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兒子因為感冒沒去上課,女兒放暑假也在家,姑姑昨天才把幼稚園的工作辭了,便帶著他們三個沒事的閒人到科博館看3D立體劇場。
帶偏光鏡看立體電影,對我們四個人來說都是第一次。當我們從戶外的大太陽底下,順著隊伍走入清涼昏暗的劇場裡,舒適的感覺讓興奮與期待的心情更加高昂。不久,燈滅了,暗示著好戲就要開始了。
根據科博館的簡介,立體影片是一種利用光學原理模擬人類兩眼「視差」,造成遠近錯覺的立體效果。當觀眾戴上立體偏光眼鏡後,所看到的畫面將不再是一般影片那種單調的平面影像,而是浮突出銀幕之外恍如真實的3D立體效果。
螢幕上先教大家如何配戴偏光鏡,再來,為確保影片中的3D效果,觀眾必須盡量移坐到中間最佳欣賞角度內的位置,接著就開始播放。
內容有兩段影片。「世紀飛行」讓我們和歷史上許多的飛機共航,親身體驗二次大戰戰鬥機交戰時彈如雨下的刺激感。而在「變調的地球」中我們感受到冰山融解時冰塊從天而降,沙漠中大蛇從遠處慢慢接近你,直到面前吐出舌信,還有大鯊魚從頭上游過。果然是身歷其境、驚險刺激!全場的人都驚叫連連。
弟弟大呼:這真是太酷了!膽小的姐姐遇到驚險處則是把臉躲在我的胸前。散場時,看著他們倆人滿足的樣子,一股當母親的成就感油然而升。
回顧過去,當他們倆學會騎腳踏車、喜滋滋地吃著親手做的鮮奶布丁、看著他們入睡後睡成大字的模樣,都會覺得上天真是神奇、自己真是了不起,把這兩個小孩憑空製造、扶養成人。而這就是當母親的成就感。
參考網址:
國立台中科學博物館-立體劇場
世紀飛行 (Century of Flight)
變調的地球
場次、預約事項
2008/08/17
2008/08/16
這也會過去
最近奧運比賽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最受國人矚目的就是棒球賽,但是昨天那場對中國的比賽真是令人扼腕、氣結,集全台職棒高手的中華隊竟打輸業餘的中國隊,回顧以往都是以懸殊的比數大勝中國,數十年中華棒球史上首次輸給大陸,唉!這也算是打破紀錄。
棒球賽在大家一片的痛罵聲中結束,腦中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這也會過去」,到網路上找一下,原來是大陸作家蔣光宇(註1)寫的,文章中談到1954年巴西足球隊,挾著江東父老的滿懷期望,準備把世界杯冠軍帶回去,結果竟在半決賽時便出局了:
1954年,巴西的男女老少幾乎一致認為,巴西足球隊定能榮獲世界杯賽的冠軍。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足球的魅力就在於難以預測。在半決賽時,巴西隊意外地輸給了法國隊,結果沒能將那個金燦燦的獎杯帶回巴西。
球員們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足球是巴西的國魂。他們懊悔至極,感到無臉去見家鄉父老。他們知道,球迷們的辱罵、嘲笑和扔汽水瓶子是難以避免的。
當飛機進入巴西領空之後,球員們更加心神不安,如坐針氈。可是,當飛機降落在首都機場的時候,映入他們眼簾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巴西總統和兩萬多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機場,人群中有兩條橫幅格外醒目:
“失敗了也要昂首挺胸!”
“這也會過去!”
球員們頓時淚流滿面。總統和球迷們都沒有講話,默默地目送球員們離開了機場。
球員們對“失敗了也要昂首挺胸”的理解是比較深透的,可相比之下,對“這也會過去”的理解卻不夠深透……
4年後,巴西足球隊不負眾望贏得了世界杯冠軍。
回國時,巴西足球隊的專機一進入國境,16架噴氣式戰鬥機立即為之護航。當飛機降落在道加勒機場時,聚集在機場上的歡迎者多達3萬人。在從機場到首都廣場將近20公里的道路兩旁,自動聚集起來的人超過了100萬。這是多麼宏大的、激動人心的場面啊!人群中也有兩條橫幅格外醒目:
“勝利了更要勇往直前!”
“這也會過去!”
球員們對“勝利了更要勇往直前”很容易理解,對“這也會過去”的理解依然朦朦朧朧……
後來,巴西足球隊的隊長斷斷續續向一些人請教,應該怎樣理解“這也會過去”的含義?
