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1

2021寒假記實6:嘉義建築遊-美術館、博物館

嘉義市立美術館

書法家(酒駕?)不知是畫還是寫下沈達夫的《詠阿里山口》:

飇輪霹靂破蒼煙,穿行五十四洞天;何礙危崖千尺立,輾雲一往自無前。

2020年11月才開館,目前去看整館只有書法展。不過我們是去看建築的。


從美術館走到博物館,路上經過阿里山森林鐵路車庫園區。

阿里山森林鐵路車庫園區

嘉義市立博物館

相對起來,博物館比較有趣,當期展覽《開箱吧。嘉憶》,展示許多民國初年至今的民俗物品。

日據時代政令宣傳明信片套卡

午後兩點半北門沙鍋魚頭前有人排隊

併桌的四個大男孩共吃一碗40塊的雞肉飯

來不及去三點就關門的嘉義舊監獄。

話說:建於西元1919年的嘉義舊監獄,不僅是全台灣唯一完整保存的日治時期監獄建築,也是「賓夕凡尼亞式」建築,由中央輻射出去的囚房是其特色。世界僅存兩座,另一座在日本北海道「網走監獄」。

2021/01/29

2021寒假記實5:步道踏青遊記

「只有喜歡才能要求。」

這句話是《爬進格子,隨便寫》的曾文正(小麥)老師說的,如果「喜歡」,一切才有施力點。於是我可以做的,便是讓他寫他覺得有趣的,或是,幫他找到有趣的東西寫。

材料

和朋友們相約爬山走步道,飯粒弟放寒假說他想自己在家,但沒有人陪只能打包帶走:「寒假作業要寫作文,我們去走步道,回來剛好就可以寫篇遊記啦!」這理由,他覺得可以。

回來後,請他先把材料「唸」進平板的備忘錄,再來看怎麼修改。

沒想到,他記下的全是這路上遇到的人,三個陌生人。

我最喜歡生病

小麥老師書上提到有次以〈生病的時候〉為題,期待學生對生病這件事的觀察與描述,結果有個小女生是這麼寫的:我最喜歡生病,因為發燒感覺很好。還提到對繃帶的喜愛、棉花柔軟的觸感,以及吃到草莓口味藥粉的愉悅。

看這兩個孩子寫的內容,讓我驚喜,除了新鮮(遊記不寫景、生病不寫痛),還有自由,他們在挑選材料時還沒被框住,他們篩選的方式和我很不一樣,這樣的眼光很珍貴。

如何批改作文

到底大人要不要指導?要指導到什麼程度?我不確定。

太多怕把他變成我,但不管似乎也不對,畢竟我看到的、經歷過的比他多,為何不分享?為何不滋養?

鼓勵很重要,但「又是很好。」學生會覺得沒有誠意,小麥老師指出除了鼓勵,更要提升學生的能力,不然就是敷衍。

收尾

看著兒子寫的初稿,開心他的觀察角度很特別,但如何結尾?如何找到一個主軸讓這些材料串在一起?兒子不會。這篇遊記的選材,像他出去玩,在路上看到有趣的就把它撿回家。

我問他:這是篇遊記,但你怎麼都沒有寫到天氣?風景?

於是他在開頭補了天氣的描述,「樹都一樣,沒什麼特別的。」

「我發現你的遊記很不一樣,別人都是寫風景,結果你都沒寫,反而是寫人耶。」

於是他寫下這樣的結尾:「大部分人爬山都是去看風景的,而我注意到的不是風景,是人!」


2021/01/28

陪公子讀書:男孩書單

回顧以前唸故事給姐姐哥哥的時光,現在再拿起重讀,有些書的感覺不一樣了。有些當初很驚艷的,現在平淡了,有些則發出不同的光芒,而有些還是閃閃發光。

通常是我自己讀了很喜歡的書,當這些書他們還無法自己讀得來時,我就會唸給他們聽。而他們回報我的,也很有趣,像是站在另一個維度看世界。

有時借託故事人物,大家可以安心地說出自己的害怕、擔心、黑暗想法,現在想起來,那些很自在、很有安全感的夜晚,讓人睡得真好。

雖然是唸書,但其實,比較像是在閱讀彼此...

男孩的書

我們家有兩個男孩,典型的男孩,喜歡玩電動。

我,一個喜歡閱讀的媽媽,總想著把他們拉進書的世界裡,靜一靜,發現書裡的樂趣⋯⋯

嶺月的書:鹿港少女

誰說臺灣歷史一定悲情?

