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2

我是不「尊重」小孩的媽媽

當我寫下和兒子一起做數學、寫筆記⋯的事時,邊寫邊覺得自己會不會把他「管得太死」?干預太多?

「尊重」,在個人空間裡,的確不該太過干涉。但是家人也要那麼尊重嗎?

看到小孩近視、時不時眼睛都黏在螢幕上,問爸媽為什麼不限制孩子的手機使用。他說:「尊重他們的意願,要他學自我控制。」可是小孩的眼睛已經不好了,還是要這樣試下去嗎?

「尊重」?我看到的是:不管。如果真的關心一個人,我沒辧法不管。

或許不是不管,而是因為這是目前的「時尚」,尊重、自由,如果不這樣,好像就不夠開明。

​但就如​「個人化」​這​觀念不是哲學家的發明,​而​是廣告的產物。​社會風氣影響人的行為,如果不仔細想,從眾是最簡單舒服的做法。​

​對別人我尊重,因為我真的不了解他們。但是對於我最親近的家人,尤其是尚在成長中的孩子,我沒辧法完全尊重。畢竟,我比他們多了二十多年的生活經驗,如果看到不對不說、該要求不要求,放任沒有經驗的孩子用他們的健康、時間去換我已經知道的教訓,太可惜,太不負責任了。

小時候父母不管,說好聽是放牛吃草,自由成長,每學期家庭問卷問父母態度,我總大方地在「開放包容」上打勾,但心底卻希望:誰來管管我啊!再說清楚一點是:誰來關心我吧!

如果有人管,衝突​是一定的,但也是好事,本來每個人都不一樣,衝撞正好讓彼此的面貌更清楚,扎實感受彼此的力道/個性強弱,驗證彼此的想法真的堅不可摧?思考周慮?若真是如此,如何為自己的主張​​​​發聲。

​要求、反抗,期待、失落⋯⋯,在這些過程​中角力,結果是我們更了解彼此,更知道怎麼做才是「尊重」。

​而且,衝撞時正是彼此靠得最​近的時候。奮力肉博,用力到流淚、流汗,那樣的親密,讓人在「獨立」後,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尊重」,客客氣氣,保持距離,沒有衝突,也沒有交流,假自由最後其實是孤單。

說尊重,向別人說去!我一點都不想「尊重」我的孩子、我的老公,我想和他們「一起」,一起追求我們的期待、嚮往。

​船在大海上航行,看似自由,終舊有個要去的港灣。沒有地圖、沒有目的地,​​那不是自由,是迷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