真是無巧不成書。隊長請教的一位老者微笑著說:“這也會過去”的橫幅都是他寫的,他給隊長講了下面的故事:
據說,偉大的所羅門王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
一位智者在夢裡告訴他一句至理名言,這句至理名言涵蓋了人類的所有智慧。能使他得意的時候不會趾高氣揚,忘乎所以;失意的時候能夠百折不撓,奮發圖強,始終保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狀態。
但是,醒來之後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那句至理名言。於是,所羅門王找來了最有智慧的幾位老臣,向他們講了那個夢,要求他們把那句至理名言想出來,並拿出一枚大鑽戒,說:“如果想出來那句至理名言,就把它鐫刻在戒面上。我要把這枚戒指天天戴在手指上。”
一個星期過後,幾位老臣興奮地前來送還鑽戒,戒面上已刻上了一句勉勵人勝不驕、敗不餒的至理名言:
“這也會過去!”
比起國內其他的比賽隊,中華棒球隊收到最多的重視也獲得最多的資源,如此表現,不說也罷。話說回來,比賽也好,人生也好,光榮會過去、恥辱也會過去,緬懷沒有意義,我只想收拾好心情,把眼光投向未來。
註1:蔣光宇是大陸著名《讀者》雜誌的簽約作家。「這也會過去」這篇文章摘自《厄運打不垮信念》一書。
棒球賽在大家一片的痛罵聲中結束,腦中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這也會過去」,到網路上找一下,原來是大陸作家蔣光宇(註1)寫的,文章中談到1954年巴西足球隊,挾著江東父老的滿懷期望,準備把世界杯冠軍帶回去,結果竟在半決賽時便出局了:
1954年,巴西的男女老少幾乎一致認為,巴西足球隊定能榮獲世界杯賽的冠軍。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足球的魅力就在於難以預測。在半決賽時,巴西隊意外地輸給了法國隊,結果沒能將那個金燦燦的獎杯帶回巴西。
球員們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足球是巴西的國魂。他們懊悔至極,感到無臉去見家鄉父老。他們知道,球迷們的辱罵、嘲笑和扔汽水瓶子是難以避免的。
當飛機進入巴西領空之後,球員們更加心神不安,如坐針氈。可是,當飛機降落在首都機場的時候,映入他們眼簾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巴西總統和兩萬多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機場,人群中有兩條橫幅格外醒目:
“失敗了也要昂首挺胸!”
“這也會過去!”
球員們頓時淚流滿面。總統和球迷們都沒有講話,默默地目送球員們離開了機場。
球員們對“失敗了也要昂首挺胸”的理解是比較深透的,可相比之下,對“這也會過去”的理解卻不夠深透……
4年後,巴西足球隊不負眾望贏得了世界杯冠軍。
回國時,巴西足球隊的專機一進入國境,16架噴氣式戰鬥機立即為之護航。當飛機降落在道加勒機場時,聚集在機場上的歡迎者多達3萬人。在從機場到首都廣場將近20公里的道路兩旁,自動聚集起來的人超過了100萬。這是多麼宏大的、激動人心的場面啊!人群中也有兩條橫幅格外醒目:
“勝利了更要勇往直前!”
“這也會過去!”
球員們對“勝利了更要勇往直前”很容易理解,對“這也會過去”的理解依然朦朦朧朧……
後來,巴西足球隊的隊長斷斷續續向一些人請教,應該怎樣理解“這也會過去”的含義?
真是無巧不成書。隊長請教的一位老者微笑著說:“這也會過去”的橫幅都是他寫的,他給隊長講了下面的故事:
據說,偉大的所羅門王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
一位智者在夢裡告訴他一句至理名言,這句至理名言涵蓋了人類的所有智慧。能使他得意的時候不會趾高氣揚,忘乎所以;失意的時候能夠百折不撓,奮發圖強,始終保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狀態。
但是,醒來之後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那句至理名言。於是,所羅門王找來了最有智慧的幾位老臣,向他們講了那個夢,要求他們把那句至理名言想出來,並拿出一枚大鑽戒,說:“如果想出來那句至理名言,就把它鐫刻在戒面上。我要把這枚戒指天天戴在手指上。”
一個星期過後,幾位老臣興奮地前來送還鑽戒,戒面上已刻上了一句勉勵人勝不驕、敗不餒的至理名言:
“這也會過去!”
比起國內其他的比賽隊,中華棒球隊收到最多的重視也獲得最多的資源,如此表現,不說也罷。話說回來,比賽也好,人生也好,光榮會過去、恥辱也會過去,緬懷沒有意義,我只想收拾好心情,把眼光投向未來。
註1:蔣光宇是大陸著名《讀者》雜誌的簽約作家。「這也會過去」這篇文章摘自《厄運打不垮信念》一書。
2008/08/09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好嗎?