在鹿港少女-小惠的眼中看來,經歷日治、躲空襲、臺灣光復,一下台語、日語又國語,童年可好玩、國際化的呢!橫跨三次統治權輪替,小惠的同學師長來自日本、大陸、本地,不同族群、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透過她的觀察描述,即便飯粒弟的時空差距了八十年,但還是好有趣、好新鮮!

這本書一點都不沈重,也不教條,讀來雖輕鬆愉快,但讀後,飯粒弟對自己是什麼人,對這生長的地方和歷史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也有了更真實的感情。

《一年櫻班 開學了》

這本書記錄的是小惠的國小生活,當時是日據時代,學校除了是教育場所,常常也是「政令宣導」思想改造的工廠(這情況八十年前如此,現在依然如此)。書中「戲服」、「焚書」描述日本如何透過學校推行皇民運動,教日語,傳播大日本軍國思想,但純真小惠的眼中並不知道自己和日本人的差別,因為就像書裡喜歡台灣民俗、上媽祖廟的「特別的日本老師」,人就是人。

喜歡上媽祖廟的日本老師

臺灣、清朝和日本

小惠上學說日語,放學回家講臺語,家族孩子集合一起上自修課、寫漢字。因為丁家是書香世家,祖父曾遠赴北京科舉考取的「進士」,因此很有文化意識,門外是日治的臺灣,但進了丁家大門就是祖先從唐山過來的臺灣人。

小惠伯父對大家說:「日本是個國土很小的國家,為了擴充領土動用武力侵略別的國家。我們臺灣島四季如春,氣候好,物產豐富,民情樸實善良,而且離日本那麼近,有野心的日本政府當然想占領。甲午戰爭後臺灣人很悲憤,雖然向清廷抗議拒絕日本人到來,但是清廷卻置之不理。臺灣人就像窮苦人家的孩子,被父母賣給債主一樣,清廷根本不敢吭聲。」

仇日必要嗎?

在日治的情況下,怎麼過日子?伯父是這麼說的:「我的骨子裡沒承認我是日本國民,不過這不能說,會惹大麻煩。你們跟我們老一輩的人不同,你們出生的時候國籍就是日本國民,而且日本政府也已經把臺灣建設得很進步,衛生好、交通方便、社會安定、學校多、醫院也多,大家的生活也相當不錯。所以,你們不需要罵日本政府或討厭日本人。」

的確,伯父的指示很務實,對日本人的看法也公正,不是個讀死書的人,因此可以得到大家的尊敬。對小惠,對飯粒弟來說,伯父以下的話更是正確:「現在你們最重要的是好好讀書,只要有知識,以後長大要做什麼事都方便。」

簡樸但不簡單的生活

日治時加上戰時,雖然物資被限縮,但動動腦筋,日子仍然可以過得豐富充實,甚至別有情趣,「快樂暑假」、「萬能媽媽」、「穿戲服過新年」,我們現在什麼都不缺,卻不一定有機會這樣玩上一回。

萬能媽媽把舊衣翻補成新衣

可怕的戰爭-落在身邊的炸彈

丁家不遠處就是鹿港警察派出所,小惠常聽到日本警抽打犯人皮鞭,傳來的:「大人饒命啊!」因為戰時配給食物吃不飽,常有人做黑市買賣被日本警察抓。白天大人和婦女則忙著進行「鄰組」活動,勞動服務或防空演習。小孩也因而停課,有時還得充當傷患。大人愁眉苦臉,小孩可是天天笑嘻嘻。

但戰爭終究不是好玩的,女人被可能被要求上前線當護士,男人可能被要求上戰場,甚至是進入「神風特攻隊」,甚至飛機就在頭上放炸彈⋯⋯

《再見了老三甲》

日本戰敗,台灣回歸祖國,但對生長在臺灣的人來說,「祖國」和「敵國」好像都是另外一國。

我個人愛老三甲這本甚於一年櫻班(其實兩本都很好看),因為上國中的小惠記錄了許多少女的可愛日常。〈少女的日常就是美〉講女孩們怎麼在髮帶、頭髮、小飾品上展現愛美的小技巧,那時沒有彩粧、沒有髮型燙染,青少年如何〈花招百出只為稱王〉。

兩本書都由曹俊彥老師加上很有質感的懷舊味插畫

也會爭取自己的權利(不是「權力」),為了什麼事得一人一筆寫板書抗議?發動女權運動?

