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9

男孩的第2本書:《女巫》

因為《魔法手指》,覺得羅德達爾狂放有趣,便介紹男孩看《女巫》。

羅德達爾的故事總讓人緊張,擔心魔法力量有點失控的強大,有點越過安全範圍、安全劑量⋯⋯,但也因為有點狂放不羈,而覺得刺激、緊張、好看。

《女巫》的可怕就在她的無法辨識,所有你看到的好人壞人都可能是,而且她們十分痛恨小孩,心狠手辣。「可能偽裝成任何人」這點讓男孩有點迷惑,也是㩆著他繼續往下看「如何辨認女巫」的原因。

小男孩挪威的外婆有和女巫交過手,除了他,全世界只有外婆相信這世界有女巫。故事裡的外婆對女巫瞭如指掌(我曾懷疑外婆會不會就是女巫?),女巫對小孩施的魔法很有趣,一點都不老套,請自己去看。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外婆養病的飯店,全英國的女巫假借「皇家受虐兒預防協會」開年會,而小男孩恰巧就躲在那裡的屏風後,目睹兩百多個女巫現形的過程,聽到女巫天后策劃消滅小孩的秘密計劃⋯⋯。如果我們就是在現場的小男孩,太可怕了,心都快跳出來了!
雖然可怕,但是讀到消滅小孩的配方時,我們又忍不住覺很好笑。你覺得如何把小孩縮小?女巫的配方是:用望遠鏡倒過來看!

和男孩看到這裡,他自己的故事之旅便啟程了,每晚便自己拿書,和小男孩和外婆一起智鬥、力鬥女巫⋯⋯

暗黑元素

羅德達爾不是「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那種作家,《女巫》最後的小男孩並沒有變回人,還是一隻小老鼠,但小男孩並不難過,男孩覺得「只要有人愛你,不管你是誰或是長什麼樣子,都不重要。」
或許男孩心裡有一點難過,但還有一個理由安慰支持他:小老鼠的壽命剛好讓他可以和年邁的外婆一起渡完餘生。小男孩是孤兒,外婆和他是兩人彼此在世界上的唯一依靠。能和心愛的外婆一起終老,是很幸福的。

有人批評故事中兒童變成老鼠、不再變回人形,因為他害怕自己比心愛的祖母活得久,寧可與她一起死去。「靠死亡逃離長大是值得懷疑的——引申到極端就意味著對自殺的鼓勵,因此小說在思想性和美學方面都存在瑕疵。」

這似乎有點「厭世」,的確,但是對一個變成老鼠的人,你能多陽光樂觀?人,正常的人不可能總是正向、總是向上。

這讓我想起《陽光普照》裡的哥哥,「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這樣的陽光讓人無處可逃,把人曬的遍體鱗傷。

小男孩這樣的想法,我覺得很自然,有益心理健康。人生很長,這不過是個喘息。

兒童心理學家布魯諾·貝特爾海姆(Bruno Bettelheim)也說:兒童文學中的可怕主題發揮了重要的情感宣洩作用,透過這種幻想,兒童可以消解一些焦慮無助,反而沒聽過可怕故事的小孩會比較焦慮,可怕故事在描述焦慮的同時,也給出戰勝這些惡魔的辦法。

故事的結局是他和外婆要環遊世界,消滅每個國家的女巫,靠祖孫倆自己的力量嬴得勝利。如此好玩又興奮的事,讓他們等不及動身!

小男孩和外婆要忙上好幾個月、好幾年吧。到那時候,小男孩和外婆對生命應該會有不同看法⋯⋯

糖果店的女巫

關於羅德達爾,小天下總編輯李黨在部落格上說:就讀天主教學小學的羅德達爾,幾乎每天都會在學校外的糖果店買最便宜的糖果,但糖果店老太太服務態度差,手髒兮兮抓糖,用報紙隨便一包,還會趕人:「要買就快,不然別在這裡鬼頭鬼腦,買不起的通通給我出去。」

達爾決定想整她。有天他和同學發現一隻死老鼠,趁著幾個同學買糖時,偷偷打開糖蓋子,將死老鼠丟進去。

隔天早上到糖果店去探查,沒想到糖果店沒開。他們想她不會嚇得心臟病發作?

結果她是到學校告狀,校長大怒,重重鞭打他們,每一鞭都像火燒般打進肉裡,孩子都哭了,那老太太卻在旁邊鼓掌叫好,滿意極了。

看來羅德達爾對女巫是有真實感受的,這也難怪當《女巫》改編為電影時,編劇擅自讓小男孩變回人,達爾對這樣的更動,非常不滿,電影上映時,他拿著大聲公,在戲院門口叫讀者不要進場!