為讓嬌貴的女兒學會騎車,找到一篇教人如何在二小時內學會騎腳踏車的方法。果不其然,女兒及兒子都在毫髮無傷的情況下,順利地學會單車。回想我們這輩及之前的人,誰不是付出一些代價才學會的?輕則擦傷破皮、重則鼻青臉腫,有人還跌到田裡去了,雖然受了傷,但現在回想起來每個人都有一段學車趣事。
科技進步、物質環境改善,現在的小朋友多了好多保護,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小時候那有什麼繪本、橋樑書,都是大人看什麼就跟著看什麼,對我最重要的課外讀物就是每餐墊在餐桌上的聯合報副刊。而現在連學個腳踏車都有「無痛」學習法。看在我們當年辛苦流血流汗,努力爭取才到手的人眼中,心中竟像婆婆看媳婦,覺得現代媳婦真是太好命的感覺。
小時候學車跌跌撞撞,摔到地上那一瞬間,皮破了、膝蓋腫了,雖然痛但實實在在嚐到新鮮的血腥味,僅管痛為了學會還是咬著牙再上車,那怕要再摔一次也在所不惜。
現在學車有方法,孩子們不再像我們摔得一身傷,但也把很多生理、心理磨練的機會給省略了。這是好還是不好?
並不是「多年媳婦熬成婆」的不平衡心理,要孩子和我們一樣吃苦,而是怕一切都來得這麼容易的情況下,有沒有機會學會在面對困難時也願意接受挑戰?
林語堂曾主張孩子不需要大學教育,他覺得「學問是自己努力求來的」,上了大學並不代表就能獲得學問,因此他的女兒便沒有上大學,寫「林家次女」的林太乙女士便真的沒上大學,但最後她卻當了數十年的讀者文摘總編輯。
提這個例子並不是要大家不要唸大學,而是覺得付出代價得到的,才深刻、才留得久、才真屬於你。現在的小孩,從吃的、穿的、用的、讀的,都是消化過、去蕪存菁後的精緻再製品,觸目所及都是如此地方便、美好,但是孩子們可以領會到這過程中的感動嗎?
然而話說回來,覺得自己好像又想太多了。
人類的進步本來就是立基在前人努力的成果上。所謂「富過三代才懂吃穿」,孩子們看到的將是和我們以往不同的世界,自會有不同的眼光,所遇到的問題或許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要現代小孩再過以前的生活、用過去的舊方法學習,似乎好像有點太迂腐了,就算我們家可以,孩子到了同儕裡可是會被笑的。
科技和觀念每天都在進步,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再也不是難事,身為父母最大的挑戰反而是:如何把人類原始開疆闢土、冒險犯難的精神傳給下一代,讓他們繼續創造更美好的事物,而不是只會坐享其成。
後記:
有位文評家夏志清教授曾說:「當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教會下一代欣賞美好的事物。」是啊,就算我的小孩沒有天份,但至少要讓他們懂得欣賞。而美的鑑賞力有部分不就是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來?
2008/11/3 國語日報
科技進步、物質環境改善,現在的小朋友多了好多保護,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小時候那有什麼繪本、橋樑書,都是大人看什麼就跟著看什麼,對我最重要的課外讀物就是每餐墊在餐桌上的聯合報副刊。而現在連學個腳踏車都有「無痛」學習法。看在我們當年辛苦流血流汗,努力爭取才到手的人眼中,心中竟像婆婆看媳婦,覺得現代媳婦真是太好命的感覺。
小時候學車跌跌撞撞,摔到地上那一瞬間,皮破了、膝蓋腫了,雖然痛但實實在在嚐到新鮮的血腥味,僅管痛為了學會還是咬著牙再上車,那怕要再摔一次也在所不惜。
現在學車有方法,孩子們不再像我們摔得一身傷,但也把很多生理、心理磨練的機會給省略了。這是好還是不好?
並不是「多年媳婦熬成婆」的不平衡心理,要孩子和我們一樣吃苦,而是怕一切都來得這麼容易的情況下,有沒有機會學會在面對困難時也願意接受挑戰?