從〈市內生‧通學生‧住校生〉討論出身家世談點階級,但事實上〈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快樂〉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社會多樣性,同學間的感情〈一人一針,合織愛心〉,最後發展出一人一口合組出來的〈愛心飯盒〉那段更讓人感動,班上同學的感情更好了。

小惠國中的這段時間正好外省人大量來台,〈老師失蹤了〉大人看會知道這就是白色恐怖,飯粒弟沒讀出來,因為他還不懂。

雖然這兩本書主角是女孩,但飯粒弟也讀得津津有味,沒想到同樣在臺灣,約八、九十年前的孩子生活和他如此不同,「很好看」他這麼說。


2021寒假記實4:調味

飯粒哥插畫

把不會的變成會,學習這件事多少帶點壓力,日文的學習叫「勉強」,意思很到位。親子一起成長聽起來很浪漫,但遇到「勉強」真的很想送補習班,當個慈祥媽媽輕鬆多了。然而送來送去很麻煩,而且時間還不一定能配合,翻書看看寫作補習班老師有什麼辦法。

《爬進格子,隨便寫》

曾文正(小麥)老師寫的這本書很誠懇務實,值得一翻。最後的QA也確實回答了我在教飯粒弟寫作遇到的問題:

作文不夠長怎麼辦?

  • 延伸做得不夠
    一語帶過,省略了其中的細節 --> 把可以寫清楚的,寫清楚。
  • 聯想力不足
    無法做縱向、橫向擴充 --> 討論可以如何擴充。
  • 慢慢要求長度
    何不每次多一行?即使第一次只寫三行,給孩子容易達成的目標,有成就感、努力便可達成的任務。

作文過於平淡怎麼辦?

  • 孩子把作文當成考試一樣回答問題
    用回答問題的心態寫作文,當然很平淡--> 引導孩子進入題目相關情境,讓他模擬、創造那種情境。
  • 缺乏感情投射
    對題目缺乏認同,或根本討厭作文,沒有熱情自然平淡--> 激起寫作熱情,建立寫作的自信心,得到成就感,便會投入情感。
  • 字彙能力有限
    無法把心中想的用文字完整、精準表達--> 保持寫作、閱讀,字彙便自然隨時間增加。

加油添醋

故事來到鍋巴不見了,牠是怎麼走失的?走失之後遭遇了什麼?

請他先把要寫的唸出來聽聽:「我不是被綁在椅子上嗎?就有人用牛肉把我引過去⋯⋯」

那個人長什麼樣子:「如果你是導演要拍電影,你會找什麼樣的人來演這個人?」

「一直傻笑的男人。」

把這加上去:「有個『一直傻笑的男人』用牛肉把我引過去⋯⋯」

對,就是這樣。

「那個男人把我載到很遠的地方。當他一打開籠子,我就快跑⋯⋯」

你的心情?

「當他一打開籠子,我就『緊張』地快跑,快跑到他不見,直到一個巷子才停下來。」

什麼樣的巷子?

「直到一個『神秘又乾淨的』巷子才停下來。」

就這樣,飯粒弟漸漸抓到要領。

寫作如做菜

正好在準備午飯,拿剛洗好的豆芽問他:「直接這樣吃好吃嗎?」

他搖頭:「要煮。」

「只用火煮好吃嗎?」

他搖頭:「要加沙茶醬。」

果然愛吃,還知道要加沙茶,我以為他會說鹽。

「對,菜要調味才好吃。寫東西也要『調味』,像剛剛一樣,把男人、巷子的樣子形容出來,故事才好看。」

當我在為自己的用心良苦得意時,結果他說:「這樣一下就寫完一頁了耶!」。他高興的是找到字數達標的方法,完全放錯重點。

「沙茶豆芽要不要加辣椒?」

「好!」回答得十分有力。

2021/01/26

2021寒假記實3:我就是寫不出來啦


一樣可以不一樣

今早飯粒弟先拉琴,這星期的作業是鈴木第二冊的Gavotte from Mignon/迷孃。(為了寫它, 查了一下 Mignon 是什麼意思,原來它來自法文,是可愛的意思,但更常見的是 Filet mignon-菲力牛排,位於牛隻腰部的肉,是牛肉最嫩的部位,每頭牛只有2公斤左右,是最為昂貴的牛肉部位。)

這曲子也和流行音樂一樣,有幾段主旋律,會反複出現。上課時老師說,想像有位迷人女郎拉著大裙襬跳舞,裙襬拂過一旁看得痴迷的觀眾,有些男人不知不覺地被她吸引得愈靠愈近,幾個斷弓處就像她抬腳,用高跟鞋把他們跩遠一點⋯⋯

今天聽飯粒弟拉,聽他這幾個重複的地方都拉得一樣,問他:「你不覺得同樣一句話如果重複講,每次應該會有些不一樣嗎?」

飯粒弟有點不解,音一樣不就應該拉起來一樣?

我問他:「是這樣嗎?」連問三次,但是語調不同,第一次是真的問。第二次表示了解:哦,是這樣。第三次懷疑被呼攏:真是這樣?

