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喜歡才能要求。」
這句話是《爬進格子,隨便寫》的曾文正(小麥)老師說的,如果「喜歡」,一切才有施力點。於是我可以做的,便是讓他寫他覺得有趣的,或是,幫他找到有趣的東西寫。
材料
和朋友們相約爬山走步道,飯粒弟放寒假說他想自己在家,但沒有人陪只能打包帶走:「寒假作業要寫作文,我們去走步道,回來剛好就可以寫篇遊記啦!」這理由,他覺得可以。
回來後,請他先把材料「唸」進平板的備忘錄,再來看怎麼修改。
沒想到,他記下的全是這路上遇到的人,三個陌生人。
我最喜歡生病
小麥老師書上提到有次以〈生病的時候〉為題,期待學生對生病這件事的觀察與描述,結果有個小女生是這麼寫的:我最喜歡生病,因為發燒感覺很好。還提到對繃帶的喜愛、棉花柔軟的觸感,以及吃到草莓口味藥粉的愉悅。
看這兩個孩子寫的內容,讓我驚喜,除了新鮮(遊記不寫景、生病不寫痛),還有自由,他們在挑選材料時還沒被框住,他們篩選的方式和我很不一樣,這樣的眼光很珍貴。
如何批改作文
到底大人要不要指導?要指導到什麼程度?我不確定。
太多怕把他變成我,但不管似乎也不對,畢竟我看到的、經歷過的比他多,為何不分享?為何不滋養?
鼓勵很重要,但「又是很好。」學生會覺得沒有誠意,小麥老師指出除了鼓勵,更要提升學生的能力,不然就是敷衍。
收尾
看著兒子寫的初稿,開心他的觀察角度很特別,但如何結尾?如何找到一個主軸讓這些材料串在一起?兒子不會。這篇遊記的選材,像他出去玩,在路上看到有趣的就把它撿回家。
我問他:這是篇遊記,但你怎麼都沒有寫到天氣?風景?
於是他在開頭補了天氣的描述,「樹都一樣,沒什麼特別的。」
「我發現你的遊記很不一樣,別人都是寫風景,結果你都沒寫,反而是寫人耶。」
於是他寫下這樣的結尾:「大部分人爬山都是去看風景的,而我注意到的不是風景,是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