林語堂曾主張孩子不需要大學教育,他覺得「學問是自己努力求來的」,上了大學並不代表就能獲得學問,因此他的女兒便沒有上大學,寫「林家次女」的林太乙女士便真的沒上大學,但最後她卻當了數十年的讀者文摘總編輯。
提這個例子並不是要大家不要唸大學,而是覺得付出代價得到的,才深刻、才留得久、才真屬於你。現在的小孩,從吃的、穿的、用的、讀的,都是消化過、去蕪存菁後的精緻再製品,觸目所及都是如此地方便、美好,但是孩子們可以領會到這過程中的感動嗎?
然而話說回來,覺得自己好像又想太多了。
人類的進步本來就是立基在前人努力的成果上。所謂「富過三代才懂吃穿」,孩子們看到的將是和我們以往不同的世界,自會有不同的眼光,所遇到的問題或許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要現代小孩再過以前的生活、用過去的舊方法學習,似乎好像有點太迂腐了,就算我們家可以,孩子到了同儕裡可是會被笑的。
科技和觀念每天都在進步,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再也不是難事,身為父母最大的挑戰反而是:如何把人類原始開疆闢土、冒險犯難的精神傳給下一代,讓他們繼續創造更美好的事物,而不是只會坐享其成。
後記:
有位文評家夏志清教授曾說:「當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教會下一代欣賞美好的事物。」是啊,就算我的小孩沒有天份,但至少要讓他們懂得欣賞。而美的鑑賞力有部分不就是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來?
2008/11/3 國語日報
2008/08/08
測試報告:二小時學會騎腳踏車
兒子有著道地的男孩習性,頑皮又好動,因此沒幾年個頭便超越了比他大兩歲的姐姐。原本計劃讓姐姐在這個小一升小二的暑假學腳踏車,沒想到卻是唸幼稚園中班的弟弟先學會了。
回想過去我們學腳踏車都是靠自己摸索或是摔出來,為了讓怕痛的姐姐可以比較温和的方式學會,特地到網路上找資料,看看有沒有比較有效率的方法讓小朋友學會騎車。
時代果然在進步,在「學校體育雙月刊」裡找到一篇台北市汽車駕駛訓練中心技術員林擇華先生所寫的「學生騎乘自行車入門」,他在這篇文章中介紹一個靠小朋友本身協調及平衡能力學會騎腳踏的方法,只要六個步驟(其實真正重要的只有兩個步驟)便可在2小時內學會騎腳踏車,更棒的是完全不用有人在車後扶持,讓身為爸媽的我鬆了一口氣。
這六個步驟分別是:
一、選擇腳踏車:為了讓小朋友傾倒時可以保護自己,請選擇適當高度的腳踏車,坐在坐墊上時兩腳自然放下便可及地就是適當高度。並將輔助輪(如果有的話)及腳踏板(方便進行平衡練習)拆下。
測試報告:拆輔助輪不難,難得是腳踏板,不僅難拆,裝回去時要注意兩邊旋入的方向是相反的(我家那台是捷安特)。
拆腳踏板其實不是必要,像弟弟就不用,但惜肉如金的姐姐就要求要拆,才不會撞到她的膝蓋。
二、熟悉煞車位置及技巧:分辨前後煞車是在左手或右手,讓小朋友了解煞車時要先煞後輪再煞前輪,否則容易翻車。
測試報告:對剛學車的小朋友而言,煞車其實只要把腳放下來就是了。
三、直線及轉彎牽車併煞車練習:讓小朋友學習如何步行牽車,透過直線與轉彎的動作熟悉腳踏車行進的感覺,此時也可適時地做行進中的煞車練習。
測試報告:讓小朋友熟悉「車」的感覺。
四、靜態平衡練習:讓小朋友按下煞車、坐在腳踏車上,試試看當雙腳離地時是否仍可保持平衡。
測試報告:可跳過此步驟,直接進入下個重點。
五、動態平衡練習:用雙腳撥地後讓雙腳離地、坐在車上滑行,盡量讓小朋友去感覺、學習保持平衡,如果要傾倒就把腳放下來。
測試報告:這是學車過程中「最最關鍵」的一個步驟,若學會這個步驟就差不多會騎了。其它步驟都可以跳過或省略,唯有這個步驟不能省,而且要花最多時間練習。
以我家兩個小朋友為例,活潑好動的弟弟花約半個小時,惜肉如金、膽小的姐姐則用「腳划」了三天、每次半個小時左右,才敢進入下個步驟。
六、踩踏練習:對平衡感有把握後,再將步驟一拆下的腳踏板裝上。小朋友一腳在地、一腳踩在轉高的腳踏板上,接著小朋友自己用地上那隻腳蹬一下,或是請爸爸媽媽在車後助一臂之力推一下,前進後便可試著用腳踏板上的雙腳「騎」車了!