他笑笑表示了解。我們討論了一下小提琴如何用不同方式拉同樣一段旋律:大小聲、輕重、快慢、弓法,他試試把迷孃中重複的片段做出差異。

我是創世神

上次寫尋狗啟事很有趣,但今天他又問我可以寫什麼?寫作對他來說是件苦事。

「你不是看了《我是一隻狐狸狗》?要不要從鍋巴的角度寫?」《我是一隻狐狸狗》這書是從狗的視角去寫牠所看到的一切。

他仍舊是唉聲嘆氣,我明白這不是寫不出來的問題,是沒有動機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是說明為什麼要他寫作。之前談過寒假安排閱讀和寫作的原因,他同意也了解,但知道是一回事,現在是「不想」。

如果在職場上,怎麼讓客戶買單?沒耐心的我很想當黑道用暴力脅迫,但有用嗎?就算有用也不能用。只能智取不能豪奪,嬴得了一時,更希望嬴永遠,要嬴到飯粒弟的心才有用。身為長他數十歲的媽,用我的聰明才智想辧法,深呼吸⋯⋯

「其實,寫作和玩Game一樣,你就是故事世界裡的王。」愛玩 Minecraft、電玩的他,用遊戲來比喻會不會比較能接受?

「小男孩和鍋巴的命運全都掌控在你的筆下,像滑鼠一樣。而且,寫作完全沒有限制,平常你想要做的,都可以透過小男孩或鍋巴來完成⋯⋯」他抬頭看了我一眼,對抗的氣勢鬆動了點。

「就像那個姐姐、哥哥看的《怪物遊戲》,電影裡的怪物被作家監禁在書裡,有人不小心把牠們放了出來,作家只能再用『筆』再把牠們『寫』回去。」

也看過電影的他,聽到這,似乎收到了我想告訴他的訊息:筆是有魔法的。

於是提起筆,開始寫⋯⋯

寫作的路上,我們繼續走吧。


2021/01/24

2021寒假記實2:尋狗啟事

與其每天換主題,掘得深一點是不是更好?昨天飯粒弟寫的寵物鍋巴,只說他們在一起做了什麼,但鍋巴長什麼樣呢?今天就請他描述一下鍋巴的樣子。

我們沒有養過狗,但是很喜歡狗,包括我,於是翻出結婚前爸爸送的《家犬圖鑑》,翻來翻去,找「鍋巴」,最後決定用:黃金獵犬,做為鍋巴的原型。

什麼時候最需要形容狗?什麼時候會把狗形容最詳細?於是我想到:上網找找尋狗啟事,看看愛狗的人怎麼形容?

我們搜尋「尋狗啟事」,結果看到一則爆笑的啟事,我們倆都笑死了:

尋狗啟示貼「荒謬抽象畫」是在鬧?-寵物星人的秘密基地

好了,正經點,尋狗啟事上要寫:姓名(狗的?主人的?)、品種、性別、體型、晶片、年紀、走失時間與地點、特徵,還有獎金。描述這些必然會有一個情境:鍋巴是在什麼情況下走丟的?

飯粒弟是這麼寫的:

有一天我帶著鍋巴去溜狗。我去買糖果,把牠栓在公園的椅子腳。我回去時,牠竟然不見了!我很難過,氣的把臭糖丟掉。

馬上衝回家做一張尋狗啟事。

金毛的獵犬,身高61公分、體重27公斤,個性敏感、警覺,牠長這樣:

牠聽到〈刻在我心底的名字〉時會跟著唱,跟牠說你好時,牠會做轉圈圈地板動作。

2021/01/22

2021寒假記實1:寵物

寒假第二天早起。隔了睡眠,昨天的記憶像最近的台中空氣,蒙上一層灰撲撲的紗,尖銳的鈍了,醜的美了。

寒假第一天,開始的有點晚,因為趁天氣好洗了衣服、晾衣服,加上飯粒弟的拖延個性,約十點才開始。

閱讀與寫作:主題-寵物

準備了兩篇文章。

〈瑋瑋跟斯諾 〉

一是林良《小太陽》中的〈瑋瑋跟斯諾 〉,描述家中的老三瑋瑋如何愛護虐待小狗斯諾的事。

瑋瑋的手是細菌學者的圖書館,也是畫家的調色盤,手是她觸鬚,許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摸出來的。因此斯諾有個外號:瑋瑋的毛巾。

瑋瑋對小動物很不客氣,是對可愛新生命的一種妒忌。愛動物的心還早得很,別人對斯諾的關心是一種精神威脅,她很讓牠知道:我可以隨意處置你!

