時。

才談好,那週他就「腸病毒」,難過、休養了一個禮拜。週一圖書館休息,暑假第三個週二我們終於去了圖書館。

睡了午覺,出門前他還從冰箱裡拿了瓶小飲料,一副輕鬆愉快,像是要去看電影。本來計畫去家附近的圖書館,但那裡小、有點舊,搭不起這氣氛。

改變心意,來到有點距離的,但是我心中認為僅次於北投溫泉圖書館,全台第二美的圖書館。還有兩個好處,這附近好停車,雖然偏僻了點,但最近對面開了間便利商店,加上有書、有美景,萬事足已。

首讀《狗與剪刀必有用》,兒子自己挑的小說。

2025/05/12

企業英語教室:不只會查字典,還會「查語境」

摘自:企業英語教室電子報

英文看不懂常不是不認識單字,而是單字在不同"語境"有不同意思,企業英語教室建議可以這樣認識一個單字:

  1. 先用 Cambridge / Collins 查主要意思、例句
  2. 再用 YouGlish 聽母語人士的真實說法、語氣
  3. 最後用 Linguee 查特殊語境或進階用法

Cambridge Dictionary

• 特色:意思分得很清楚,每一種用法都有例句,經常還有英式/美式差異標註。

Collins COBUILD Dictionary

• 特色:「Full-sentence definitions」和大量例句,強調語境、慣用語搭配。

• 用途:非常適合練語感、搭配詞,尤其是進階寫作和口說。

Youglish:How to Pronounce English Like a Native

特色:輸入任何英文單字、片語,就查到真實影片(YouTube)裡的例句片段,直接聽母語者怎麼用。

Merriam-Webster: America's Most Trusted Dictionary

我自己喜歡這個字典,它也有許多例句,最好用的是相似詞提示/Synonyms Chooser,可以了解有什麼其它字可用,進而更精確地用字。

Linguee:Dictionary for German, French, Spanish, and more

特色:大量雙語對照例句,能查到一個詞在不同語境下什麼意思、怎麼用,特別適合查商業、法律、科技等專業用語。

COCA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搭配查語境的「真實語料庫」,查到一個單字在真實美語裡出現的上下文、慣用搭配、頻率分析(想進階研究搭配詞、句型,非常適用)。


2025/05/08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四):寓意深遠的故事

以撒辛格說:「有些作家寫一本書,不是因為他們喜歡這個故事,而是喜歡它能帶給讀者道德教訓。」沒錯,誰喜歡聽訓!但是「好的故事本身,自然含有它的寓意。」當下可能不明白它要傳達什麼訊息,但是又如何呢?「一個好故事,自然會有許多種詮釋方式。」

在「有錢人不死的地方」這本書裡,個人很喜歡這幾則故事,讀完後或許你也會像我一樣「吮指回味」哦!
  • 山羊茲拉提(有繪本:上誼「山羊日拉德」)
  • 赫胥爾
  • 兩片葉子的故事
  • 流浪者雅客
  • 精明的托迪與吝嗇的萊瑟
  • 自以為是狗的貓和自以為是貓的狗

但記住:「一個好故事有許多種詮釋方式」,我的經驗、我的生活影響了我對故事的解讀,自己去看看吧,讓你心動的故事可能便和我不同。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一):全世界最瞎的地方-海烏姆村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二):以撒辛格與兒童文學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三):以撒辛格的猶太文化觀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一):全世界最瞎的地方-海烏姆村


讀書會找尋猶太人相關資料,因而找上「以撒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原本以為這位1978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的作品可能很難入口,沒想到他竟然有一本專門為孩子寫的書-「Stories for Children」,中文版則取其中一個故事的名字做為書名-「有錢人不死的地方」。我想這是出版社的行銷考量吧,「給孩子的故事」這種書名,真的是太過平淡了。

以撒辛格在自序中寫道:「我雖然很喜歡圖畫書插圖,也贊同很多時候插圖能讓故事增色不少,但我仍認為,文字是教育及娛樂年輕讀者的最佳媒介。」是的,這本書全都是字,沒有插圖、一張都沒有,只有文字,試煉作家最嚴酷、最純粹的考驗!別先叫苦,閱讀之後,你會感謝:真好!都是字,一個故事不夠,再來!