測試報告:只要上個步驟做得夠,接下來就水到渠成,這從姐姐身上就可以得到很好印證。
透過這六個步驟的引導,加上兒子冒險犯難的精神,果然不到一個小時便可以騎兩三步,因為天色的關係加上晚餐時間已到,便先回家休息,兒子興奮地隔天提早下課,再練習幾次就會騎了。
因為姐姐到外婆家玩,無事的弟弟便先學,其實這樣也好,有弟弟成功的激勵,怕痛的姐姐才比較勇於嚐試一些,現在他們倆都會騎腳踏車了!
透過這個方法,我這個當媽的果然從頭到尾沒流一滴汗,只要很優雅地在旁邊搖旗吶喊、助陣加油即可。
參考網址:
回想過去我們學腳踏車都是靠自己摸索或是摔出來,為了讓怕痛的姐姐可以比較温和的方式學會,特地到網路上找資料,看看有沒有比較有效率的方法讓小朋友學會騎車。
時代果然在進步,在「學校體育雙月刊」裡找到一篇台北市汽車駕駛訓練中心技術員林擇華先生所寫的「學生騎乘自行車入門」,他在這篇文章中介紹一個靠小朋友本身協調及平衡能力學會騎腳踏的方法,只要六個步驟(其實真正重要的只有兩個步驟)便可在2小時內學會騎腳踏車,更棒的是完全不用有人在車後扶持,讓身為爸媽的我鬆了一口氣。
這六個步驟分別是:
一、選擇腳踏車:為了讓小朋友傾倒時可以保護自己,請選擇適當高度的腳踏車,坐在坐墊上時兩腳自然放下便可及地就是適當高度。並將輔助輪(如果有的話)及腳踏板(方便進行平衡練習)拆下。
測試報告:拆輔助輪不難,難得是腳踏板,不僅難拆,裝回去時要注意兩邊旋入的方向是相反的(我家那台是捷安特)。
拆腳踏板其實不是必要,像弟弟就不用,但惜肉如金的姐姐就要求要拆,才不會撞到她的膝蓋。
二、熟悉煞車位置及技巧:分辨前後煞車是在左手或右手,讓小朋友了解煞車時要先煞後輪再煞前輪,否則容易翻車。
測試報告:對剛學車的小朋友而言,煞車其實只要把腳放下來就是了。
三、直線及轉彎牽車併煞車練習:讓小朋友學習如何步行牽車,透過直線與轉彎的動作熟悉腳踏車行進的感覺,此時也可適時地做行進中的煞車練習。
測試報告:讓小朋友熟悉「車」的感覺。
四、靜態平衡練習:讓小朋友按下煞車、坐在腳踏車上,試試看當雙腳離地時是否仍可保持平衡。
測試報告:可跳過此步驟,直接進入下個重點。
五、動態平衡練習:用雙腳撥地後讓雙腳離地、坐在車上滑行,盡量讓小朋友去感覺、學習保持平衡,如果要傾倒就把腳放下來。
測試報告:這是學車過程中「最最關鍵」的一個步驟,若學會這個步驟就差不多會騎了。其它步驟都可以跳過或省略,唯有這個步驟不能省,而且要花最多時間練習。
以我家兩個小朋友為例,活潑好動的弟弟花約半個小時,惜肉如金、膽小的姐姐則用「腳划」了三天、每次半個小時左右,才敢進入下個步驟。
六、踩踏練習:對平衡感有把握後,再將步驟一拆下的腳踏板裝上。小朋友一腳在地、一腳踩在轉高的腳踏板上,接著小朋友自己用地上那隻腳蹬一下,或是請爸爸媽媽在車後助一臂之力推一下,前進後便可試著用腳踏板上的雙腳「騎」車了!
測試報告:只要上個步驟做得夠,接下來就水到渠成,這從姐姐身上就可以得到很好印證。
透過這六個步驟的引導,加上兒子冒險犯難的精神,果然不到一個小時便可以騎兩三步,因為天色的關係加上晚餐時間已到,便先回家休息,兒子興奮地隔天提早下課,再練習幾次就會騎了。
因為姐姐到外婆家玩,無事的弟弟便先學,其實這樣也好,有弟弟成功的激勵,怕痛的姐姐才比較勇於嚐試一些,現在他們倆都會騎腳踏車了!