斯諾剛來是眼神還帶著「稚氣」,瑋瑋把牠摟「扁」時眼中露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茫然,但在受過無數折磨後,變成熟了,眼神「反抗」向大人求援。

斯諾在瑋瑋手上正確的形容是:一個居心不良的小暴徒,夾著一隻「變形動物」⋯⋯

〈豬の物語〉

二是廖玉蕙〈豬の物語〉。女兒送一隻充氣豬給父親當生日禮物,生日過後可愛小豬就被拴在客廳門把上。

日日夜夜地站著兩隻腳輕飄飄的,不時踮起腳尖做出即將行走的樣子。有時沙發上的作者不留神和牠四目相接,牠便露出無辜的眼神彷彿乞求為他做些甚麼。有時發現牠不知什麼時候轉了方向,拿屁股對著我,我就懷疑牠在跟我嘔氣,氣我沒拿牠當一回事。我竟然還會像個失職的母親心生愧赧。這個小傢伙把我搞得團團轉,幾乎忘了牠只是一隻吹氣的小豬。

有次度假回來,一進門女兒心疼地說:「唉!豬好可憐沒吃東西變得好瘦、好虛弱哦!」發現牠真的瘦了許多,臉孔都小了一號,看起來很沒元氣。那夜女兒踱到書房,悄聲說:「媽!你有沒有發現那隻豬瘦下來的樣子,很像過世前的外婆。」

「不許你這樣說!」拿外婆跟豬比!豈有此理…被這一喝斥,女兒嘟著嘴走了。

那夜繞到小豬前,端詳牠。牠一副衰弱的樣子,雙頰皺皺的,嘴噘得尖尖的,眼睛顯得大而空洞,真的跟臨終前的母親有幾分神似。我聯想起母親去世前好長一段時間都吃不下飯所受的折磨,忍不住抱著小豬痛哭起來⋯⋯

閱讀障礙

這兩篇很貼近生活,用詞簡明,飯粒弟應該很好閱讀。但還是遇到了些問題,飯粒弟兩手一攤:看不懂!讓我有點火,想這樣就免了嗎?就來看看:「什麼看不懂?」

原來林良那篇用了些比喻,像是一開頭的「受洗」,拿基督教的受洗儀式借喻幫狗洗澡,把斯諾埋在椅墊下像秦始皇享受「坑儒之樂」,解釋一下他才了解,也不錯就當是增廣見聞。

林良的散文老實說蠻美的,比如:瑋瑋的手是細菌學者的圖書館,也是畫家的調色盤。

而且也很會用新奇的比喻:台北市正在「換牙期」,天天有人拔「稚齒」,天天有「恆齒」長出來,到處都在「鬧」建築,「天上的人」不散花,只散灰土。這樣的文字讀起來有點燒腦,但也不是很難,飯粒弟想了想也能猜出長牙齒比喻的是建大樓,天上的人就是建築工人。

連結過去的經驗對文本進行猜測、推理,是很有趣也很有成就感的閱讀活動。小三男孩的閱讀還需要有人陪伴,指點一下。往好處想:障礙見一個,少一個。

《爬進格子,隨便寫:每一次寫作,都在帶領孩子跨出思考的框架》作文班老師小麥,規納實務經驗建議幾個引導孩子寫作的步驟:

  1. 透過文章命題,誘發孩子思考與想像。
    開放自在,沒有侷限,濫用想像力地聊聊。
  2. 鼓勵孩子說出感受及自身經驗。
    從孩子的自身經驗出發,說出自己的感受。
  3. 從孩子的發言、感受、經驗中整理出脈絡。
    開始收斂,避免討論時間過長,幫孩子找出下筆處。

我問飯粒弟:「如果養寵物,你想要像斯諾一樣有生命的?還是像充氣小豬一樣沒有生命的?」他說他喜歡有生命的⋯⋯於是我們聊了要叫什麼名字?要和他做什麼?請他寫下〈我與鍋巴〉:

初稿他只寫下從早到晚的時間安排。這樣有點流水帳,我說:如果你和同學聊寵物,他們一定會問他和鍋巴最喜歡做什麼?為什麼吧?於是他再補充了下面這兩段用「狗語」聊天和玩水的部分。

今天就先寫這樣。



2021/01/20

2021寒假記實:寒假前給自己的備忘錄

面對寒假妳的心情如何?沮喪。

沒這麼糟吧,翻看blog,過去十幾年妳是怎麼熬過來的?看起來沒妳想的這麼可怕:動手做好好玩,一起讀詩、做畫好浪漫,不管成品如何,為買材料跑文具、五金行,像探險一樣不是也很有趣?