外化(externalization)

為什麼我們喜歡談可怕的東西?有人說這是種「外化」(externalization)的心理防衛機制。

當母親可怕地對孩子發脾氣時,孩子可以透過想像,想像發火的媽媽是火星人。將一個人分裂成好與壞兩部分,可以保留母親在孩童心中美好的形象,使孩子合理的憎恨「壞母親」。

不知道以下做法算不算「外化」?當他們被蚊子叮,癢到受不了時,我說:想像那是別人的手。把自己的手切割出來,這樣感覺比較不癢。

把問題切割出來,比較好單獨處理,也不會全盤否定,保留一點復原、努力的能力。

禁書

《女巫》曾因其中的厭女(misogyny)情節、性別歧視(sexist)被禁,而羅德達爾本身「精采」的一生也充滿爭議,他離婚的老婆稱他是「Roald the Rotten」(爛透的羅德達爾)。

劍橋大學教育學院兒童文學教授瑪麗亞·尼古拉耶娃(Maria Nikolajeva)表示,「坦白說,我不在乎作家真人是什麼樣子的,如果達爾本人是個和藹可親的小說作家,他就能倖免嗎?誰想要讀和藹可親的小說呢?」

參考:

2020/03/27

關於藝術,刀槍不入


那天去美術館看到一個作品《秘密的總和》,牆上貼滿便條紙,每張便條紙都是一個秘密的告解。

其中有一則:

我跟朋友說,我學過畫畫,他們都不相信。

便條紙上附了一個塗鴉。

本來正經的心情,看到最後的塗鴉,覺得這人在開玩笑吧!

但如果寫便條紙的人是認真的咧?我這態度,真的很傷人。

接到另一件事。

感應器扣環斷了,兒子自告奮勇幫我修,小二的他:用透明膠帶把扣環和鑰匙黏一圈。

再接到另一件事。

前陣子在加州,有個藝術品是根用強力膠帶黏在牆上的香蕉,名為《丑角/Comedian》,以臺幣360萬賣出。這不算什麼,展覽快結束時,另個藝術家把它當眾吃了,說這是行為藝術:飢餓藝術。

怎麼辦?藝術品被吃了!藝廊表示:這件藝術品是一個意念(idea),而意念是刀槍不入的(ideas are bulletproof)!

畫廊換了一根香蕉上去,便把這藝術品「復活」了。

說到這,我有什麼立場評論不知名人士的塗鴉?兒子的修復技術?

意念是刀槍不入的。藝術是純粹的。

2020/03/20

寂寞嗎?《天涯一匹狼》

正當大家都以為世界上已經沒有大野狼的時候,其實呢,還有一隻。
偶然讀到這本繪本,這樣的書名、開頭,以為不過就是個給孩子聽的童話故事,但,不是,絕對不是。
每天每天,不知該去哪裡才能找到同伴。
好想要同伴啊,可是小白兔的話,就不用了。
膽小的白兔、循規蹈矩的白羊,怎麼玩得起來呢?可能連聊天都不覺得有趣。
有同伴真好,過得好熱鬧、好快樂的樣子啊。
是不是變成鹿的話,也可以這麼快樂地跟大家一起玩耍呢?
如果改變一下自己,用他們的樣子生活,會不會就能融入他們,心裡就不孤單?
沒有用的,我是我,我不是羊、不是兔、不是鹿。有些東西很深很深,很明白很明白,就像油和水合不起來。
沒有人跟我長的一樣嗎?
我的同伴都不在了嗎?嗚,好悲傷。擦擦眼淚。
不管怎麼說,我是一隻大野狼,就要以一隻大野狼的身份活下去。
(書裡的這個熱氣球原本是繫在屋頂的,然而在下一幕,天涯一匹狼自己放了綁繩,讓它飛走了。所以他是可以離開的,但他自願放棄?)
這麼一想,就覺得心情莫名地變得愉快了起來。

知道自己的獨一無二,如此真實的存在,蠻酷的。孤單在所難免,但值得珍惜。

心和身體一樣,也會生病也會受傷。家裡的書架,不,是醫藥箱,應該要有一本這樣的書,心感冒時,拿出來讀讀,配一杯熱檸檬汁服下,有治療改善的效果。

但,這本書已經絕版了。
2020/03/10

《問好問題!》、《問更好的問題》讀書摘要

在圖書館裡看到這本《問好問題!》,喜歡這書名,問好問題的確很重要。
陳欣希老師是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工作不外乎就是教人如何閱讀,書雖小,但還蠻多簡要的重點。