透過這個方法,我這個當媽的果然從頭到尾沒流一滴汗,只要很優雅地在旁邊搖旗吶喊、助陣加油即可。
參考網址:
- 學生騎乘自行車入門
(http://140.122.72.62/jfile/2%E5%AD%B8%E7%94%9F%E9%A8%8E%E4%B9%98%E8%87%AA%E8%A1%8C%E8%BB%8A%E5%85%A5%E9%96%80.pdf)
- [圖解]一小時學會騎單車-爸爸們從此不用再那麼辛苦了
(http://5i01.com/newsdetail.php?id=3576)
- [影片]日本生活魔法家-學會騎腳踏車
(http://tw.youtube.com/watch?v=YW13byiOvgM)
2008/08/06
太極拳的啟示
太極拳是我給自己找的一個運動,喜歡她的優雅,不急不徐。
太極拳看起來輕鬆,實則不易。先說行雲流水的動作,不像硬路拳法每個架勢一一分明,開始常常摸不清楚怎麼從這個動作幻化成下個動作。再來就是馬步,原本以為就是屈膝,結果才開始學三天便因為蹲馬步姿勢不對膝蓋受傷,休息一個星期。
教練說打拳時膝蓋前方不要超過腳尖,同時也只能前後移動、不可偏斜,上半身輕盈,全部重心落在腳底,就像大樹樹根,穩穩沈入地底。教練看我打拳時最常說的就是:鬆沈、鬆沈…,但我一下要記動作、一下要注意姿勢,可一點都鬆沈不得。
謹記教練教誨,之後雖還會酸痛,但休息之後就好。二個月後,膝蓋又開始痛。思索原因,可能是因為拳法熟了,心便野了,把馬步放低、把動作加大,膝蓋受不了就抗議了。但很奇怪,每次痛的都是右膝,不是左膝。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想,為什麼總是右膝?
會不會因為我是右撇子,右肢比較靈活。因為靈活,所以右膝可以比左膝蹲得低、角度轉得大,但也因為這樣,把右膝逼近受傷邊緣。
至於笨拙的左膝做不出太過的動作,成了一個隱形的保護機制,讓左膝碰觸不到受傷的臨界點。
其實左膝不是做不到右膝的動作,而是因為笨拙需要較長時間,時間是最好的緩衝劑。右膝雖然靈活,但少了慢慢來的從容,學得快,但稍一不慎便很容易受傷。
太極拳又讓我上了一課。
太極拳看起來輕鬆,實則不易。先說行雲流水的動作,不像硬路拳法每個架勢一一分明,開始常常摸不清楚怎麼從這個動作幻化成下個動作。再來就是馬步,原本以為就是屈膝,結果才開始學三天便因為蹲馬步姿勢不對膝蓋受傷,休息一個星期。
教練說打拳時膝蓋前方不要超過腳尖,同時也只能前後移動、不可偏斜,上半身輕盈,全部重心落在腳底,就像大樹樹根,穩穩沈入地底。教練看我打拳時最常說的就是:鬆沈、鬆沈…,但我一下要記動作、一下要注意姿勢,可一點都鬆沈不得。
謹記教練教誨,之後雖還會酸痛,但休息之後就好。二個月後,膝蓋又開始痛。思索原因,可能是因為拳法熟了,心便野了,把馬步放低、把動作加大,膝蓋受不了就抗議了。但很奇怪,每次痛的都是右膝,不是左膝。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想,為什麼總是右膝?