我知道事實上,blog的選擇性記憶是披沙揀金,比例上,一星期只有幾件樂事,一半以上的時間不是忙著張羅三餐、家務、催促,就是打混摸魚。妳要接受現實:日子只能半糖,甚至少糖,要求太甜的結果是,大家血壓要飆的很高!

何不用照護妳媽的邏輯來理解教養小孩:

親子關係中,孩子是行動的主體,認可每個孩子獨特個性與需求,同時也要承認父母在關係中也是脆弱的,同樣是需要照護、滋養的對象。

教養不是父母的選擇與掌控,也不是全面配合孩子,而是考量所有家人的互助與分工,同時要求每個成員都要認真看待彼此的貢獻。當媽媽的妳有妳的期待,孩子無論配合程度如何,他們也在努力,成為更好、更像自己的自己。

最好的親子關係就是在家庭資源、時間、能力等狀況允許下,實際可行的目標。這是持續協商、共同試驗、做伙修補的過程。

抵抗不安最好的辦法,何不列出妳的願望清單,看看妳想要什麼?

  • 閱讀與寫作 
    • 中文 》寒假作業:作文、詩
    • 英文:YouTube 有很多繪本的 Read Aloud 影片
  • 動手做:Math &Art 》寒假作業
  • 家庭旅遊 》旅遊手帳、寫生
  • 家庭讀書會 》寒假作業:讀書心得

再來和孩子商量:

  • 把作息時間先列出來
  • 自行認領安排
  • 預演閱讀與寫作的進行方式
  • 不插電時間:週間晚餐後
  • 晚上是媽媽的下班時間

每日必做的也提出來:
  • 練琴
  • 運動

孩子們喜歡舒適的家,請他們趁放假打掃一下:

  • 陽台
  • 工作間
  • 鞋櫃
  • 拖地

好了,現在心裏的煩惱、擔心和想望都說出來了,也和孩子商量過了,是不是輕鬆多了?

接下來就看怎麼做囉!

寒假快樂。

2021/01/08

自己的頻道

飯粒弟上小三後,每週有三個整天課,放學後直接回阿嬤家。阿嬤家電視有第四台、Netflix,還可上網看YouTube,因此回到阿嬤家便要休息十分鐘,做什麼?看電視。

我不反對他休息一下,也不反對他上網看電視,但這學期下來(現在都快學期結束了!),原本小小的休息十分鐘,已變成一個儀式、習慣。這也沒關係,重點是內容:看比他大的人,不,應該是比他大的屁孩,在遊戲中惡搞,讓他很開心。

飯粒弟明白那是遊戲,他不會在現實生活中也這麼做,但偶爾還是會冒出一兩句從那學來的話:八七、機車咧...

重點不是這十分鐘,而是寫完功課後,他會再繼續看,此時我在煮飯沒人管,問他功課寫好沒?好了。檢查過嗎?有。答是這樣答,但不太可信。直到吃飯,直到我們離開阿嬤家,他都在看人玩遊戲。(耳邊不時聽到影片中大屁孩的怪叫、咒駡聲,以及飯粒弟被逗樂的傻笑聲...)

數據化分析

回到家,看他作業,字跡飛舞,甚至還有寫到一半未完成的計算題。我,受夠了,把他抓來數落一番。

「告訴我,你今天放學回來做什麼?」

「寫作業。」

「不,是先休息十分鐘,看電視。」

「然後就寫作業了啊!」

「好,寫多久?」

沒在管時間的飯粒弟當然回答不出來,為了數落他有憑有據,也為了確定不是自己的心感時間(根據「體感溫度」照樣造句)誤差,我特別看了時間。

「回到阿嬤家你說休息十分鐘,從 4:20 看電視到 4:30,今天你很準時就關電視,很好,說話算話。接著吃餅乾、洗餐碗,4:45 開始寫功課到 5:20。之後我去煮飯,你就開始看電視。」

「然後,妳煮好飯,我就去吃飯啦!吃飯時,我沒看電視。」

「是沒錯,但是,吃飯大概才15分鐘,你就說吃飽了,然後繼續看電視,直到 7 點回家。算下來,你今天在阿嬤家看了 1 個小時 25 分鐘。」

「我有寫功課,也有吃飯啊!」

「對,但看電視的時間是寫功課的 2.5 倍,吃飯的 5.7 倍。」覺得我好像是會計師在跟老闆做年度財報,說這些是希望他明白:花太多時間看電視了!