PIRLS 閱讀理解層次

PIRLS「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將閱讀理解歷程分為直接歷程及解釋歷程(高層次思考),如下:
預、問、摘、釐
《問好問題!》詳述如下:
但這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每5年一次的 PIRLS 國際評比結果發現:臺灣學生可以找出文章中明確事實,但若要他們提出想法,或舉證支持理由時,卻沒辦法。

大腦處理訊息的歷程

書裡說人閱讀時,大腦其實是很忙的,要透過如下歷程,才能「閱讀」然後「理解」。
因此陳欣希老師在書中提到:閱讀其是需要學習的。如果有經驗的閱讀者引導可讓「閱讀理解」事半功倍。這說法與《有效的讀寫教學》作者的看法一致。

可以這樣「文本分析」

書裡舉了很多示範文章及相關的問題,我很喜歡羅德達爾這篇《倒立的老鼠》:
我其實很不喜歡文本分析,覺得好像把美女大卸八塊,一點美感都沒了!然而,冷靜客觀的讀法是有助深度理解的,從時空背景、人物、段落結構等不同角度分析,找出為什麼這文章為什麼能感動人,或打動人。

問好問題

陳欣希老師是師範體系的老師,因此這本書其實是給學校老師們參考的,不過我們也可看看如何問好問題:
  • 能否引導孩子走一遍閱讀理解歷程?
  • 除了問內容,也要問形式:圖片的用意、標題的目的?
  • 以文章為答案基礎
不過,別被PIRLS的閱讀理解「層次」誤導,以為層次愈高就愈厲害。如書中說的:不要否定「有助直接理解的問題」,只強調「有助詮釋理解的問題」,因為「詮釋理解」是構築於「直接」理解之上,所以每一層次的問題都重要。
這感覺,以媽媽來說就是:不是菜、水果、食材愈貴就愈好,肉要消化也要有足夠的纖維質啊!

問更好的問題


書中有欣希老師可愛的自我介紹:

P.14 問題引導了思考
有些問題引導我們「喚起過去的記憶」(知識、經驗);有些問題引導我們「留意文本的訊息」(細節、重點);有些問題引導我們「思索多元的可能」(創造、想像)

P.14 想像創造的歷程是:有-->無,不是無到無,要多思索多元,需要有先備知識經驗。

P.15 什麼是更好的問題?
作者認為:更好的問題 = 能引領小孩思考 + 有邏輯 +好問題
可用以下八個指標來判斷:

P.16 如何做文本分析?
我覺得作者的作法很值得參考,頁碼標在左列,相關連的頁數就劃直線(情節段落),空白處就是摘要。間單、清楚!
《鼠小弟的禮物》文本分析
作者的摘要用圖表示,好可愛!

書中還有知識型、故事型的文本分析及出題示範,以及推薦書單。

2020/03/03

聲音遊戲:《你是一隻獅子》、圖書館呼

最近整理錄音檔,發現幾段孩子小時候的錄音,我們過去玩的聲音遊戲⋯⋯

《你是一隻獅子!:跟著動物們一起做運》


當小孩年紀小,每天黏人,每天相看,再怎麼可愛總是會有受不了的時候,能一起做做運動倒是排憂解悶的好方法。

你是一隻獅子!:跟著動物們一起做運動》是本很可愛的「運動書」。許多瑜珈動作其實師法自大自然,大人小孩一起學獅子、蝴蝶或小貓,伸展了身體,心裡的情緒也被拉長、柔軟了。

一邊看書一邊做當然可以,但可以更好玩:找大家一人一句,唸出來,用可愛的聲音引導我們做動作,這樣一來,就可以專心做瑜珈,專心聽「教練」的聲音,等待他們學青蛙、小狗、貓咪叫⋯⋯,然後笑出來。

聽著他們的聲音,儘管是多年前,還是可以想像這些聲音主人唸這些句子、學這些叫聲時的模樣、表情。聲音帶起的回憶反而比照片更有空間感。

這段英文版影片可瀏覽書的內容:

女孩的圖書館呼 閱讀電台

2015年新北市圖書館辦了一個圖書館呼的比賽,當年國中的姐姐參考廣播電台的台呼,自己設計一段有 Rap 的館呼,自編自唱,聽聽看: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圖書館呼 閱讀飛行

我也錄了一段,仿照飛機要起飛前的機長廣播:

Photo by Jerry Zhang on Unsplash

我們的檔案都寄出去了,可是後來不知為何,這比賽無原無故就取消了。我和姐姐都有點失望,自以為得奬機會很高的說。但還好,我們把當年的聲音留下來了,如果當年比賽真有得奬,可能還是這些聲音最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