會不會因為我是右撇子,右肢比較靈活。因為靈活,所以右膝可以比左膝蹲得低、角度轉得大,但也因為這樣,把右膝逼近受傷邊緣。
至於笨拙的左膝做不出太過的動作,成了一個隱形的保護機制,讓左膝碰觸不到受傷的臨界點。
其實左膝不是做不到右膝的動作,而是因為笨拙需要較長時間,時間是最好的緩衝劑。右膝雖然靈活,但少了慢慢來的從容,學得快,但稍一不慎便很容易受傷。
太極拳又讓我上了一課。
2008/08/03
好山好水讀好書:梵谷傳-余光中
今天去參加文建會主辦的「好山好水讀好書」活動,講題是「寂寞的火山-梵谷」、主講人是余光中,地點在雲林古坑山裡的微風山林。
余教授說西方畫家必修三種功課:人物、靜物及風景。
梵谷和許多畫家一樣,他也畫了許多的自畫像,原因除了因為沒有錢請專業模特兒之外,皇族貴婦也不會花錢請他畫像,因為他們認為梵谷畫出來的人物都其醜無比。畫家畫自畫像,相當於作家寫自傳。另外梵谷也畫了許多平凡的鄉間人物,如食薯者、郵差、農婦。
靜物則如鳶尾花、向日葵。如果你家有明信片,你可能會發現這一幅向日葵和你明信片上的不太一樣。事實上梵谷總共畫了十二幅向日葵,其中有14朵花的那幅是大家認為畫得最好的一幅。
風景則如星空。
梵谷原是傳教士,被派往礦區的窮困鄉村傳教,因此初期的畫色彩都十分陰沈,如食薯者。後來到法國巴黎學畫,初開始時,高更(或是他的某位朋友)笑梵谷說:看你的畫就知道你昨晚和誰一起吃飯。所以梵谷也有過模仿別人的階段,像是他曾臨模米勒的「播種者」。
「Pere Tanguy」梵谷畫的是巴黎一個畫廊的老板,余教授說這個老板有個不解藝術的老婆,常抱怨畫賣不了什麼錢。有次有人要來買一幅畫有六個蘋果的畫,但是嫌畫貴,看店的老婆竟拿剪刀剪下一個蘋果,氣炸後來回來的老板。
為了追求陽光最後落腳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在這個小鎮梵谷畫出了許多日後為世人所讚賞的作品。
梵谷在正式下筆前,會先做許多素描。而貧窮的梵谷為省畫布,會將畫畫在不好的畫作上,而且顏料用得凶,因此現在有些畫最下層的油彩都還沒乾,畫的底下還藏了一幅畫。
在梵谷的癲癇症尚未發作時,從風景畫中可看到地平線是水平的、樹是直的;但後來癲癇發作後,梵谷筆下的線條開始扭曲、旋轉,反應他的暈眩症,但也激發出日後最有名的幾幅名作,如星空。余教授感嘆地說:「如何對待一個天才?是該捧他?還是多刺激他一點?」
梵谷的弟弟小他四歲,每月寄150法朗給他,為怕哥哥不好意思就說:「誰知你以後要賺多少錢?就當是我的投資吧!」每次梵谷畫好畫便寫信給弟弟,這五百多封信成為之後研究梵谷的重要史料。
梵谷生前窮愁潦倒,畫了十年只曾賣出一幅畫(400法朗),梵谷死後便把他所有的畫留給照顧他最多的弟弟。後來弟弟也因癲癇過世,弟媳很愛他的丈夫,整理遺物時從信裡發現兄弟之間深厚的友情,不僅將兄弟兩人合葬在一起,還四處奔走,向許多藝術館、畫廊争取展出梵谷畫作的機會,如此做了十年,當野獸派的馬蒂斯看到後才有人發現這位繪畫天才。
余教授說:梵谷的畫,生前沒人看得起,生後沒人買得起。
好山好山讀好書:後記
余教授說西方畫家必修三種功課:人物、靜物及風景。
梵谷和許多畫家一樣,他也畫了許多的自畫像,原因除了因為沒有錢請專業模特兒之外,皇族貴婦也不會花錢請他畫像,因為他們認為梵谷畫出來的人物都其醜無比。畫家畫自畫像,相當於作家寫自傳。另外梵谷也畫了許多平凡的鄉間人物,如食薯者、郵差、農婦。
靜物則如鳶尾花、向日葵。如果你家有明信片,你可能會發現這一幅向日葵和你明信片上的不太一樣。事實上梵谷總共畫了十二幅向日葵,其中有14朵花的那幅是大家認為畫得最好的一幅。
風景則如星空。
梵谷原是傳教士,被派往礦區的窮困鄉村傳教,因此初期的畫色彩都十分陰沈,如食薯者。後來到法國巴黎學畫,初開始時,高更(或是他的某位朋友)笑梵谷說:看你的畫就知道你昨晚和誰一起吃飯。所以梵谷也有過模仿別人的階段,像是他曾臨模米勒的「播種者」。
「Pere Tanguy」梵谷畫的是巴黎一個畫廊的老板,余教授說這個老板有個不解藝術的老婆,常抱怨畫賣不了什麼錢。有次有人要來買一幅畫有六個蘋果的畫,但是嫌畫貴,看店的老婆竟拿剪刀剪下一個蘋果,氣炸後來回來的老板。