如果不是因為回家,不是因為家規,打開電視他可以一直這麼看下去。現在的電視,沒裝第四台,也可上網,開了之後就有源源不絕的建議影片。實在不希望他一有時間,就全都花在這上面。

你就是 YouTuber

「你有『訂閱』你自己嗎?」既然飯粒弟這麼愛看 YouTube,他應該知道「訂閱」的意思。

「我說,你都在看別人的影片,你有看『你自己』的影片嗎?」我向他解釋,把自己當成一個YouTuber,觀察自己今天的表現。

「影片中的你今天過得如何?什麼事最開心?有沒有覺得很棒的事?值得給你按『讚』?」

「還是,有什麼沒做好的?也可以『分享』,想想沒做好的原因,讓自己明白,也提醒別人,下次怎麼做可以好一點。一樣也會有人給你按『讚』。」

曾子就在「後設分析」 

如果後退一步看問題,通常可以看得更清楚。

本來只想寫到 YouTuber 就結束,但寫到最後發現,我請飯粒弟去「看自己的影片」,其實就是對自己一天做「後設分析」。

在二千四百多年前,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三省吾身」不就是把自己今天的表現重看一遍,像看戲一樣,用觀眾的角度跳出來客觀檢視自己,寫到這裡,我才了解,以前書裡讀來卡卡的「後設分析」就是這個意思。

後多時候,我不過就是順著習慣,把昨天複製貼上,無意識地過日子。

有研究指出,後設認知是「行為改變」很重要的關鍵。如果事先想過怎麼做,想要什麼結果,的確比較有可能驅使自己去做困難、不熟悉的事,改變也有可能發生。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 (Socrates)的名言: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也是這個意思吧。

留點眼球給自己

如今最強勢的貨幣不是美元,也不是歐元或人民幣,而是注意力。全世界最好的頭腦都用在如何吸引人的注意力。追劇追不完,遊戲要你每天登入得奬勵,和世界follow得太近,搞得人緊張兮兮,惶惶不得終日。

當眼球是如此缺稀的資源時,我希望孩子你能把它留一些給自己。轉身面對自己,每天留點時間,問問自己今天過得如何?好不好?就像一個朋友。

重播今日,無論是精彩重播或是糗事一樁,不僅舒壓,即便只有片刻的靜默內省,也可讓人看得更清楚,專注在應該做的事情上。

留點眼球給自己,不是要你當自戀的希臘水仙美男納西瑟斯(Narcissus),只是想介紹你一個值得好好認識的朋友-自己。


註1:後設認知,或者稱之為「思考的思考」,指的是控制與規範思考方式的心智過程。研究4千種不同教學干預技巧,發現改善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探索自身的思考過程,以及對於自己學習方式的認知。《Dimensions of Thinking》Marzano, 1988
https://www.intel.com.tw/content/dam/www/program/education/apac/tw/zh/documents/project-design/skills/higher-thinking-metacognition.pdf



2021/01/05

手縫卡片


媽媽來台中這段時間剛好是歲未年終,正是做卡片、寫卡片、寄卡片的好時候。翻翻 blog 過去做了不少卡片:做一張立體卡片(2010年)、葉脈卡片(2010)、滾筒滾出斑斕卡片(2016年)、Popup 立體彈出卡片(2019年)。

因為媽媽是拼布高手,這次主題選擇:手縫。

找出抽屜裡陳年的針線盒,那是當年結婚時的嫁妝。簡單到非常不講究的塑膠盒,應該是婚禮用品店裡購買現成的嫁妝組合。誰買的?我自己買的,當初結婚時為了準備這些大小禮,購物清單好長好長,只覺得這不過就是個儀式,現在誰還在用針線,在省事的心態買的。如今看來,什麼態度就什麼貨色,還好我的婚姻倒是蠻牢靠的。

「俏姑娘」好可愛的牌子,還附頂針呢!

如今,二十年過去,針線盒用的機會真的不多,大概一年兩次:幫孩子縫春冬兩季制服上的名牌。

喜歡動手做的人一定知道 Pinterest ,下面這個幾合圖案其實是不斷重複直線構成的,簡單又美麗,適合媽媽也適合兒子。簡單幾條直線,一直重複下去,竟變成美妙的溫柔曲線。好希望我的人生也是如此。

看我和外婆在玩,兒子也來。誰說只有女生喜歡針線活?


我的:找到心中那把鑰匙!