沒有插圖,回歸故事的本質-情節。繪本看久了,頭腦都變簡單了。誰說兒童消化不了複雜的東西?有時就是複雜才吸引人、不懂才會回味。「有錢人不死的地方」一書共有三十六個故事,每個故事短則二千多字、多則上萬字,但字數不是問題,好不好看才是重點,情節老套、內容沈悶就算幾百字也嫌長,你一定遇過忍不住想翻到後面,看看還要忍耐多久才結束的文章吧。

以撒辛格的故事為什麼好看?就像出版社在書背寫的簡介:他筆下所創造出來的傻子,有的自以為是,有的單純的可愛,有的固執可笑,有的荒唐迷糊。尤其是那個「海烏姆村」,住的都是傻子,由其中最聰明的(最笨的?)長老葛大牛、雷癡子、蔡呆瓜、崔愚人、唐驢頭、薛草包所統治,每當村子發生任何疑難雜症,他們就會挺身而出,提出一堆空前絕後、世界無敵、超級漿糊的解決辦法,令人絕倒!

在我說故事給小孩聽的經驗裡,小朋友最喜歡「有趣」的故事。讀這本書時,小二女兒老是問我在笑什麼?我說我在笑海烏姆村裡的傻人,忍不住,她索性自己拿去看,果然她也被「傻子商人施勒米」逗得哈哈大笑!

如果要說給小朋友聽(二年級以上),推薦以下幾篇發生在海烏姆村的好笑故事:

  • 海烏姆村的長老們
    天才長老們如何解決猶太五旬節時,酸奶油短缺的問題 。解決方法是:制定一條法律,規定「水]改叫「酸奶油」、「酸奶油」改叫「水」...。結果的確不缺酸奶油,但家庭主婦卻抱怨她們缺「水」。

  • 海烏姆的鯉魚
    有人送了一尾很大的鯉魚給長老葛大牛,沒想到當大近視葛大牛要仔細看時,鯉魚卻給葛大牛一個耳光,葛大牛很生氣,為此要想一個特別的方法殺牠,但在想到好方法前,得好好養著牠...。最後葛大牛想到的辦法竟是-淹死牠!

  • 雷默與琪帕
    有個富有的鄉下人生了一個傻瓜女兒琪帕,拉比建議到海烏姆為她找個笨丈夫,兩個傻瓜結婚應該會過得很快樂。
    結婚後,有錢的岳父要傻女婿雷默拿錢去做生意。在路上客棧 休息時,肚子餓的雷默把店裡的東西都吃完了還是不飽,直到最後一塊餅乾才吃飽。雷默想:要是我知道如何烤出這種餅乾的話,我就發財了...

  • 傻子商人施勒米
    海烏姆的施勒米想到盧布令買隻母羊,之後再把羊奶做成起司來賣,但在路上被壞心的客棧老闆換成乾瘦的老公羊...。第二次施勒米想賣滅火喇叭,...結果燒掉岳父的房子。第三次賣甜白蘭地,結果施勒米花了三文錢向妻子買了一杯、妻子再拿同樣的三文錢向施勒米買了一杯...就這麼賣光了一桶酒,但卻只賺到三文錢。

  • 胡圖旦到華沙
    胡圖旦一直夢想到遠方旅行,他相信沿著海烏姆的華沙街一直走就能到華沙,但陰錯陽差地又走回了海烏姆村,就在他焦急地發現為什麼又回到海烏姆村時,他想到了:世界上有兩個海烏姆村,現在這是第二個...

  • 有錢人永遠不死的地方
    海烏姆村最富有的泰比西要長老葛大牛們為他找出永遠不死的方法,如果葛大牛可以提出好建議就給他們兩千個金幣。就在快放棄時,有人說可以請他住到「達富卡」,葛大牛說那不是海烏姆的窮人和乞丐住的地方?可是根據紀錄那兒從沒來沒死過有錢人,這表示有錢人在達富卡可以永遠不死...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二):以撒辛格與兒童文學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三):以撒辛格的猶太文化觀

有錢人不死的地方(四):寓意深遠的故事

    2025/02/22

    Cricket《Ask》豐富有趣的英文雜誌

    會讀《Ask》雜誌完全是貪小便宜的結果。有次看到博客來雜誌促銷,過期的Ask雜誌一本只要49元,看封面是兒子喜歡的狗狗,想說就買來看看,無論如何看可愛狗狗就值得了。

    一讀覺得這期「Wolf of Woof」真是太有趣了!