為了追求陽光最後落腳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在這個小鎮梵谷畫出了許多日後為世人所讚賞的作品。
梵谷在正式下筆前,會先做許多素描。而貧窮的梵谷為省畫布,會將畫畫在不好的畫作上,而且顏料用得凶,因此現在有些畫最下層的油彩都還沒乾,畫的底下還藏了一幅畫。
在梵谷的癲癇症尚未發作時,從風景畫中可看到地平線是水平的、樹是直的;但後來癲癇發作後,梵谷筆下的線條開始扭曲、旋轉,反應他的暈眩症,但也激發出日後最有名的幾幅名作,如星空。余教授感嘆地說:「如何對待一個天才?是該捧他?還是多刺激他一點?」
梵谷的弟弟小他四歲,每月寄150法朗給他,為怕哥哥不好意思就說:「誰知你以後要賺多少錢?就當是我的投資吧!」每次梵谷畫好畫便寫信給弟弟,這五百多封信成為之後研究梵谷的重要史料。
梵谷生前窮愁潦倒,畫了十年只曾賣出一幅畫(400法朗),梵谷死後便把他所有的畫留給照顧他最多的弟弟。後來弟弟也因癲癇過世,弟媳很愛他的丈夫,整理遺物時從信裡發現兄弟之間深厚的友情,不僅將兄弟兩人合葬在一起,還四處奔走,向許多藝術館、畫廊争取展出梵谷畫作的機會,如此做了十年,當野獸派的馬蒂斯看到後才有人發現這位繪畫天才。
余教授說:梵谷的畫,生前沒人看得起,生後沒人買得起。
好山好山讀好書:後記
好山好山讀好書:後記
「梵谷傳」是余光中教授在大學畢業兩年後便翻譯的作品,為何選梵谷主要是受其當時尚為女朋友的夫人影響,她家中有好幾本梵谷的書。每一篇翻譯的手稿都是由夫人校閱過後再送給出版社,當時為省郵資,手稿的背面就是余光中寫給夫人的信。
余教授並透露在他翻譯梵谷傳時,身體不好、精神也不好,朋友開玩笑地說:「不會翻到梵谷發瘋時,你也發瘋了吧?還好沒有。最後梵谷傳翻完,身體就好了。余教授說:可能是翻譯時,偉大的靈魂與我同在吧。
開放提問時,身旁的一位小姐問了一個有關如何再創中文的問題,余教授舉例說,千古詩人都寫月亮,但月亮並沒有被李白寫完,李白不知道月亮是地球的衛星、李白以為月亮上的陰影是兔子。
周美青女士(總統夫人)也來參加,而且主辦單位特別聲明,夫人和她的兩個隨扈也都是和大家一樣上網報名(現場響起熱烈掌聲鼓勵),她也問余教授一個問題:「文建會舉辦這個活動意在鼓勵閱讀,但是會來參加的人都已經是在閱讀的,如何吸引不閱讀的人口?」這是個一問中的的好問題。
因為總統夫人也參加,現場來了許多媒體,余教授趁這個機會:「鼓勵閱讀需要朝野一起努力,但是力量最大的就是媒體,如果媒體可以多報導像今天的文藝活動,應該會很有效果。」順勢修理一下偏頗嗜血的媒體,獲得大家熱烈的掌聲支援。
本來帶了本余光中詩選要請教授簽名的,但是沒想到這個活動好多人參加,結束排了一條長長的隊伍,我只好用默默的眼光向忙著簽名的余教授致意,回去找等我的家人。
余教授並透露在他翻譯梵谷傳時,身體不好、精神也不好,朋友開玩笑地說:「不會翻到梵谷發瘋時,你也發瘋了吧?還好沒有。最後梵谷傳翻完,身體就好了。余教授說:可能是翻譯時,偉大的靈魂與我同在吧。
開放提問時,身旁的一位小姐問了一個有關如何再創中文的問題,余教授舉例說,千古詩人都寫月亮,但月亮並沒有被李白寫完,李白不知道月亮是地球的衛星、李白以為月亮上的陰影是兔子。
周美青女士(總統夫人)也來參加,而且主辦單位特別聲明,夫人和她的兩個隨扈也都是和大家一樣上網報名(現場響起熱烈掌聲鼓勵),她也問余教授一個問題:「文建會舉辦這個活動意在鼓勵閱讀,但是會來參加的人都已經是在閱讀的,如何吸引不閱讀的人口?」這是個一問中的的好問題。
因為總統夫人也參加,現場來了許多媒體,余教授趁這個機會:「鼓勵閱讀需要朝野一起努力,但是力量最大的就是媒體,如果媒體可以多報導像今天的文藝活動,應該會很有效果。」順勢修理一下偏頗嗜血的媒體,獲得大家熱烈的掌聲支援。
本來帶了本余光中詩選要請教授簽名的,但是沒想到這個活動好多人參加,結束排了一條長長的隊伍,我只好用默默的眼光向忙著簽名的余教授致意,回去找等我的家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