兒子做的「神秘之眼」

看到這個,也很美麗:


於是也來縫個愛心:
看得出來嗎?粉紅色那條線是一顆帶尾的小流星。

媽媽要給小阿姨的卡片。因為小阿姨的名字裡有「雲」,於是媽媽便用棉花裝飾了一朵雲,還提上:用飛雲送愛心給你。媽媽的字很漂亮。

媽媽要給小阿姨的:用飛雲送愛心給你。

媽媽做卡片給她妹妹,我也做給我妹妹。右邊的那張是給妹妹的,三個熱氣球希望她可以帶她的心情高飛,而媽媽卻看成降落傘。也可以哦,當妹心情不好時可以打開降落傘,放鬆心情,讓自己喘口氣。弟弟的卡片是隻魔法棒,可以消災祈福。

給我妹妹和弟弟的卡片。

興之所至,看到咖啡色的軟壂布,剪個拍子形狀,再縫上幾針白線,變成一隻小小羽球拍,送兒子。

用小小羽球拍,把英文單字一網打盡。

最後用這張閃亮亮的卡片做結,希望有個充滿創意、電力十足的一年!

電力十足的燈泡!


花時間的小事: 毛豆


看起來很多、嚐起來很有滋味、享受時很忙,但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除了毛豆、瓜子,還有很多⋯

2021/01/04

母親的早餐

 媽在台中的這段時間,每天早上除了準備兩個兒子的早餐,還要準備她的早餐。

因媽有糖尿病,衛教師指示我們每餐只能有兩份澱粉類的食物:白飯90g、麥片50g、地瓜90g、南瓜280g、白麵條120g⋯⋯,蔬果一天只能兩份,最好在白天吃,晚上血液循環差糖類比較不易代謝,媽的血脂有點高,油脂攝取要注意。其他蛋白質、蔬菜不僅沒有限制,反而要多吃,媽媽才33公斤太瘦了。

於是我拿出烘焙時用的電子秤,每餐小心計量白飯、麥片,原來秤上量的麵粉、糖、奶油現在都成了管制品。

還好,媽媽不挑食,各種食物她都吃,所以準備起來其實有很多「發揮」空間,尤其原本小孩不吃的紅椒、南瓜、地瓜,也因為媽媽來才有機會煮,上市場看到什麼奇怪沒見過的蔬菜,媽媽也都願意嚐試。

山蘇炒肉片

原本婆婆給了一袋綜合瓜子,不知如何處理,媽媽來給我靈感,瓜子擀入麵糰、灑些白胡椒,做成鹹的雜糧饅頭。一半白麵粉、一半全麥麵粉,發現這樣比例柔和有咬勁。完全全麥太健康了,有一股生味和粗糙口感。

綜合瓜子雜糧饅頭

因為工作,午餐請媽媽自己處理。雖然同樣的廚房、同一個冰箱,不同人煮起來就很不一樣。

媽媽菜都切的很碎,無論是高麗菜、紅蘿蔔、青椒、香菇,都是成絲的長條,而煮法都是全部炒在一起,炒成水水的、爛爛的。婆家阿嬤之前住養老院裡時,吃的餐點就是這樣。

我想她應該知道,切口愈多、加熱愈久,愈容易氧化、營養也愈容易流失,媽戴著假牙雖然可以咬,但一定有什麼不一樣吧?我沒戴假牙,無法想像。

一煮就是一大盤,牛蒡紅蘿蔔也是一大鍋,就這樣一菜、一湯、一飯。分量很多,她當然吃不完,明天再熱來吃,不用再煮,她覺得這樣比較省事。但是隔餐再熱的菜、湯,顏色味道和口感都跑掉了,我會沒有食欲,媽覺得方便就好。

方便?省事?這年紀的媽獨自一人,不用照顧人也沒有工作,什麼沒有時間最多,方便省事圖什麼?後來我想想,因為沒有「對象」。

若不是家中有愛吃的兒子,每天的早餐我不會做的那麼起勁,當天午餐如果兒子半天課,準備起來特別有動力,想像著他回來連鞋都還沒脫下,便大聲問:今天吃什麼?的愛吃模樣,對煮飯的人來說是多大的鼓勵!

同樣的,雖然媽在的時候要煮兩次早餐,但也多了一個「對象」,這個對象澱粉不能多,要有蔬菜、要有蛋白質。於是我們有:蒸地瓜、雜糧饅頭、鹹蛋蒸雞絞肉、彩椒麥片粥、菇菇肉絲鹹麥片粥、六分鐘沸水煮蛋、咖哩高麗菜南瓜、菜脯蛋炒青菜配白飯...。每天早上媽媽和我一樣,當天才會知道吃什麼。

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會對煮食失去興趣,現在別想這些,我只想趁著有對象時,盡量滿足他們的食欲,也餵滿自己的創作欲!

咖哩雞肉高麗菜煮南瓜
蕃茄鯖魚


鹹蛋雞肉黃瓜盅


青椒鮮菇肉絲麥片粥


菜脯絞肉配紫菜蛋花湯