    Wolf of Woof,讓人把狗狗和野性的狼聯想在一起。

    先介紹狗狗相關傳說,及從狼到狗的演化、馴化過程。

    再來是狗狗各種的科普知識。

    各國好狗、壞狗的鄉野奇談。

    我最喜歡〈The Return of the Wolves〉,介紹近七十年沒有狼蹤的黃石公園,為何在1995年又把狼請回來的經過及原由。

    早在一百年前人對物種共生還沒概念,因為怕狼過度獵食,在1926年殺了黃石公園中最後一匹狼。1973年狼變成瀕臨絕種的動物。

    沒有狼,鹿等食草動物會把地上的植披啃光,植物少連帶地樹、鳥,會造水壩的河狸就少,這便造成容易土石流的情況,這些小動物少,也造成肉食性動物的獵物來源短缺。

    之後人才明白,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各種物種,植物、動物、昆蟲都是相依相輔的,即便獵食者也是必要的⋯⋯

    雜誌好看就是「雜」,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到一個主題,很有趣!

    根據台灣英文雜誌社的介紹:ASK 是一本創新雜誌,為 6 至 9 歲的兒童提供藝術和科學教育。漫畫、遊戲和實驗的頁面將激發和滿足年輕讀者的好奇心。

    Cricket 的 Ask 是本很棒的雜誌,編的內容豐富,用字寫法易讀易懂,但不失優美。

    英文讀本《I Survived》系列-Titanic 1912

    喜歡每天唸英文,不只是為了學英文,更像是每天用二十分鐘儲存和兒子的相處記憶,因為在一起閱讀的過程中,還會聊很多。

    之前唸《神奇酷科學/Horrible Science》系列的《Blood, Bones and Body Bits》,對現在國一的他不認識單字密度太高了點,讀起來很不順。讀了幾頁,放棄。

    去圖書館逛書架,看到幾本《I Survived》的書,會注意它是因為書的厚度很薄,別小看實體書的視覺效果:書的開本、厚度、紙質、內頁排版、字的大小、插圖風格及密度,對閱讀體驗的影響可能比書的內容還大,基本上決定了這本書會不會被翻開!

    《I Survived》的插圖太樸實是它唯一的缺點,應該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先唸了《Horrible Science》,《Horrible Science》漫畫式的插圖真的很好看又好笑。


    雖然《I Survived》插圖樸實、作風老派,但在構圖視角上倒是蠻能傳達文字中的緊張感。

    《I Survived》主角是一個小男孩,講述他在大事件裡存活下來的經歷,閱讀時彷彿身歷其境這些事件,是用比較感性的角度了解歷史事件。我尤其喜歡作者 Lauren Tarshis 描述小男孩想到他過世媽媽的部分:

    Thinking about Mama was like standing close to a fire. Warm at first. But get too close and it hurt too much.

    單字很簡單、句型很簡單,靠火太近會燙人也是很尋常的經驗,這些材料對任何人都能理解,但用來比喻一個男孩思念媽媽就是很棒的寫作技巧:站在火邊一開始很溫暖,但站愈久、愈靠近就會燙人。十分貼切地點出,小男孩想媽媽,但又不敢太想媽媽,十分複雜又傷心的情緒。

    這些國一男孩也能懂,唸英文同時也是在學作文,希望他能在寫作時用上,最好也能在待人接物時用上:敏感一點、體貼一點。

    此外,我也喜歡這段文字中作者長短句的安排。第一句是個有點長的分詞構句有10個字,因此她安排一個很短、只有3個字的第二句,像是給人一個喘息,接著第三句8個字,事實上讀時那個轉折連結詞But是單獨一個單位,最後才是一口氣破哽、刺人的結束:get too close and it hurt too much。

    最後一頁是作者在紐約 Titanic 紀念燈塔的照片。書是向圖書館借的,很不解為什麼工作人員要在照片上貼東西,明明隔頁就那麼大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